摘 要:“續(xù)理論”的提出是為了彌補外語教學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本族語者缺失問題,而外教口語課教學則是為學生“續(xù)說”學習外語提供了最佳場所和機會。但是基于應用型高校外教口語課的教學效果研究,筆者發(fā)現,在外教口語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袄m(xù)理論”視域下的外教口語課應當如何優(yōu)化教學效果呢?
關鍵詞:續(xù)理論;應用型高校;外教口語課;教學效果
“續(xù)理論”是王初明基于互動協同模式的研究,在提出“讀后續(xù)寫”的教學方式后,經過不斷的研究探索和反復凝練后提出的語言習得理論。王初明認為,續(xù)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續(xù)理論的主要理論依據是Pickering和Garrod提出的互動協同模式(Interactive Alignment Model)。他們認為協同可以促進人際對話的順利進行。在交互的過程中,話語人協調情景模式,達到語言協同,實現信息的交流和互動(2004)。
“續(xù)理論”的提出是為了彌補外語教學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本族語者缺失問題。因為基于互動拉平效應,與本族語者進行直接對話是學習外語最地道發(fā)音和語言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在很多外語類院校,大部分的口語課都是由外教承擔的,如此一來便也彌補了課堂中本語者缺失的問題。那么基于續(xù)理論的外教口語課堂,是不是真的就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呢?筆者在“應用型院校外教口語課教學效果研究—以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為例”的研究中發(fā)現,外教口語課堂效果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外教口音較重,帶有濃重的自我情緒,師生交流不夠,教學缺乏系統性,沒有因材施教,考核評價標準不一等(2019)。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佐證了我的疑慮,在部分高校中,基于“續(xù)理論”所提出的口語課堂美好期許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實現。筆者認為,若能夠以續(xù)理論為指導來改善外教口語課教學模式將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口語課教學效果。
一、學生的“續(xù)說”應基于本族語者(Native Speaker)的“視聽”
口語課堂是實現“視聽續(xù)說”,學習運用外語的最佳場所。所以在高校中,由外教擔任教學的口語課堂已十分常見,但是“續(xù)說”效果卻差強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本族語者缺失的現象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在外籍教師隊伍建設中,雖然在本族語者全面普及上難免會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但是在教學資質考核上卻不能因此降低要求。在部分應用型高校中,尤其是語言類應用型院校,由于外教需求量較大,難以滿足全部口語課堂由本族語者擔任教學的要求,于是招聘了部分非本族語者的外籍教師。而在這類教師中則出現了最常見的口音和表達不地道的問題。當然這里筆者并不否認,即便不是本族語者的外籍教師們也已具備了基本的師資要求,他們可以流利地用英語授課,對英語這門語言文化也有著獨到的見解,英語研究和教學水平都十分優(yōu)秀。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外教不地道的口音和語言表達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續(xù)說”效果,造成目標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問題。比如由于聽不懂,學生便缺少了“續(xù)說”過程中的協同情境,導致無法與教師進行交流與互動。其次“續(xù)說”的過程也是學生模仿話語人不斷趨于“協同”的過程,包括話語人的語言結構協同,詞匯表達協同,肢體語言協同和語音語調協同等。不同于其他外語類課程,口語課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能力,實現目標語的交流互動。但是如果在主導課堂聽說的外教身上都無法實現地道“續(xù)說”,那么基于續(xù)理論所提出的口語課堂效果的美好期許不就是紙上談兵,言之鑿鑿了嗎?
二、學生的“續(xù)說”應基于跨文化交際的“視聽”
口語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在課堂上實現的跨文化交際。在外教口語課的“視聽續(xù)說”互動中,學生的“續(xù)說”效果往往沒有“續(xù)理論”所期待的那么美好。“續(xù)說”的過程是“視聽-理解-協同-交流”的過程,但是受文化差異的影響,學生往往會在最關鍵的“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由于缺乏對“續(xù)說”材料背景知識的了解,學生和教師在互動協同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誤解和失語。例如在話題“keep up with the Joneses”討論中,如果學生不知道Joneses指的是“鄰居”,“keep up with the Joneses”寓意鄰居間相互攀比的現象,那么在“視聽”完外教的陳述或提示后,學生仍會深陷不理解,沒話說,不自信,怕說錯的尷尬境地。其次,鑒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對鄰里關系的認識上也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就是為什么中國觀眾往往難以理解美劇中常見一個情節(jié):突然因為一點小事,鄰居報了警,然后自己被警察教育了一頓。如果想要在外教口語課堂上達到最佳的“視聽續(xù)說”效果,外教需要進一步了解自己所授課程學生所在文化環(huán)境及其自身特點,在互動協同中不斷根據對話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語言水平來調節(jié)語言表達,語句結構和語音語調,實現科學的難易轉換和情緒變化,減少在口語互動協同中可能出現的文化及語言障礙。同時學生也應該為順利的“跨文化交際”做好充足的準備,加強自主學習,課前做好背景知識的了解,以便達到最好的“視聽續(xù)說”效果。
三、學生的“續(xù)說”應基于系統化的“視聽”
在外教口語教學過程中,許多外教會因為所用教材過時而不愿使用,于是他們自制教案,自主備課,并表示希望獲得更多的課堂自主權。但是這樣的自主權往往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續(xù)說”過程中,學生難以把握教師的步伐,所學內容毫無聯系,即便想參與與教師的互動協同也難以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所學不能致用?!皷|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授課模式往往讓學生摸不著頭,失去學習的興趣。加上一些外教帶有濃重的自我情緒和喜好,缺乏對學生以及學生所學專業(yè)的了解,所授內容與學生想學內容嚴重脫節(jié),更是嚴重影響了口語課教學效果。但是如果“續(xù)說”內容具有系統性,學生就可以不斷地練習所學語言詞匯和語言結構,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互動,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續(xù)說”信心。外教口語課堂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不僅需要科學地選取教材,優(yōu)化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還需要外教們進一步了解學生及其所學專業(yè),在教學中合理加入目標語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的知識連結,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這樣的系統化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符合應用型高校的教學特色和人才培養(yǎng)需求。
四、學生的“續(xù)說”應基于情感互動的“視聽”
課堂是教與學的交互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互動的橋梁。由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處于成長的特殊時期,不僅需要完成學生身份的蛻變,在心理和情感上還要經歷復雜且敏感的變化。教學過程中,“續(xù)說”的協同也包括了情感協同,如果教師沒有適時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互動,課堂效果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外教在情感互動方面往往較中籍教師會面臨更大的困難。由于語言文化不通,外教們往往難以及時洞悉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造成“視聽續(xù)說”過程中交流和互動的無效,甚至產生矛盾。鑒于此,在口語課堂中,外籍教師應該更多的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心理和情感狀態(tài),關心學生,建立與學生情感連結。例如在視聽續(xù)說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可以根據學生即時的互動適時調節(jié)續(xù)說內容,將指令性和命令性的祈使句或陳述句改為語氣緩和的疑問句,增強情感交流。此外利用自身經歷作為續(xù)說材料,也往往更容易與學生產生情感交互。當然外教們也需要在教學活動中與時俱進,多多采用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多模態(tài)“續(xù)說”材料和教學手段等。當學生的“續(xù)說”有了情感互動做保障,那么續(xù)說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結語
“續(xù)理論”視域下的外教口語課對提高學生口語水平有著顯著優(yōu)勢。這一點尤其符合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外教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因地制宜地進行相關策略研究,不斷提高外教口語課堂質量,才能呈現其最完美的促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Pickering,M.J.&S.Garrod: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4.
[2] 陳穎.應用型本科院校外教口語課教學效果研究—以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為例[J].校園英語,2019.
基金項目:2017年度校級課題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外教口語課教學效果研究——以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為例”,編號:N201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