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彤 甄增水
摘 要:近年來,車輛掛靠經營已成為運輸行業(yè)廣泛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在這種經營模式下發(fā)生的勞動爭議也隨之頻繁。但目前對于界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學界還存在較大的爭議。實踐中,審判者對此類案件的自由裁量,造成各地法院對同一類事實的案件出現(xiàn)不同的觀點和判決,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違背了法律的公平和正義。本文中筆者選取了兩個比較典型的案例,以求通過分析探討,獲得基本的認同,維護法律的統(tǒng)一性。
關鍵詞:勞動關系;車輛掛靠;掛靠者;被掛靠者
一、案情陳述
(一)案情一
劉某購買的貨車掛靠到A物流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由喬某駕駛。車輛所有權及營運證均登記于A公司名下,但實際經營者為劉某。喬某系劉某雇用,由劉某管理并支付勞動報酬。運營期間,喬某發(fā)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之后,A公司、劉某和李某(系喬某妻子)及喬某的繼承人三方達成協(xié)議,協(xié)議中載明喬某受雇于劉某。該協(xié)議已履行。其后,李某申請仲裁,請求確認喬某與A公司存在勞動關系。
勞動爭議仲裁委作出裁決,認定申請人李某的丈夫喬某與被申請人A公司間存在勞動關系。A公司不服,訴至法院。一審法院判決A公司與李某丈夫喬某生前存在勞動關系。A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A公司與李某丈夫喬某不存在人身、經濟上的隸屬關系,遂撤銷原審法院判決,認定申請人李某的丈夫喬某與被申請人A公司間不存在勞動關系。
(二)案情二
周某進B運輸公司(以下簡稱B公司)從事出租車駕駛,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周某因工死亡,B公司不予補償,李某(系周某家屬)提起仲裁,要求確認周某與被告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仲裁委裁定駁回了原告的仲裁請求。原告不服,提起訴訟。法院查明,B公司與鄒某簽訂車輛掛靠協(xié)議書一份,約定:鄒某將該車輛掛靠于B公司,車輛和營運證產權歸鄒某,鄒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服從被告管理,按期上交各項費用。其后,鄒某與吳某簽訂車輛租賃合同一份,約定:租賃期間車輛營運所需的費用由鄒某負擔,其他費用由吳某負擔;租賃期間,允許吳某夜間將車輛轉包給他人營運(出現(xiàn)事故及相關責任與鄒某無關)等。之后,吳某將夜間營運權轉包給周某,周某每晚支付吳某100元。被告為周某辦理了上崗證、從業(yè)資格證等證件。運營期間,周某行使該車墜入河中,溺水死亡。經交警部門認定,周某負全部責任。法院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雙方均未提起上訴。
二、焦點問題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條第五款規(guī)定: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其聘用的人員因工傷亡的,被掛靠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此條款的“前身”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車輛掛靠其他單位經營車輛實際所有人聘用的司機工作中傷亡能否認定為工傷問題的答復》,他承認被掛靠單位與實際駕駛員間存在勞動關系。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車輛實際所有人聘用的司機與掛靠單位之間是否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答復》中則認為不宜認定為事實勞動關系??梢钥闯?,民庭和行政庭的觀點不一致,雖然認定的角度不同,但如果基于同類事實做出不同判決,會削弱司法的公信力。
因此,是否存在勞動關系是案件爭議焦點。通常情況下,車輛掛靠存在兩種情形:①三方。被掛靠單位、掛靠者、實際駕駛員;②雙方。被掛靠單位、掛靠者。針對第二種情形,二者之間是“掛靠”合同,是一種合作關系,不認定為勞動關系。因此,我們只針對第一種展開分析。
在案件一中,劉某是車輛實際所有人,雖然掛靠到A公司,但劉某是實際經營者。喬某與A公司不存在支付工資、繳納保險等內容,即沒有人身依附性;車主劉某在掛靠期間自負盈虧,喬某由劉某雇傭并支付其報酬,因此喬某與A公司間亦沒有經濟從屬性。因此,喬某與A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同時,我們應考慮行業(yè)的特殊性。A公司系貨運企業(yè),司機出車通常自主性強,不易管理,且貨運行業(yè)利潤較大,車主一般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因此判決合情合理。在案件二中,筆者認為法院的判決值得商榷,因為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出租車行業(yè)的特殊性質。出租車公司無法確定出租司機的勞動量,司機的報酬由其載客的數(shù)量和時間決定(即司機自負盈虧),這就不能單單將從屬性局限于勞動者在用人單位提供工作場所工作,服從用人單位指揮,按時從用人單位領取工資等方面。本案中,被告為周某辦理了上崗證、從業(yè)資格證等證件,周某以被告名義對外經營,其已經具備了從屬性的外在形式。而且隨著出租車行業(yè)的規(guī)劃化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公司要求司機統(tǒng)一穿著工作服、佩戴工作證等,這樣從屬性則更加明顯。
三、對勞動關系認定引發(fā)的思考
法律對勞動關系的認定至今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知道法律是利益平衡的工具,分析案情不能僅從公平正義和當事人之間的正當利益強弱之間衡量,因為我們無法為公平正義確定標準、限定范圍,更不能以傳統(tǒng)的“公平正義”衡量如今多元化的利益主體。
勞動關系的認定不能單從保護勞動者、保護弱者等方面思考,也不能總是將事實套用法律,我們應窺析法條背后的立法精神、立法目的、民族心理、階級利益等,基于案情事實,結合現(xiàn)實進行判決。
參考文獻:
[1]吳坤,肖挺俊.司機與被掛靠單位勞動關系的認定問題研究[J].法治論壇,2013.
[2]張昕.論“利益衡量”在掛靠關系下勞動關系認定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14.
[3]張乃騰.事實勞動關系認定標準問題探析[J].法制博覽,2015.
[4]鄧琳.客運車輛掛靠經營中勞動關系的認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3.
[5]史凱.事實勞動關系認定及制度完善[J],法學研究,2014.
[6]閆弘鑫.貨運機動車掛靠經營中的法律關系探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9.
[7]岳林.我國勞動關系認定問題研究一WH個典型勞動爭議案例為視角[D].西南政法大學,2012.
[8]王明.勞動關系主體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劉亞彤(1993.10~ ),女,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合同法、公司法。
甄增水(1966.9~),男,漢族,河北保定人,法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合同法、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