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 石瑛 金祥雷
摘 要: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課程思政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特征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是保障“三全育人”實現的必然選擇。文章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系列專業(yè)課程的教學設計為研究案例,分享了吉林大學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設計和具體實施情況。
關鍵詞:思政課程;價值意蘊;頂層設計;隱性教育
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的,體現了立足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新的課程觀。課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fā)揮所有教師、課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教學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建設和發(fā)展新的進程中,探究和把握各個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弘揚和彰顯立德樹人的時代價值,構建協(xié)同育人的教學合力,使學生從所有課程中汲取智慧,堅定理想信念,夯實價值基礎,保持昂揚斗志,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理性內涵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觀,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堅定的政治方向為核心,以明確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元素為主題,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專業(yè)課、通識教育課多維立體的教學體系和協(xié)同發(fā)力的育人團隊,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滋養(yǎng)。
1.課程思政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特征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的提出和其生命力所在,就在于它能滿足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傲⒌聵淙恕笔撬姓n程教學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不僅應納入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而且應成為所有課程的教學要旨,不僅是思政課教師責無旁貸的崗位責任,也是專業(yè)課教師和通識課教師的神圣職責。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從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角度回應時代發(fā)展關切、關注學生成長的核心問題,同思政課程協(xié)力共振、相互補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建設與發(fā)展服務。
2.課程思政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只有堅持立德樹人,才能讓黨和國家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才能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大學生是國家持續(xù)發(fā)展、贏得未來的關鍵。大學生能否在思想上、理論上、 政治上、情感上認同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理想信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上有較高的內在訴求和行為體現,關系到中國社會的未來發(fā)展,無疑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認真研究和分析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推進“全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設,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載體,也是推動大學生個人全面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高?!坝恕钡挠^念體系和課程體系,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主流價值相結合,成為當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
3.課程思政是保障“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實現的必然選擇。任何一種價值觀在全社會的確立,都是一個思想教育與社會孕育相互促進的過程,都是一個內化與外化相輔相成的過程[2]。高校育人功能的實現也是一個綜合過程,推進課程思政的改革,關鍵在于秉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主動轉變思路,挖掘和運用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促進包括通識課、專業(yè)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一方面可以使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師圍繞育人工作這個核心,用好課堂主渠道,發(fā)揮課堂的重要作用,減少與思政課程的摩擦,避免思政課育人的“孤島”現象,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另一方面通過教學設計來更好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極大地調動各個環(huán)節(jié)、各種力量參與育人過程,形成育人的“合唱”和“交響樂”,極大地推動學科育人創(chuàng)新化和科學化的進程。
二、多層面、多角度構建課程思政體系
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吉林大學堅持“立德樹人、學生為本,內涵發(fā)展、模式創(chuàng)新,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的教學思想和“志高遠、敢擔當、基礎厚、能力強、會創(chuàng)新、適應廣”的育人理念,從三個層面有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首先,在學科課程層面,組織修訂各門課程教學大綱,按照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觀三個方面明確課程目標,挖掘和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17年,學校制定新的本科課程教學大綱管理規(guī)定,修改教案內容格式,明確要求將情感價值觀目標作為課程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層面,實施《吉林大學統(tǒng)籌推進課程育人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充分發(fā)揮課程和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形成專業(yè)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配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最后,在示范引領層面,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學科育人示范課程”項目等為抓手,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優(yōu)秀教師,帶動課程思政向縱深發(fā)展。
在推進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重點從四個角度實施系統(tǒng)化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
首先,從學校宏觀管理角度,突出頂層設計與協(xié)同效應。課程思政是教學理念改革的一條主線,既是課程層面以發(fā)展方向和價值標準來凝氣聚魂、教書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在全校范圍內框定精神追求和價值底線的有效方式,需要高度自覺的頂層設計。為此,學校從領導責任、組織保障、課程大綱、師資建設、教學目標、內容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統(tǒng)籌考慮。就教學目標而言,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協(xié)調一致;就教學內容而言,推動真理性與價值性有機統(tǒng)一、相互融合;就教學方法而言,“大水漫灌”與“精準滴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真正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成長全過程。2017—2018年,吉林大學先后開展六場“教師發(fā)展思想政治專題”系列活動,教師們普遍認為,要建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體系,積極引導專業(yè)課教師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材和專業(yè)課程教育,打造由思政課、專業(yè)課程、社會實踐、網絡課程等構成的教育教學體系。重視提升專業(yè)課老師的德育水平,積極推動專業(yè)課教師從課程思政無意識向主動實踐轉變,發(fā)揮專業(yè)課程本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抓住思政素材關鍵點和閃光點與專業(yè)學術的緊密度,從小處、細處入手,從而引發(fā)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通過系列專題活動,學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的“四個融入”和“三個轉變”。即把思政教育融入教材、融入課程教學大綱、融入課堂、融入評價考核體系。同時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把簡單說教變成潤物無聲的教育;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轉變成平等而富有親情的關系;把思政教育由少數人的事變成所有人的責任。
其次,從課程思政資源角度,突出德育元素與紅色資源。作為一所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吉林大學每一門課程中都具有獨特的德育內容和德育元素,每一門課都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開啟“課程思政”建設,注重在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課程中強化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在7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吉林大學繼承文化傳統(tǒng),凝聚出以紅、白、黃“三原色”(紅色基因、白求恩精神、黃大年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吉大精神,傳遞著更高層次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這種精神是實現國家夢、學校夢、個人夢有機統(tǒng)一的寶貴精神資源。吉林大學基于“課程思政”探討的實踐經驗,整合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和蘊含在每一門學科發(fā)展歷史中的紅色基因,以加快推進課程思政。
再次,從教師的廣泛認同角度,突出名師帶動與全員參與?!八枷氡旧砀静荒軐崿F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3]。吉林大學通過打造示范課堂、選樹思政名師等方式組建了一支由教學名師、寶鋼優(yōu)秀教師、長江學者等帶頭的思政教學名師和青年教師骨干隊伍,并鼓舞帶動所有教師加入,構建育人“合力”效果。由此形成了從思政課
“獨唱”到所有課程“合唱”的育人統(tǒng)籌模式中廣泛而持久的作用力。為解決專業(yè)教師與思政教師“同向同行”的難題,學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專題活動、教學工作坊、教學午餐會等多種形式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具體方法為:一是強調政治意識,加強專業(yè)課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人格魅力和“示范性”。三是加強業(yè)務技能提升,對于課程思政選題、教學設計、方法改進給予切實的指導和提升,使專業(yè)教師不僅具有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是不斷提升課程思政的本領。
最后,從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方法角度,突出現代技術與方法創(chuàng)新?!耙蚴露?、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僅是對教學理念的要求,也是對教學方法改進的要求。學校在深化課程思政改革的進程中,基于方法改革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推進顯性教學方法與隱性教學方法相結合。使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基因植入”“無縫銜接”,破解“兩層皮”的困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接受。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探索專業(yè)課試驗、實習、實踐課程中德育因素和德育內容的融入,推動學生思政教育由“內化”向“外化”、由 “被動”向 “主動”轉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推動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新媒體新技術的結合,通過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通過錄制視頻、制作三維動畫、設計模型等方式,增強對“課程思政”的直觀感受、專業(yè)自信和思想認同。
三、以課程建設為載體,發(fā)揮學科育人示范課程的引領作用
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依靠科學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嚴密的頂層設計、精干的教師隊伍和扎實的教學實踐加以推進。吉林大學開展“學科育人示范課程”以來,建設了一批學科育人示范課堂和示范課程,對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了周詳規(guī)劃與設計,以推進“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的同步實現,與思政課程形成育人協(xié)奏。
1.明確課程育人的價值目標。立足“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戰(zhàn)略高度制定培養(yǎng)目標,在原有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之外側重價值目標的調整,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和能力意蘊,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中彰顯價值引領。如“力學”“機電傳動控制”“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大學物理”“藥劑學”等課程教學目標增加“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良知和責任感”“家國情懷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具體要求?!稗r業(yè)機械學”等從“擔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三農”等思政教育的角度,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使命、責任和素質,并使之成為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依據。
2.挖掘課程內容的德育元素。專業(yè)思政的關鍵在于深挖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和德育元素,把“專業(yè)課程”作為價值與科學連接的“精神中介”,把立德樹人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皺C電傳動控制”“控制工程基礎”“社會保障”“比較倫理學”等系列課程挖掘探索的德育精神包括:(1)中國精神的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鼓舞和推動大學生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4],鼓勵更多同學弘揚中國精神,發(fā)揮創(chuàng)造活力,激發(fā)使命擔當,踐行報國之志。(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有所為有所不為。(3)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課程注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強專業(yè)榮譽感。此外還需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嚴謹求實精神的培育等。
3.明確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對課程實施過程和結果評價是驗證“課程思政”實效性和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在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建設過程中,各門課程通過分析學生對教學改革內容和“育人目標”的認可度,教師整體課程規(guī)劃與專業(yè)發(fā)展的結合度,用人單位對學生政治素質、職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水平的滿意度等,檢驗“課程思政”建設的效度。
總之,挖掘用好高校各門課程思政元素,充分發(fā)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個長期性、系統(tǒng)性、基礎性的戰(zhàn)略工程,需要同向發(fā)力、協(xié)同用力、群策群力[5]。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教育實踐,更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從理論上探討其內在邏輯和運行機理,從實踐上探討其教學設計和課外拓展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和實踐,以期突破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378.
[2]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197.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8.
[5] 王光彥. 充分發(fā)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