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記
摘 要:張洪亮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廣東中青年畫家,其水彩畫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和思想內涵,在水彩人物畫領域,突破性地用民族題材表現(xiàn)了許多具有民族情懷和時代精神的大尺幅水彩人物畫作品,為彌補當今中國水彩人物畫極度空缺的狀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文章試從張洪亮的水彩畫代表作品和藝術追求方面進行分析,考察和研究他水彩藝術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希望對廣大的水彩愛好者學習水彩藝術提供有意義的借鑒和啟迪作用。
關鍵詞:張洪亮;水彩藝術;思想內涵
張洪亮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廣東中青年畫家,也是一位執(zhí)著的水彩畫家,數十年來,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外,從未間斷對水彩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專注水彩藝術語言的探索,關注當下,不斷有成功的水彩畫創(chuàng)作問世,多幅民族題材的水彩人物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為彌補當今中國水彩人物畫極度空缺的狀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并得到業(yè)內外的高度認可和贊評。筆者認為,其水彩藝術探索的成功不僅體現(xiàn)在畫技上,更重要的是其十分重視思想內涵。筆者認為,張先生的水彩藝術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第一,人品與畫品的統(tǒng)一;第二,物我兩忘﹑潛心丹青;第三,繼承傳統(tǒng),獨辟蹊徑。
一、畫品和人品的統(tǒng)一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一向講究人品和畫品的統(tǒng)一,在當今繪畫創(chuàng)作里亦如此。古代著名理論家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說的“氣韻之師”,其實是談人品與畫品統(tǒng)一的關系,也是修養(yǎng)和畫技的關系。一個畫家他自我內在的思想精神達到一定高度的話,那么他所作的畫自然具有極其豐富的思想性和高貴的精神品質。一旦一幅作品有了這種豐富的內涵,那么它就自然生動,美不勝收。如果一個畫家只有高超的畫技而沒有深厚的修養(yǎng)的話,那他照樣創(chuàng)作不出好的作品來,強調的是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人品高尚的畫家應該是心胸闊達,廣納百川的,超脫淡泊,返璞歸真,平淡天真,也就是善和真?;谶@樣的人品,他作品呈現(xiàn)的藝術語言必然是美的。如對一個急功近利,心理失衡,極端的個人中心主義者,又怎能稱得上人品高尚呢?
張洪亮先生就十分注重人品與畫品的關系,始終將人品與畫品、學養(yǎng)與畫境聯(lián)系起來。其重畫品更重人品的修煉,平時認真讀書,對文史哲理認真研讀,重視提升自已整體的人文素養(yǎng),先后撰寫了《論藝術的大我、無我與自我》《道法自然——藝術創(chuàng)作散論》等一些有學術見地的論文,發(fā)表在《裝飾》雜志和《美術觀察》。他在錯綜復雜的藝術思潮里,能保持一顆純粹的心,不動搖地追求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理想,在當今畫家群體中是彌足珍貴的。他畫如其人,在其氣魄宏大的水彩人物作品中讓人感受到他有一顆闊達、廣納百川的心靈,追求超脫淡泊、返璞歸真的境界,畫真畫美。
二、物我兩忘,潛心丹青
“物我兩忘”是我國傳統(tǒng)的美學概念,對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是形容畫家的構思進入最微妙的階段,達到主體與客體完全融合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就像蘇軾在《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里所講:“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描述他作畫時出神入化的狀態(tài),忘去自身的存在,達到身與物化、物我兩忘的最高創(chuàng)作境界。
畫家張洪亮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影響,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追求“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在他作品中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比如,其水彩人物代表作品《瑤寨酒香》和《瑤寨喜酒》,畫家在色彩語言和筆法語言的運用中體現(xiàn)出情景交融而兩相兼忘的詩意境界,這種境界正是莊周夢蝶,“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張洪亮常把自己駐入大自然中,尋找一切藝術生靈,陶醉那清新的空氣感、燦爛的陽光感、純粹的人文氣息感。他游覽地大物博的名山名川和遠離城市回歸沿海鄉(xiāng)村小鎮(zhèn)寫生的事數不勝數,名山大川中優(yōu)美的景色﹑沿海鄉(xiāng)村小鎮(zhèn)中純樸的生活氣息往往能使他的心靈安頓下來潛心創(chuàng)作,同時寄居于這美景之中。張洪亮常說,繪畫時,只有在忘我、喪我的精神狀態(tài)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景象,才能表現(xiàn)出心中那種意境深邃、如夢似幻的意境。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在這種追求驅動下,他水彩藝術語言的創(chuàng)造,幾乎擺脫表面基本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由此其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數十年來,物我兩忘,與世無爭,保持一顆孜孜不倦追求藝術的丹心和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默默地畫自己的畫,不鉆營取巧,但注意學術交流;不趕時髦,但注意創(chuàng)作當隨時代,借景抒情,善于思考。他描繪無數可愛的生靈和美景,用一幅幅滿含熱情的畫作展現(xiàn)心中崇高的思想內涵。
當下社會,眾多人像獅子一樣追逐財富,物質吞食著精神的肌膚。在這種環(huán)境里,作為畫家的張洪亮,更向往“超脫淡泊、返璞歸真”,進而達至“物我兩忘”的創(chuàng)作心境。這種向往是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就像古人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钡疵髦?,是為了讓自己去品味人生、領略人生、頓悟人生;寧靜致遠,是為了讓自己心靜如水、胸襟開闊、潛心修煉、凈化心靈。隨著身份和地位的提高,不少的社會誘惑,但他抱道守真,怡養(yǎng)生命的真元,不為物欲所誘惑隨之而來,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堅持潛心繪畫,非常難能可貴。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闭驗檫@種審美心胸造就了畫家作品的藝術語言與思想內涵互相融合和映照。
三、繼承傳統(tǒng),獨辟蹊徑
張洪亮先生堅持認為,傳統(tǒng)的關于藝術與生活關系的方法論,雖然古老,但并不像某些人所說的
是過時的舊套路,只有堅守傳統(tǒng),才能不斷在藝術上獨辟蹊徑。平時,因為他不僅重視美術專業(yè)技藝的錘煉,而且重視文史哲和美學的學習,讓他清醒地認識到傳統(tǒng)藝術的可取性和重要性。數十年以來,張洪亮在水彩藝術里不斷探索,堅持前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精華,去其糟粕,大膽革新。無論在技法語言還是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所突破。在技法上,堅持水彩本體語言的基礎上,借鑒中國畫的筆法和西方油畫色彩特點,畫出一幅幅筆勢生動、顏色渾厚質樸、絢麗多彩的作品,賦予了水彩畫新生命;在形式上,打破以往的構圖,借鑒西方壁畫的形式和構成,表現(xiàn)出富有節(jié)奏旋律美的作品;在內容上,打破以往以風景或靜物水彩為主的局限性,在水彩人物畫領域,突破性地用民族題材表現(xiàn)了許多具有民族情懷和時代精神的大尺幅水彩人物畫作品,為彌補當今中國水彩人物畫極度空缺的狀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筆者認為,畫家“繼承傳統(tǒng),獨辟蹊徑”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如下三方面:
(一)堅持水彩畫的本體語言魅力,強化個性語言和時代精神
讀解張洪亮的水彩人物畫作品,在視覺上呈現(xiàn)給觀者一種強烈的透明感、空氣感、陽光感,以氣魄宏大的構圖、絢麗多彩的色彩、深邃的意境美等個性語言,以深刻的人文情懷和時代精神,使人回味無窮并留下深刻印象。他充分發(fā)揮了水彩畫特有的本體語言魅力。他堅信:“一個畫種之所以能獨立存在,是在于其獨立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旨趣,即該畫種的本體語言。”它不僅包含豐富的媒材技法,還有它所依賴的文化體系和藝術觀念。這些獨特的藝術語言是其他畫種無可替代的。著名畫家吳冠中說:“水彩,水、彩,其特點就在‘水和‘彩。不發(fā)揮水的長處,它比不上油畫和粉畫的表現(xiàn)力強;不發(fā)揮彩的特點,比之水墨畫的神韻又見遜色。但它妙在水與彩的結合。有些畫為水彩的墨來造形,水彩則主要以彩來造形。如認為水彩也是彩墨,彩墨也是水彩,就都沒有了特點。因此水彩畫應發(fā)揮自己的特點。”
張洪亮堅信,強化個性語言和時代精神才能在眾多畫家中有所區(qū)別,各顯風采,才能為當代中國水彩畫藝術的發(fā)展注入新的血液。數十年來,堅持當下,不斷有優(yōu)秀的水彩作品問世,例如其代表作品《瑤寨正月》《阿壩的陽光》等,無論在內容和技法上都呈現(xiàn)了時代的氣息,深刻反映了這時代瑤族人民和藏族人民的生活心態(tài)和面貌,自然而然地拉近觀者的視覺產生共鳴。平時教學中,他經常告誡學生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不要轉老路子,要根據個人的性格特點,選擇自己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強調時代精神。這是畫家從事繪畫數十年的心聲和心得。
張洪亮認為,水彩人物畫藝術同文學一樣應該是“人民生活的印記”,始終貫徹人民群眾的精神和時代精神,體現(xiàn)“平民百姓”質樸的感情和心態(tài)面貌。他多次深入廣西南丹瑤鄉(xiāng)寫生,對當地純樸的風土人情熟悉,有很深的情感。例如,入選“中國百年水彩畫展”的作品《瑤寨喜酒》,獲“全國首屆水彩人物畫展”銅獎的作品《瑤寨酒香》等,如果畫家沒有對當地特色、人文進行深入考察和研究,是不可能如愿完成這么富有情感和時代氣息的作品的。里面的形象多是表現(xiàn)普通瑤家男女老少,相聚開懷暢飲慶豐收,瑤族同胞兒女幸福祥和生活的場景,歌頌民族情懷的同時,也真摯地表達了畫家對瑤民生活的崇敬和熱愛。
如今隨著藝術多元化的健康發(fā)展,為水彩人物畫家探索個性藝術語言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huán)境。畫家只要憑借我國得天獨厚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憑借豐富多彩的生活創(chuàng)作源泉,結合時代精神,相信我國水彩人物畫的藝術語言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二)對姊妹藝術的關注和借鑒,豐富水彩人物畫的表現(xiàn)語言
藝術是相通的,這是大家都熟悉和認可的一句話。中國畫、水彩畫、油畫、壁畫、音樂、舞蹈、攝影、書法、詩歌等都是相通的。比如,書法與舞蹈的關系歷來被稱為姊妹關系,無論是抒情性還是精神性都有共性的藝術本質特征。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提出:“中國的繪畫、戲劇和中國另一特殊藝術——書法,具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它們內部都貫穿著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具體舞蹈中一些公認的手、足、頭的姿態(tài)都來自于動作過程的一個平衡的瞬間,與書法的橫、豎、撇、捺、提、折等具體點畫相同。還有油畫大師趙無極,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里的用筆和意境養(yǎng)分,豐富了油畫的表現(xiàn)語言,形成獨樹一幟的畫風。
中國水彩人物畫要想發(fā)展和注入新血液,必須對姊妹藝術進行關注和借鑒。比如構圖、色彩、形式、造型、筆法、線條、虛實、明暗、節(jié)奏、肌理等藝術語言都可以互相借鑒和利用。張洪亮水彩人物畫作品就是探索中最好的案例,形成獨具一格的藝術語言特色,如其作品《瑤寨正月》《吉祥阿壩》等諸多的水彩人物畫作品在構圖形式上借鑒了古代歐洲壁畫的構圖形式,畫面富有形式節(jié)奏旋律美。如作品《阿壩的陽光》《吉祥草原》等,在色彩上借鑒了油畫的用色特點和明暗處理,畫面形成渾厚的絢麗的色彩效果。如作品《瑤寨喜酒》《瑤寨酒香》《瑤寨印象》等作品在筆法上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筆法和線條,畫面呈現(xiàn)氣韻生動、意境深邃的效果。畫家的水彩人物畫語言探索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他的案例希望鼓勵更多的青年水彩人物畫家對姊妹藝術的關注和借鑒,要充滿信心。
(三)加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提高藝術作品的格調
張洪亮常對學生說,對于繪畫而言,一切技術上的不足可以通過幾年的勤能補拙都掌握,但畫家自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得花一輩子來學習和錘煉。他還說,平時不僅要在藝術本體語言方面努力,還要重視文史哲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那為什么藝術作品里有高格調或低格調的作品之分呢?主要原因還要歸于畫家自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任何藝術作品均沒有不反映其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的。換言之,任何藝術作品沒有不反映藝術家自身基本功或藝術功力的。這種基本功或功力的反映即藝術家文化底蘊和修養(yǎng)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藝術修養(yǎng)是一個藝術家不可缺少的,他也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學識修養(yǎng)將會幫助藝術家從整體上提高藝術創(chuàng)作的境界。明代畫家董其昌曾說過:“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還有清代唐岱在《繪事發(fā)微》中說:“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讀書之功,焉可少哉!”畫家技術再高超,如沒有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的沉淀,必造成作品庸俗、沒品位、沒格調。
畫家自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的深淺決定著其藝術格調的高低,因此,藝術家為更好地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承擔社會責任,就要不斷學習、鍛煉和培養(yǎng),多讀、多練、多實踐,不斷加強自身思想、知識、情感、藝術等方面的修養(yǎng),逐漸形成個人藝術語言,從而實現(xiàn)以創(chuàng)作服務社會、反映生活的目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是藝術家必備的素質,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制約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水準。
由此可見,張洪亮先生水彩藝術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是獨特的、新視覺的,其水彩藝術在其思想內涵的追求中不斷升華。其水彩藝術的探索,告訴人們形成自己獨特的水彩人物畫藝術語言需要一定的生活深度和深層次的文化積淀以及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境界作為鋪墊,另外水彩藝術創(chuàng)作還需要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關注國際大環(huán)境藝術發(fā)展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陶世虎.強化風格 推向極致[J].中國水彩,2000(14).
[3]唐岱.繪事發(fā)微[M].周遠斌,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4]錢海源.思想是藝術的靈魂——解讀畫家張洪亮[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6(12).
作者單位:
廣東工業(yè)大學華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