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淄博市第一醫(yī)院手術麻醉科,山東 淄博 255200)
手術室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要點,其護理質量將直接影響手術及預后效果,而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人們觀念的改變[1],護理模式也在不斷完善以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2],手術治療多會伴隨一些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對手術治療產(chǎn)生影響,人性化護理干預是在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的前提下,了解患者需求并給予以患者為核心的護理模式。現(xiàn)以實施手術治療的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手術室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效果,具體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男87例,女63例,年齡24~69(45.34±4.28)歲,納入標準:知曉并就此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未合并惡性腫瘤者;未合并嚴重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合并癥者;凝血功能正常者;認知功能正常者。根據(jù)患者入院編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n=7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做好保溫工作,過度緊張焦慮患者主動與其交流,向患者介紹手術流程及注意事項,轉移患者注意力。
1.2.2 研究組 給予人性化護理,術前對患者的認知及心理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針對性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以此緩解消除患者的負性心理,進入手術室后就手術室環(huán)境、設備、手術醫(yī)護人員等進行介紹,緩解患者緊張情緒[3],做好非手術區(qū)域的覆蓋遮擋,給予患者隱私保護,在允許范圍內為患者調整較舒適體位,給予患者言語支持,可通過握手、撫摸等行為來安撫患者。術后做好嚴密體征監(jiān)測工作,待麻醉清醒后向患者介紹手術情況,安撫患者緊張情緒,就術后注意事項、飲食、活動等制定詳細規(guī)范與計劃,同時督促患者,提高依從性。就患者的各項檢查對圍術期并發(fā)生危險因素進行個性化評估,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
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實施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定,其中SAS≥50分,SDS≥53分表示存在焦慮抑郁狀況,其嚴重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進行評估,分值范圍0~21分,分值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4]。采用自制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定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定。
結果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結果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P<0.05表示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室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狀況,SAS及SDS評分組間比較未見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各組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研究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 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SAS SDS SAS SDS研究組/75 58.49±4.10 60.52±4.20 47.30±3.47* 49.33±3.29*對照組/75 58.77±3.58 60.81±4.98 52.28±4.03* 55.71±4.21*t 0.319 0.216 4.382 5.221 P >0.05 >0.05 <0.05 <0.05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PSQI評分為(5.21±1.93)分,對照組為(8.39±2.64)分,組間比較t=4.829,P<0.05。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3例(97.33%),對照組為62例(82.67%),組間比較x2=6.509,P<0.05。
手術室護理工作相較于醫(yī)院其他科室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其工作效果與手術效果直接相關,而現(xiàn)今醫(yī)學的發(fā)展方向為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相應的護理工作中相應的要求及需求也逐漸凸顯。人性化護理是一種以患者需求為核心,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提高護理效果的較新的護理模式[5]。本次研究將人性化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結果顯示與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干預相比,實施人性化護理能夠更為顯著改善患者負性心理,同時提高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為手術預后提供基本生理及心理支持,同時護理滿意度也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將人性化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能夠顯著提高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更為貼合患者的需要,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