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警械武器使用權是指武警機關和人員為履行法定職責,依法享有警械武器的持有使用的資格和權能。目前,武警部隊對使用警械武器的權限、場合與時機、使用的條件與程序、臨機使用警械武器處置權等法律問題模糊不清,或者貽誤戰(zhàn)機,或者放縱犯罪分子,或者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筆者從警械武器使用權的概念、行使選擇和可以使用武器的情形進行相關闡述,旨在界定此項職權的法律界限,為權力行使提供法理依據。
關鍵詞:警械武器;使用權;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76-02
作者簡介:何小平(1981-),男,本科,武警工程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武警使用警械武器是保衛(wèi)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目前,武警部隊對使用警械武器的權限、場合與時機、使用的條件與程序、臨機使用警械武器處置權等法律問題模糊不清,或者貽誤戰(zhàn)機,或者放縱犯罪分子,或者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法律研究。
一、武警警械武器使用權的概念
警械武器使用權是指武警機關和人員為履行法定職責,依法享有警械武器的持有使用的資格和權能。按照《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這里的警械武器包括有:槍支、警棍、警笛、手銬、警繩和其他警械,其中警械又可以分為驅逐性、制服性、約束性警械。驅逐性、制服性警械主要有:警棍、催淚彈、高壓水槍、特種防暴槍;約束性警械主要有:手銬、腳鐐、警繩等,使用警械武器是一種極其嚴厲的處置行為,因此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根據有關法律精神,武警機關和人員使用警械武器應符合下列條件:
第一,使用警械武器的主體應當合法。人民警察法規(guī)定使用警械武器的主體是人民警察,根據該法附則第51條規(guī)定的精神,武警人員也是使用警械武器的合法主體。在《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中規(guī)定的使用警械武器的主體,是泛指所有為了有效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而依法履行職務的人民警察,不僅包括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國家安全機關的人民警察,還包括依法執(zhí)行國家安全保衛(wèi)任務的武裝警察。所以武警機關和人員是使用警械武器的合法主體。
第二,使用警械武器應當符合法定情形。《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中采用列舉和概括相結合的辦法,規(guī)定了使用驅逐性、制服性警械的八種情形,使用約束性警械的三種情形和使用武器的十五種情形;另外還規(guī)定了不得或應當停止使用武器的四種情形,武警機關和人員使用警械武器時,必須符合這些法定情形。
第三,使用警械武器應當符合法定類別,也就是說,應當使用約束性警械的,不能使用驅逐性,制服性警械,應當使用警械時,不能使用武器。
第四,使用警械武器必須符合法定程序。法律規(guī)定了使用警械武器應當履行的程序,應當先經過警告程序,經警告無效的,可以使用武器,但來不及警告或警告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使用武器后,應當及時搶救受傷人員,保護現場,并向上級如實報告,依法進行處理。
二、武警警械武器使用的原則
根據上述四個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中所體現的精神,結合武警部隊擔負職責任務的性質和種類,武警機關和人員使用警械武器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是:
(一)適度性原則
使用警械武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能及時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合法權益不受違法犯罪行為的侵害。1990年8月27日第八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通過《執(zhí)法人員使用武力和火器的基本原則》規(guī)定,在一般條款中執(zhí)法人員應配備自衛(wèi)設備,如盾牌、鋼盔、防彈服、防彈衣等工具,以便減少使用任何各類武器的必要。該原則第4條規(guī)定,執(zhí)法人員在執(zhí)勤時應盡可能采用非暴力手段,最后不得已方求助使用武力或火器。該原則第5條規(guī)定對武力和火器的使用有所克制,并視犯罪行為的嚴重性和它要達到的合法目的行為,盡量減少損失和傷害并尊重和保全生命;執(zhí)法人員使用武力或火器造成傷亡時,應立即向上級報告。
(二)合法性原則
依法使用警械武器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武警機關和人員使用警械武器受法律保護。無論在執(zhí)勤或處置突發(fā)事件中發(fā)生的暴力犯罪,還是其它性質不明的突發(fā)事件,都是對國家安全、公共秩序或者公民生命財產的嚴重威脅,這種威脅要求以維護國家、社會和公民合法權益為己任的武警機關和人員,必須采取相應的緊急對策,以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如不及時有效地依法處置,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方法不能達到目的時,使用警械武器就顯得非常必要,法律賦予武警機關和人員警械武器使用權,正是為了保護國家社會和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有利性原則
武警機關和人員經常面臨需要緊急處置的重大而危險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在處置上必須作出快速反應,又由于使用警械武器處置,屬于非常措施和特殊辦法,它直接關系到公民、社會組織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這要求武警機關和人員在處置上必須遵循快速準確的原則,反應遲鈍、錯過戰(zhàn)機是對犯罪分子的放縱,使用警械武器不準確,侵害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是對人民的不負責任;因此,在處置各種事件中,要根據事件的性質、種類、違法行為的表現形式,危害程度的強弱,暴力行為的有無及其程度等方面來綜合判斷,處置時是否采用暴力手段,是使用警械還是使用武器,使用哪一種警械武器,使用的場合時機,可能造成的結果,都要進行結果選擇,選擇的標準以有力打擊控制犯罪行為繼續(xù)進行,防止危害后果擴大發(fā)展為宜。
三、武警使用警械武器的合法情形
武警人員使用警械武器是武警權力中最極端最嚴厲的強措手段,在不出現公共安全與秩序受到嚴重威脅,公民生命健康危在旦夕的情況下,一般不得使用的最后手段,這是因為武警人員使用槍支來使對方服從命令,是以損害其身體健康權,甚至生命權為代價的,因此,有必要深人研究武器機關和人員使用槍支的合法情形:
(一)為維護共公設施而開槍
武警部隊擔負廣播電視、通信、金融、航空、航天、電力、民航、橋梁、隧道等公共設施的守衛(wèi)、守護任務,這些公共設施關系到全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一旦遭到破壞,后果不堪設想。如果行為人損害上述公共設施,帶來的危害遠遠大于行為人本身的人身利益,武警機關和人員有權利使用武器。執(zhí)勤規(guī)定對上述公共設施遭到暴力襲擊時,要求執(zhí)勤人員堅決反擊,捕殲犯罪分子,正是法益相稱原則的法律體現。
(二)對拒捕逃跑的危險或重大人犯開槍
拒捕逃跑的危險或重大人犯,具有高度的人身危險性,茬捕逃跑后,會繼續(xù)危害社會,必須將其緝拿歸案,予以嚴懲。對這類人犯用槍,必須是在對武警人員或第三人生命構成巨大威脅時,具體來說,就是嫌疑人以武器威脅武警人員,或武警人員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嫌疑人將對自己人身造成損害,才可以用槍,在使用槍支前,武警人員應按規(guī)定給予口頭或鳴槍警告。
(三)為了確保執(zhí)行刑罰而開槍
看押勤務包括監(jiān)區(qū)看押、武裝押解、武裝追捕。目前,武警監(jiān)獄的在押犯成分復雜,獄情形勢也比較嚴峻,人犯或罪犯潛逃、行兇、哄獄、暴獄、劫持人質時有發(fā)生,成為監(jiān)管防范的重要任務。
(四)武警執(zhí)勤人員為保護自己而開槍
允許武警執(zhí)勤人員在身處險境,遭到攻擊時正當防衛(wèi),使用槍械,其意義不但在于保障武警人員自身的安全,更是為了保證完成武警機關擔負的任務。
在暴力襲警案件中,武警人員使用槍械的前提必須是其生命正受到危害,或對方的攻擊具有生命威脅。前一種情況是,犯罪嫌疑人手持危險進攻性武器向武警人員砸來,武警人員無處躲藏,或者面對多數人圍攻,這時武警人員的生命受到直接的侵害,必要時可以用槍;后一種情形主要是以槍對槍的情形,對方持有槍,而且有掏槍、瞄準等舉動,即使還沒有發(fā)生直接的侵害,但是已經造成了現實的重大威脅,這時,武警人員可以抓住時機,先向對方射擊,因為,在以槍對槍的情況下,等對方先開槍,危害就從威脅轉變成現實的危害,為時已晚。
[ 參 考 文 獻 ]
[1]《中國人民武裝警察法》[M].法律出版社,2009(8).
[2]《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M].法律出版社,1996(1).
[3]《人民武裝警察法施行五周年學術研討文集》[M].武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