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邱志杰是我國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人,也是這種形式的推動者,他一直在探究科技與藝術的相互融合。在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的重要位置,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邱志杰的藝術探究讓科學技術融進藝術血脈,在藝術領域記錄下當下時代的科技步伐。
在邱志杰的眾多作品中,傳統(tǒng)文化像樹根,讓他不斷汲取營養(yǎng)。“中國藝術家不只是個體創(chuàng)造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師承脈絡。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中國藝術要繼續(xù)有情有義。”同時,對新技術的熱愛與好奇又讓他的作品充滿創(chuàng)造力,兩種文化展現形式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
本次《邱志杰:寰宇全圖》展覽正在UCCA展出。在藝術館通體的玻璃外墻映透之下,碩大的地圖格外吸睛。此展完全聚焦于“地圖”這個系列,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紙質地圖或是電子導航地圖不同,邱志杰的地圖表現形式十分豐富——裝置、版畫、AI地圖……這個系列研究持續(xù)了近十年的時間。
“中國藝術家不只是個體創(chuàng)造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師承脈絡,每個人也都是一個教師。這套機制,對我來說極其重要,它事關真相和尊嚴,也事關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恩師們的感情。中國藝術,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要繼續(xù)有情有義。”
與邱志杰的聊天是在中央美術學院的一間四周全是白色墻壁的咖啡廳,邱志杰點了一杯美式咖啡,坐下后便直入主題。在他端起咖啡杯的時候,不小心將咖啡灑在了一張白色卡紙上,我馬上去拿紙巾準備擦拭,邱志杰及時制止了我,他說,“你可能不知道,咖啡是一個很適合做地圖的液體介質?!彼蚰菙偪Х纫后w連續(xù)吹氣,液體自由散開,展現出連續(xù)流暢的圖形,“我們先聊,讓它晾一晾。”
“地圖用來行走,用來標示。但是在大地上一切都連成一體,甚至河流也經常改道。通過畫地圖,深入到事物的細節(jié)和委曲里面,深入到它們的難言之隱當中,你慢慢變得和它們一樣沉默。這樣就對了。繪畫就應該是一種教會人沉默的技術?!?/p>
這是邱志杰對于“地圖”的理解,這個元素是邱志杰龐雜思緒的一根牽引線,他將自己的所思所感用這樣的方式描繪記錄?;诖耍议_始試圖研究邱志杰對于“地圖”這種表達方式的興趣始源。
“如果不是藝術家的話,我應該會成為一個考古學家?!笨脊艑W最大的特征就是需要勾勒一個清晰的輪廓,就像是一份野外田野報告,它需要清晰地描繪自然地形地貌,他繼續(xù)補充,“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連續(xù)地進行觀察,記錄田野、教堂、居民區(qū)……然后繪制一份村莊結構圖,這大概是考古學或人類學的趣味根植在我身上的基因吧。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長期的興趣了?!?/p>
除去作為策展人身份所需要描繪的場地地圖外,2010年,邱志杰第一次正式將地圖作為一件作品開始創(chuàng)作,主題為“21世紀”,這是他為著名策展人漢斯-奧布里斯特(《策展簡史》的作者)即將開展的研討會項目所作。此前的創(chuàng)作在他看來只是一些“雜七雜八”的創(chuàng)作而已。
基本上,這張地圖把能源、科技、人口三大主題作為大道,橫向標有2010海峽、2008路、2005路、2090海峽等,其間有大橋連接,其中也有主張以及反對基因編輯的國家等,這些元素組成這樣一幅地圖?!拔彝ㄟ^在聯合國組織的網上查找數據,在途中矗立了一個80億人口紀念碑,當然里面還有一些是我編出來的,比如好萊塢藥丸工廠、囊括了許許多多奇怪的基因動物等等?!?/p>
除了傳統(tǒng)繪制的地圖,展覽中也不乏與新技術結合的作品。在邱志杰看來,“VR(Virtual Reakity虛擬現實)技術”不是一項十分前沿的技術,“VR技術大概在五六十年前,用來訓練戰(zhàn)斗機飛行員。”今天能夠給人帶來新鮮感和挑戰(zhàn)性的技術有很多,“我更看重人工智能,它會改變我們的生活?!鼻裰窘軋远ㄕf道。其中,邱志杰談及這次與京東一起合作的人工智能地圖時,他十分興奮,對于這種新鮮的技術給他帶來的藝術體驗,他向來是十分感興趣,并且樂于嘗試推廣,“每年,中央美術學院會開展一個科技藝術季,一個科學家與一個藝術家合作,呈現出一項合作成果。我們在這個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就呈現了一張地圖,就是在我們演講的同時,智能地圖自動生成出來?!?/p>
邱志杰是我國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人,也是這種形式的推動者,他一直在探究科技與藝術的相互融合?!八囆g家肯定要把自己放在人類經驗的前沿地帶,去為全人類探索出一些和技術相處的方式。在新的技術條件下,也需要找到和自己內心的相處方式?!?/p>
他的第一個攝影藝術作品《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序》至今仍為人稱道,但他卻說“邱志杰還有很多其他作品,等待大家去探討思考?!彪y以否認,這部作品讓他在藝術界備受矚目,當年20多歲的小伙子開始了錄像藝術?!捌鋵?,我認為,很多人已經對我形成了刻板印象了,一個蘭亭序寫一千遍,在身上寫個‘不字,這兩個形象基本上是我在國際藝術界比較有名的作品。但我現在做的工作比這個偉大多了。也是機緣巧合吧,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被特定的機緣推出來?!?/p>
正如邱志杰對于新科技的大膽嘗試結合,如今的科技進步讓藝術的創(chuàng)作變得方便快捷,人工智能也不僅是藝術家的工具,它正在成為人們參與創(chuàng)作、欣賞作品、沉浸藝術的新途徑?!拔也辉敢庥谩囆g與科技這個說法,我很愿意說‘藝術就是科技。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藝術層面上來,很多藝術家根本不是對手?!?p>
邱志杰拄著一副拐杖前來接受采訪,這樣的出場方式讓我有些驚訝。問及原因,邱志杰想了三秒鐘,他說:“應該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年齡吧?!彼拇蟀l(fā)在一個高臺上跳了下來,不小心摔了腿。他還補充說:“那個臺子真沒多高?!币荒槻桓蚁嘈抛约贺搨谋砬椤?/p>
2019年,邱志杰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但對于他來說,年齡真的不是一件能讓他上心的事兒。他是那種可以同一時間做很多事情的人。他每天幾乎只有5個小時的睡眠,但精力仍舊十分充沛。這樣的情況還得歸功于他練就了一種“上車就睡”的本領,但這種情況只有在司機開車的情況下才成立。通常,他的工作時間很不固定,工作到凌晨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為了不讓司機遷就他的時間,他會經常自己開車外出?!白约洪_車的時候,我會利用手機的語音功能記錄自己的想法,回到辦公室整理一下可以作為論文的初稿?!?/p>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邱志杰——“神從來不休息”,這也是他的一個作品名稱。邱志杰自己承認,他的生活不可能與所謂的工作分割開來,但很多事情對他來說并非劃在工作范疇。
“甚至那些看起來沒用的工作,游山玩水可能對我來說,也是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我一直懷疑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鼻裰窘茈S后跟我講了他曾經做過的一個夢,“當你(工作)到了一種節(jié)奏,可能連睡覺都在創(chuàng)造。我睡覺的時候就夢見過很好的作品,那個夢的場景是一個展覽現場,展出了一把巨大的掃帚,沒有任何人去驅動它,它自己在地上亂掃,這里掃一掃,那邊也掃一掃。我好奇地走過去,看到了這組裝置的標題叫做《一室亂掃,天下亦亂掃》。早上醒來,我自己就在想,這不就是一個偉大的作品嗎?所以,你一旦進入了這種狀態(tài)之后,所有的時間都是通在一起了,就連睡覺也是工作?!?/p>
在邱志杰的眾多作品中,傳統(tǒng)文化像是樹根,不斷汲取著營養(yǎng)。同時,對新事物的熱愛與好奇又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新鮮。這樣看似矛盾的風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追溯到他對于藝術的最初認知,不得不提起漳州——這依然是個充滿矛盾的城市。
漳州是個僑鄉(xiāng)城市,也有著豐富的僑鄉(xiāng)文化,文化的沖突在這個城市不斷展現、共存。
邱志杰小時候在寺廟學習書畫,師從鄭玉水。老師在廟里跟別人聊天,邱志杰就在旁邊磨墨,這樣的老派書法路數與美院培養(yǎng)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拔以谡闹葸@個地方見識過最后一代名家,是真正的傳統(tǒng)文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他們評價事物的標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他們留給我很寶貴的無形資產。但在那種地方——這邊是媽祖廟,隔壁就是天主教堂,文化冗雜是十分強烈的,所以,這個地方出這么多的藝術家沒什么可奇怪的?!?/p>
也許正是這樣看似矛盾的基因根植在邱志杰的身體中,他的創(chuàng)作總是會源源不斷,并且讓他享受其中。邱志杰對自己以往的作品是很滿意的,他也經常會拿著之前的作品與現在學生的作品做對比。有一次,學生跟他抱怨說,做作品太缺少材料費了。他回答:“你住嘴,我讀大二的時候,拿一張紙寫了一千遍《蘭亭集序》就把自己寫進了美術史,材料費就只有五塊錢?!?/p>
“作品是有自己的邏輯和生命力的,它會往前伸展,有點像‘長江后浪推前浪。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分叉地長著。有人會說‘悔其少作,但我還是時常會被少年時代的作品驚艷到。會覺得,當年23歲的小伙子能做出這樣的作品可真棒!”
對于中國人來說什么算是永生?我想,中國人其實不是很在乎“不朽”,而是很強調“不息”。不朽的太行山、王屋山,遇見生生不息的愚公家族也得讓路。
“生生之謂易”是潛伏在中國藝術家身上最深層的文化基因。從王羲之的“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到李白的“崔顥題詩在上頭”,到蘇軾的“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到北島的“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中國藝術家有一種極強的歷史感,對我來說,中國藝術絕不是任何一個生死有命的中國藝術家的個體創(chuàng)造,而是—場歷時五千年的集體創(chuàng)作,這是—代代藝術家不斷卷入的,—場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湯因比列出二十幾種文明形態(tài),只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這是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要有意義,一定要超越個人創(chuàng)造的神話。這樣才能以我為主,把當代中國藝術的敘事邏輯拉回到自己原有的道路上。
其實當代藝術家和民藝大師之間的合作已經有挺長時間了。國內熱談工匠精神,但對我來說,工匠精神不是小確幸,它最重要的是順著道理做事情的方式,以及對于創(chuàng)造的模式的一種很不同的想法。優(yōu)秀的科學家、工程師、作家、哲學家、文人畫家,乃至政治家,都非常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堅持原則和品質,相信熟能生巧,相信技進乎道,迷戀于工作的樂趣,相信正心誠意坦坦蕩蕩的工作能滋養(yǎng)出正大光明的創(chuàng)造性,而不是心懷貪欲的計謀和創(chuàng)意。
近年來,當代藝術策展領域的社會學傾向有所退潮,后殖民、另類現代性、多元文化沖突這些議題在1990年代和2000年后被用得很厲害。近年來,國際政治領域反恐戰(zhàn)爭成為大問題,但藝術領域卻越來越多地強調藝術家的能量。前幾年的“制造世界”和“啟迪”都有這種把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能量當作世界的拯救力量和光明的提供者的傾向。去年奧克維的“全世界的未來”很強調騷亂的氣質,并且在展廳里設置朗讀《資本論》的劇場,還拿出了漢斯·哈克關于選舉政治的老作品,以及亞歷山大-克魯格的影片??梢哉f是對這種去社會學傾向的一種中止。
“藝術永生”這個主題在我看來是比較持中的。這個標題容易讓人以為是那種強調藝術家能耐的思路。其實不是,她既強調藝術家工作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強調了藝術圈不是封閉的。藝術家是連接者和中介。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而言,我要帶去的不是“中國當代藝術”,而是“當代中國藝術”,但首先,得是好的藝術。雖然好的藝術的評價標準是存在著文化差異的。但是我的經驗是,不要有翻譯的心態(tài),不要為了翻譯而降低自己的標準,生怕其他國家的人不懂,把自己搞得很淺顯易懂,最后會失去值得尊重的重量。
我們也不要動不動想要去引領別人,戰(zhàn)勝別人,患得患失,得不到,就產生受害妄想,就抱怨對方有文化霸權或文化隔閡。文化交流的順暢程度永遠不應過于樂觀,但一邊不樂觀一邊要相信,自信和堅定的價值觀,一定會散發(fā)出能量,會產生感染力和穿透力。所以,我是抱著一種做貢獻的心態(tài),提建議的心態(tài)。就好像,“不息”是關于“永生”的一種中國方案。
只要堅持以我為主,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坦蕩真誠地提建議,就已經不敗。我們要有尊嚴地參與,積極地貢獻。
中國傳統(tǒng)技藝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也有生生不息的當代生效能力。事實上,稍加推溯,你就會發(fā)現這些人,大家的脈絡甚至是交織在一起的。
這就把我們再次拉回到我們一開始談到的,中國藝術家不只是個體創(chuàng)造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師承脈絡,每個人也都難免是一個教師?!安幌ⅰ笔怯兴囊惶走\行機制的。要講清楚這套機制,對我來說極其重要,它事關真相和尊嚴,也事關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恩師們的感情。中國藝術,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要繼續(xù)有情有義。
Q:《北京青年》周刊
A:邱志杰
“要學會如何去看世界”
Q:近期,你在法國舉辦的《那里有龍——邱志杰個人藝術展》展覽中展示了一幅巨型漢學地圖,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這樣的主題?
A:這次展覽是我在法國舉辦的一次大型展覽,也是盧瓦爾孔子學院春節(jié)系列活動以及成立十周年慶祝系列活動之一。展出地點在盧瓦爾大區(qū)的首府南特市,這也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故鄉(xiāng)。展出的作品分為書畫和工藝品兩部分。在書畫部分,這里結合了夢幻與科學,專門為南特的展覽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巨幅作品。本次展覽主要為大家呈現了精彩的巨型漢學地圖,這幅巨型漢學地圖描繪了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密切聯系。中國是一個地域廣袤的國家,當今中國在不斷變化。我想用我的作品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新面貌做出貢獻。我的作品突出了世界藝術的共鳴與和諧,但又重新詮釋了中國藝術的基本原則。此次展覽,我選擇用世界漢學地圖來詮釋我的思想。法國漢學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學派之一,所以,我覺得這幅作品在這里展出十分合適。
Q:如何看待“科技藝術”這個概念?
A:20年前我曾經扮演過錄像藝術的傳教士的角色。其實當時開始策劃組織錄像藝術活動的時候,我對錄像藝術還只是一個門外漢。今天我在努力地推動用“科技藝術”的概念用來取代“媒體藝術”或者“新媒體技術”,我對“科技藝術”也依然還只是一個門外漢。生物藝術、新能源、新材料應用、人工智能,這些東西必須要不斷摸索探尋。
Q:很多人都說你很全能,你會給自己標傍一個固定的身份嗎?比如說藝術家或是作家?
A:我不太在意這些身份。我是比較肆意地去踐踏這些身份的邊界。不可能說你是藝術家就不能是策展人,畫水墨畫就不能去做戲劇,做戲劇就不能去做AI,這些都不是的。另一方面,所有有價值的工作都值得去做,我會很放任自己的好奇心,想去成為一個科學家也挺好,曾經有人很認真地勸我放棄美術去當一個作家。曾經有一個雜志要給我頒一個獎,就是上元燈彩那個項目的寫作,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勸我,你畫畫才氣有限,當作家更好。我說改行去當科學家也可以,只要不自我封鎖。我真心不覺得做哲學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是有什么差別,只要是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都是我喜歡的。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而言,我要帶去的不是“中國當代藝術”,而是“當代中國藝術”,但首先,得是好的藝術?!?/p>
Q:“上元燈彩”的項目展現了你的作家才能,你曾經有想過寫小說嗎?
A:我真的很認真地考慮寫一本科幻小說,我想寫一本原始武俠科幻,我想要寫一個第一個感知到內力的人,她應該就是寫《黃帝內經》的那個人,感知到自己的身體里面的氣。第一個把感知到自己跟動物格斗的動作整理成招數的人。我想寫的主題是最早的、萌芽時代的武俠。
Q:你怎么看待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想象力與方法論?
A:方法是可以重復使用的,想象力不能重復,一旦重復就不叫想象力了,叫做經驗了。一個有想象力的人都會有一套提升自己想象力的方法,真正有想象力的人都是這樣。是有人可以將想象力變?yōu)檎僦磥淼臓顟B(tài)。我大概正在成為這種人。
我以前在杭州帶學生做頭腦風暴,所有的廣告公司創(chuàng)造力的小組都是這樣,頭腦風暴是最著名的產生想象力的辦法,很多學生其實不會操作頭腦風暴。但不能反駁的是,這是產生想象力的辦法,通過對方法的使用,真正地去做到有想象力。
Q:你也在學校承擔教學工作,你覺得從事藝術教育始終要堅持的一個原則是什么?
你只要一天停止學習,你就失去了可以用來和學生們對話與分享的根據。不只是在今天,我相信,古往今來合格的教師都不得不是—個持續(xù)的終身學習者。正如PPT和投影機正在取代粉筆成為我們主要的教具,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社會環(huán)境,社會對教育的要求,甚至大學自身的使命也在迅速的轉型中。在這種情況下,甚至你所擁有的經驗都不足以成為支撐你教學的本錢。在你身上確保你成為好藝術家的經驗,其實無法復制到學生身上。就算能夠復制你的經驗對他們來說尚有借鑒和參考價值,也無法確保他們去開展他們的事業(yè)。對今天的教師來說,每天持續(xù)的學習是必要的,只有持續(xù)學習,和學生們一起面對新的知識和新的世界,你才有和他們交談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要向學生展示我們自己的學習能力,是讓學生們獲知,我們一直到此刻還在不停地學習。
Q:在教育層面上,你是如何看待當下的青年藝術家的?
A:今天的青年藝術家是被社會固化了。在很多層面的壓迫之下,我想說,其實他們是挺難教的。我給他們講的事情,他們都認為我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有些不信。他們堅信自己沒有能力去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為人類的好奇心工作。
在寫文章這個層面來說,目標設定不能是為了出名,而是要專注于文章要怎么說清一件事情。不過,也可以理解的是,現在的物質情況會壓垮年輕人的理想,可能很多一般的藝術家的作品賣得很貴,有些動搖了年輕人的初心。所以,我花這么多力氣教書,就是為了改變這些,還好課堂掌握在我這里。
現在藝術的大環(huán)境不是很好,但外面的世界特別廣闊。我覺得,很多的年輕人要關心應該關心的問題。但這些大環(huán)境的問題是可以改變的,并不是無能為力的。
Q:所以,學習藝術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要把眼界放寬?
A:我想要給學生的,最重要的是,告訴他們,要去看世界,而不單單是藝術界。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與很多同學經常在一起聊天,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只討論安迪-沃霍爾的想法和作品,我們從來不會擔心自己這樣做會餓死,不是像現在的年輕人這么恐懼焦慮。
我覺得,應該是現在年輕人的關注點有問題,沒有打開眼界去看看世界。多年前我在中國美院開始教書的時候,杜撰了一個“師兄論”。
意思是說:我只不過是你們的師兄,可能比你們早上路若干年多擁有一些學習經驗,到今天依然還是一個學習者。
我們共同的老師是傳統(tǒng)、大自然和可能性。我說,世間本無師徒,只是程度不同的弟子罷了。這樣的想法,應該說,我至今沒有改變。教師必然要作為終身學習者,那么這種師生關系中的教師,必然是以學習伙伴或者學習小組長的身份出現的。他或許有時示范,或許有時講述自己的經驗和理解。但這樣的示范只是樣本,這樣的經驗和理解,是批判性思考的起點。這樣的教師不斷在學習,不斷地在遭遇新經驗的他自己,首先就是這些現成經驗的反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