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利清(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廣西 崇左 532100)
健身氣功式是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健身術,歷盡千年傳承而不衰。為了更好的造福當代人和子孫后代,國家教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召集各方面專家結合現(xiàn)代人的需要,在經典氣功的基礎上進行了整理與改編,推廣健身氣功,目前健身氣功主要以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等四種為代表,之后便在全國掀起了空前的學習浪潮,并相繼在各大體育院校和普通院校開設了健身氣功課程。在山西省大學城部分高校也開展了健身氣功的課程,本研究對開展的高校進行研究。
研究對象是太原理工大學、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醫(yī)科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四所大學。
(1)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上搜索關鍵詞“健身氣功”、“教學現(xiàn)狀”等來檢索近5年內的相關文獻,收集與健身氣功有關的資料,最后進行整理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
(2)訪談法。
對高校教健身氣功的任課教師就健身氣功課程在其高效的開展情況進行訪談。筆者現(xiàn)場做訪談筆記,后期對其進行整理和分類。
(3)問卷調查法。
本文調查問卷采用抽樣調查法對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的學生和任課教師進行發(fā)放問卷,共發(fā)放300份,回收298份,回收率達99.3%,有效問卷294份,有效率98.7%。為了檢驗問卷的效度,請了10位專家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有80%的專家認為問卷比較合理,有20%認為非常合理。為了檢驗問卷的信度,隔兩周進行二次發(fā)放問卷260份,用spss軟件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出相關系數(shù)r=0.88,符合問卷統(tǒng)計要求。
(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針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利用Excel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結合軟件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經過本次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太原理工大學健身氣功的課程分為公共必修、公共選修、體育專業(yè)選修等;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只有公共必修;山西醫(yī)科大學開展的健身氣功只有公共選修。高校的教學組織形式有20人左右的小班授課,也有60人左右的大班授課。人數(shù)太多會影響教學效果,因為站到后排的同學無法看到教師的教學示范和聽到教師強調的要點。對于健身氣功在高校的學期課時安排,安排18個課時左右的高校健身氣功課程占41.7%,也就是一學期上9周課,18課時已經是最多的,還有其他高效在18課時以下,可見課時安排不夠多,導致學生學而不扎實的問題。
(1)參與調查的高校健身氣功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健身氣功的教學形式一般為同時有20名學生左右或更少的小班式教學、更多學生的大課教學、教練個別輔導型的“開小灶”和教練指導加視頻觀看等其他方式的教學等四種形式,調查的人中小班教學的人占56.7%,大班教學的人占38%;小范圍輔導占2.7%;教練指導加視頻觀看教學的學生占2.7%;在開設健身氣功的學校主要是是小班教學的形式,這樣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很好的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健身氣功的教學內容,而且學生也可以很好的與教師互動,這樣課堂氛圍會更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變得更高漲。相反,仍然有38%的比例是大課教學,教師不能很好地關注到每一位同學,所以高校健身氣功師資力量稍顯薄弱,增加師資數(shù)目顯得尤為重要。
(2)參與調查的高校健身氣功課程教學場地安排。
由調研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通過對參加健身氣功教學的12名體育教師訪談發(fā)現(xiàn),健身氣功的場地安排分為專業(yè)場地、球類館、體操館和操場,其中2名教師在專業(yè)場地教學占16.7%,5名教師在體操館教學占41.6%,9名教師在操場上教學占75%,1名教師在球類館教學占26.7%,由此可見,現(xiàn)在健身氣功的場地等硬件設施還是能夠適應健身氣功課程的需要,本次調查學生對于健身氣功場地的滿意程度,認為健身氣功場地很好的占28%,認為一般的占61.6%,對場地不滿意的占10.3%,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健身氣功場地的滿意程度大致還可以,只有小部分學生對于健身氣功場地不滿意,所以,對于學校的健身氣功場地還需要社會與院校領導共同協(xié)商,將健身氣功場地進一步提高。
(1)大學生最初參加健身氣功的目的。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習練健身氣功的目的比例分配如下:將其看做強身健體的占38.3%,選擇以必修課為目的的被動學習健身氣功的學生占35%,選擇認為能夠減輕學習壓力為目的的學生占12.7%,可見,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讓學生主動學習健身氣功。
(2)參與調查的學生學習健身氣功效果及原因分析。
表1 學生對于健身氣功的學習效果
表2 認為學習健身氣功有效果的原因
由表1和表2可見,在調查的所有同學中有28%的人覺得很有收獲,有45%的人認為比較有收獲,22%的人認為收獲一般,5%的人認為沒有收獲,由上表發(fā)現(xiàn),有多數(shù)的同學通過健身氣功的學習是有收獲的,這也證明了健身氣功在已開設的這三所高校中初見成效。在對有收獲的同學的理由調查過程中,認為可以強身健體的占70.1%,有52.6%的人認為收獲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有57.1%的人認為可以陶冶情操,有21.7%的人認為可以減肥,有35%的人認為可以緩解壓力,有23.1%的人認為可以了解中醫(yī)理論知識,有26.3%的人認為可以將健身氣功傳授給親友。根據(jù)這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健身氣功給人最明顯的效果便是強身健體,其次便是可以陶冶情操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再次是對壓力的緩解,因為健身氣功是以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為核心的體育運動項目,通過健身氣功的練習可以提供學生們精神方面的發(fā)泄,緩解一定的學習與就業(yè)壓力。
表3 認為學習健身氣功沒有用的原因
對認為學習健身氣功沒有效果的原因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有46.7%的人認為對健身氣功完全不了解,有80%的人認為比較枯燥無味,有40%的人認為比較老土、不時尚,有26.7%的人認為擔心練習健身氣功不安全,由此可見,認為健身氣功沒有效果的主要原因便是枯燥無味,這便涉及到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的設置以及健身氣功功法的簡單枯燥等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技術配合到教學的過程中,同時將健身氣功功法簡單化、趣味化,其中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對健身氣功的不了解導致其對健身氣功不感興趣,說明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理論的講解不夠全面與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講解。
(1)參與調查的健身氣功任課教師接觸健身氣功的途徑。
表4 教師接觸健身氣功的途徑
經過調查可知,任課教師通過體育專業(yè)必修學習健身氣功的占41.6%,通過公共必修的任課教師占33.3%,通過教職工組織培訓的占16.6%,通過國家體育局組織培訓的任課教師占8.3%,發(fā)現(xiàn)有大多數(shù)教師是通過體育專業(yè)必修的形式學習的健身氣功,同時還有大部分教師是通過公共必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的,對于這部分教師而言理論上的知識是比較少的,同時還有部分教師是通過教職工組織培訓接觸到的健身氣功,參加教職工組織培訓的教師均是太原理工大學的教師,這部分教師是跟著張元河老師進行學習的,而張元河老師是經過國家體育局組織的健身氣功培訓,同時通過教職工組織培訓的教師源于對健身氣功的興趣,相信在興趣的帶動下高學的健身氣功課程會更好的,會有更多的學生對健身氣功感興趣。
(2)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情況。
經過本次調查可發(fā)現(xiàn),任課教師在參加工作后有58.3%的人是有參加過健身氣功教育培訓機會的,還有41.7%的人是沒有參加過健身氣功的教育培訓的;通過了解發(fā)現(xiàn)每個學校對于健身氣功的宣傳與推廣程度是不一樣的,如山西中醫(yī)藥大學是重視健身氣功功法的學習,更多的的是去教導學生要多動,而且健身氣功的教師均是武術教師沒有專門教授健身氣功的教師;對于任課教師在業(yè)余時間進行習練的情況,經常練習的有58.3%的教師,偶爾練習也有41.7%任課教師。對于健身氣功只有經常的鍛煉才能對其有更好的體會,對于健身氣功也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通過進一步的健身氣功教育培訓可以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提高自我的知識儲備量和自身技術水平。所以任課教師不僅要在業(yè)余時間經常鍛煉,多多從中悟出一些奧秘,從而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教學效果。在任課教師參加工作后的繼續(xù)教育情況調查中,有41.7%的教師是沒有參加過健身氣功的教育培訓的,培訓機會不多,無法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中教師很少是健身氣功專業(yè)出身的,大部分是之前從事別的體育項目的體育教師兼任的,缺乏專業(yè)的任課教師。健身氣功的專任教師缺乏參加一些有關健身氣功的教育培訓的機會。
通過調研得出結論:健身氣功師資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師沒有機會出去進行繼續(xù)教育;課堂氛圍不佳,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影響學習效率;學校對于健身氣功的宣傳力度不大,學生不了解健身氣功的鍛煉優(yōu)勢和功效。
加強健身氣功任課教師的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學校多配教師出去參加培訓,學習新知識,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請社會上的專家進行定期講座,并做標準的示范動作,同時應該豐富理論知識;學校成立健身氣功社團,鼓勵學生在課后練習,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鍛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