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杏雨
摘要:本文立足民辦高校獨特的辦學模式和上海市區(qū)域發(fā)展特點,研究分析了上海民辦高校學生在對待人生、政治、道德、學習、消費、交際和擇業(yè)等方面的思想和行為特點。進一步提出加強上海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建議,使學生思想發(fā)展和行為表現相統(tǒng)一,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上海民辦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研究
大學生作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希望和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力量,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原動力和源泉[1]。因此,上海民辦高校應積極探索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特點,研究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將德育工作貫穿學生的整個高校培養(yǎng)階段。
1 上海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
1.1充滿愛國熱情,積極參與政治
從總體上看,上海民辦高校學生信任黨和政府,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充滿信心;擁護、支持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對政局穩(wěn)定和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持有信心,對時事政治有自己的認知并愿意積極參與。時代精神日益增強,愛國主義成為普遍情感[2]。但在肯定主流的同時,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他們常常在思想認識和行為表現上呈現出矛盾的狀況,如,一些大學生政治理論水平不高,對一些社會熱點、社會事件、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難以形成正確的認識;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
1.2 思想多元、健康向上,但功利性取向明顯
理性、務實、自我、功利化是當代民辦高校學生價值觀最突出的特點。比如,考察入黨動機,除了“信仰共產主義”、“奉獻社會”等主流動機外,“社會地位高”、“為就業(yè)增加砝碼”等動機所占比例也明顯上升;人生理想方面,社會地位、報酬收入、幸福指數等已經成為非?,F實的追求內容[3]。
1.3 個性獨立、樂觀、張揚,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上海民辦高校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一部分還是“獨二代”。他們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從小就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自信、樂觀、張揚的個性。但是,一些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注重自我感受,“我喜歡”、“我愿意”是他們自我認知、價值判斷以及行為選擇的重要標準;還有一些大學生奉行快樂至上的理念,很多時候表現出“當下即是”、“怎么都行”的人生態(tài)度。
1.4 面臨道德選擇困惑,知行缺乏統(tǒng)一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之下,社會上充斥著多元復雜的道德觀念。認同社會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但未必內化為個人行為的準則,承認某種道德要求合理但未必在道德生活中踐行,對他人對社會提出較高的道德期待但未必能嚴于律己、身體力行——這些知行不一的現象在上海民辦高校學生身上普遍存在,實為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矛盾、道德選擇困惑的真實反映。
1.5 以網絡為重要的日常生活工具,但媒介素養(yǎng)欠缺
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快速發(fā)展,逐漸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他們日常人際交往與學習、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上海這一發(fā)達城市更加明顯。網絡交友、網絡學習、網絡購物、網絡休閑、網絡獲取資訊等,可以說,網絡已經滲透到了民辦高校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下,學生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明顯不足。學生對網絡的高度依賴與媒介素養(yǎng)欠缺的矛盾衍生出不少令人憂郁的“手機控”、“微博控”等網絡問題。
2 上海民辦高校開展適應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思政教育工作
各民辦高校教師應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第一,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第三,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第四,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第五,自律要嚴,做到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患潮。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tǒng)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注重啟發(fā)性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fā)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總之,民辦高校學生的德育工作不同于公辦高校,有其自身的特點。[4]上海作為我國先進城市,民辦高校發(fā)展取得較大的成果,上海民辦高校學生的德育工作要和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緊密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為全國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陽.當前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M].華北: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8.1-2.
[2]羅恒.高校成人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思路[J].廣西社會科學,2002,3:119-120.
[3]于成祥,王莎.高校學生思想與行為大數據相關性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8,2:80-82.
[4]朱文欣.論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及德育新理念[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