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紅 喻員員 張曉輝* 黃小玲
1.浙江省永康市婦幼保健院(321300);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yī)院;3.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據報道,隨著“全面兩孩”生育政策的實施,具有明確生育二孩意愿的女性占24.4%[1]。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因生育需求取出宮內宮內節(jié)育器(IUD)女性的比例。IUD放置存在一定并發(fā)癥,包括感染、繼發(fā)不孕不育等[2-4]。本研究分析IUD取出后女性生育力恢復情況,為指導女性生育與避孕提供資料。
選擇本院計劃生育門診,2016年-2017年因生育需求取出IUD婦女。納入標準:①年齡20~40歲;②計劃生育二孩;③置器年限≥1年。排除標準:①取器術后并發(fā)癥、合并癥;②哺乳;③月經不規(guī)則。
本研究為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對象取出IUD即納入追蹤,隨訪至IUD取出后2年,生育力恢復(即早孕期血液hCG檢測陽性)為結局事件。由經過培訓的專業(yè)醫(yī)務人員,采用統(tǒng)一設計的問卷收集相關資料,包括人口學特征、生育史、IUD類型和放置年限等。
采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珚x±s表示,t檢驗和方差分析比較。平均受孕時間即取出宮內節(jié)育器至早孕期血液hCG檢測陽性時間。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述。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歸模型分析,生育力恢復影響因素。
Cox回歸模型:h(t)=h0(t)exp(b1x1+b2x2+b3x3+b4x4+b5x5)。其中,h(t)代表取出IUD后妊娠風險函數,b1=年齡、b2=孕次、b3=流產史、b4=置器時間(年)、b5=置器類型。取出IUD至妊娠月數為時間變量。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相對危險度RR=exp(b)。
共收集研究對象592例,年齡(33.5±3.9)歲(22~40歲)。放置IUD年限(9.1±3.9)年(1~20年)。取出IUD后20個月累積妊娠493例,累積妊娠率83.3%?;厩闆r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取出IUD后中位受孕時間6.0個月(95%CI:5.3~6.7個月)。見表2。
表2 不同背景下受孕時間比較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RR 1.59,95%CI:1.33~1.91)和置器年限(RR 0.96,95%CI:0.94~0.98)與生育力恢復關系密切,低年齡(<35歲)、置器年限短是保護因素。多因素分析顯示,僅年齡對生育力恢復的影響有統(tǒng)計學意義(RR 1.48,95%CI:1.19~1.85),見表3。采用 Kaplan-Meier生存分析,低年齡(<35歲)和高年齡(≥35歲)生育力恢復曲線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 Rank檢驗χ2=35.342,P<0.001),見圖1。
圖1 不同年齡組累計受孕率曲線
取出IUD后發(fā)生不良妊娠結局81例(16.4%),包括自然流產6例,胎兒畸形引產1例,異位妊娠8例,稽留流產66例。活產386例。
表3 生育力恢復影響因素分析
IUD是目前育齡婦女主要的避孕工具,隨著生育政策開放,關注婦女IUD取出后生育力恢復意義重大。本研究調查對象IUD取出后2年累積受孕率83.3%,中位受孕時間6.0個月。與丁翠元等[6]報道近似,總受孕率86.2%,1~6個月內妊娠占53.5%,低于王張燕等[7]研究,1年內受孕率83.7%;略高于雷貞武[5]研究,11個月累計受孕率79.3%。上述結果的差異可能與人群特征和觀察時限有關。研究樣本量普遍較小。
本研究發(fā)現高齡女性IUD取出后受孕時間明顯延長,與年齡<35歲組婦女比較,受孕時間延遲3個月,相同觀察時限累計受孕率偏低。這與婦女隨年齡增大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卵泡儲備不足,生育能力受限有關[8]。因此,盡管取出IUD妊娠率較高,但女性年齡對于生育恢復依然是重要因素。盡管單因素分析顯示放置IUD年限越短,生育力恢復越快,但RR接近1,僅為較弱關聯。有報道顯示短期放置IUD不會影響妊娠結局,放置10年以上會明顯增加不良妊娠結局比例[6]。因此,關于IUD放置時間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IUD類型對IUD取出后受孕率無影響,與前期丁翠元等[6]的研究一致。分析與IUD主要避孕機理近似有關。多項研究顯示人工流產次數過多會加重子宮內膜損傷,影響受孕[9-10]。本研究未發(fā)現人工流產史對生育力恢復的影響。因受數據限制,未進行流產次數分層分析,制約了深入探索。
綜上所述,婦女年齡<35歲,放置IUD時間越短,取出IUD后生育力恢復越快。IUD對育齡期婦女避孕是最合適的,但要嚴格把握適應證,對有生育需求婦女短期避孕應給予科學建議和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