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生器到明器

      2019-04-30 14:22:22康禮凡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兩漢

      康禮凡

      摘 要:博山爐是兩漢時期墓葬中眾多陪葬品之一,其在兩漢400年間發(fā)生了重要變化,至后世完全消失。作者以博山爐從生器到明器轉(zhuǎn)變?yōu)榍腥朦c,由博山爐單一視角的變化,試窺探整個漢王朝喪葬制度的變化更迭。

      關(guān)鍵詞:博山爐;神仙思想;兩漢

      博山爐是中國古代先民精神信仰發(fā)展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chǎn)物,是熏香時所使用的工具,隨著古代中國焚香習(xí)慣而產(chǎn)生。遠古先民在勞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草木具有獨特的功效,便有意識地將其與普通的草木區(qū)別開來?!吨芏Y·春宮》:“掌歲時祓釁(同熏)浴?!薄对姟め亠L(fēng)·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戶?!薄稘h官典職儀式選用》:“尚書郎……女侍史二人潔衣服,執(zhí)香爐燒熏?!盵1]由以上文獻記載可知,熏香焚香的目的有四點:一是祈祝神明;二是去除脾濕,驅(qū)蟲驅(qū)穢,也有凈化空氣的功能;三是氣味清新,使人心曠神怡;四是上層階級身份地位的象征。

      最遲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熏爐的制作就已經(jīng)達到了較為精美的程度。至漢時,國家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繁榮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加之西漢時期上層階級迷信黃老之術(shù),即信方士,而方士的宗旨在求長生,其說則托之黃帝[2]。黃老之術(shù)之說則來源于此,形成了濃厚的神仙思想,博山爐就成為長生不老思想影響下的寄托物品。造型優(yōu)美、紋飾獨特的博山爐也成為了代表兩漢風(fēng)尚的標志器物,活躍在兩漢400年間的歷史舞臺上。

      1 博山爐的源起與漢代求仙思想

      博山爐產(chǎn)生于西漢早中期,也是傳統(tǒng)青銅禮器衰落的時期。此時期的青銅器不再像商周時期那樣象征禮儀,有道德價值,而更多的是被用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qū)ふ掖笤率?,以達到合擊匈奴的軍事目的。此次出行開通了中外交流之路,即絲綢之路,使中外交流進一步加強。大量中亞的香料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香文化開始在中國上層階級流行,各種熏爐應(yīng)運而生。博山爐這一具有獨特審美特征的熏香器具則成為兩漢時期熏香文化的代表之作。早期以銅制博山爐為主,后期多以陶制博山爐為主。而有關(guān)“博山爐”的名稱在漢代文獻中均不見記載,多稱之為熏爐。如湖南長沙湯家?guī)X西漢墓出土博山爐有銘文“(張)端君熏爐一”“張端君錯廬一”[3],陜西興平市茂陵陪葬墓出土器物有銘文“金黃涂竹節(jié)熏盧(爐)”等。根據(jù)《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欒大曾經(jīng)跟漢武帝說:“用黃金可以成功,而黃河決口也可以堵塞,不死之藥就可以得到,神仙也是可以成真的?!庇谑菨h武帝給予欒大極大的賞賜,賜他為將軍,并予以二千封地,又將衛(wèi)長公主嫁給他[4]。漢武帝劉徹為了成仙,賞賜方士極大的財富地位等,又勞民傷財建造模仿天宮仙地的亭臺樓閣,聽說神仙們住在海上,派大量人去海上找尋長生不死的丹藥,曾親自進海,期望能夠找到仙人[5]。在漢武帝的影響下,社會上層對仙山的崇拜達到了頂峰。茂陵陪葬墓出土的金黃涂竹節(jié)熏爐(圖1)和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錯金銀博山爐(圖2),成為西漢早中期上層貴族追求長生和求仙思想的印證。主人逝去后將器物隨之掩埋到墓葬中,也是其追求死后升天的封建思想體現(xiàn)。這些埋葬在地下的博山爐亦被稱為生器。

      2 兩漢博山爐造型特征

      根據(jù)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徐陵《玉臺新詠》著錄的古詩和西漢劉向《熏爐銘》,可知西漢時期博山爐的造型特征以及當時博山爐使用時的情景。徐陵古詩詳實地敘述了銅博山爐的外部特征,與史書中記載博山爐的特征相吻合。博山爐最具特色的部分就在于它的爐蓋被設(shè)計成山一樣的形狀。整體來說,博山爐可以分為底座、爐柄、爐身、爐蓋四個部分。博山爐底座一般都會放置一個承接博山爐身體的爐柄,那時的工匠就在其上裝飾山巒、動物等圖案。據(jù)詩文描寫可知,博山爐在使用時,縷縷青煙會從爐蓋上的孔隙中徐徐上升,煙霧在博山爐上繚繞。

      2.1 西漢時期

      西漢早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博山爐,以陜西茂陵陪葬墓出土的鎏金銀博山爐、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錯金銀博山爐和鎏銀博山爐為典型代表,以佐證文獻中關(guān)于博山爐的描述。但通過比較以上三件博山爐材質(zhì)、裝飾、工藝可知,博山爐的材質(zhì)工藝和裝飾紋樣會根據(jù)其擁有者的地位而有所變化①。

      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墓葬形制變化,墓葬中出現(xiàn)的博山爐大多數(shù)已不具備實用價值,并且材質(zhì)上也由銅制轉(zhuǎn)變?yōu)樘罩?,但仍有少?shù)銅制博山爐,以湖南長沙西漢晚期墓葬出土的兩件銅器博山爐為例(圖3),陶制博山爐以陜西黃龍縣梁家山磚廠西漢晚期漢墓出土陶博山爐(圖4)為例,爐蓋上山水紋飾雕刻精致,通身施黃釉[6]。據(jù)《廣州漢墓》發(fā)掘報告記載,至西漢后期,陶制博山爐有14件,且墓葬等級不高[7]。可知至西漢晚期,陶制博山爐逐漸增多,進而成為專門為墓葬隨葬而生產(chǎn)的明器。它們通常是模仿銅制博山爐,放于墓葬中,其蓋上無孔,不能焚香,僅具象征意義。也出現(xiàn)有博山的其他形制熏爐樣式,本文不作敘述。但整體上體現(xiàn)了隨著時代和墓葬形制的發(fā)展,博山爐也隨之發(fā)展變化。這一時期,博山的形象不局限于博山爐,其他隨葬明器也時有出現(xiàn),此后博山不僅僅代表求仙和長生思想,也逐漸成為表現(xiàn)故去的人用以借助山巒通往仙界愿望的明器[8]。

      2.2 東漢時期

      根據(jù)現(xiàn)已知東漢早期至漢末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這時期墓葬出土的博山爐以陶制為主,形制趨于簡化。不像西漢時期形制高度一致,頗具有地方特點,且較為自由,多為社會中下層階級的墓葬中出土,體現(xiàn)出使用博山爐陪葬不再像西漢時期多為上層階級使用。例如,洛陽李屯東漢元嘉二年墓出土一件陶制博山爐(圖5、圖6),爐蓋作3層山巒形,爐頸有凸弦紋一周,座作盤形[9]。

      正是由于多為下層階級使用,陶制博山爐的出現(xiàn)是跟社會背景密切相關(guān)的。作為中下層民眾,在經(jīng)濟、工藝方面無法達到西漢時期的繁復(fù)精細,而向陶制博山爐轉(zhuǎn)變,故東漢時期陶制博山爐大量出現(xiàn)。

      3 生器、明器

      所謂生器,就是從故去的人生前的物品中挑選出來的用于陪葬的物品,在其主人故去之后埋入墓中。荀子在《禮論》中說,“具生器以適墓,象徙倒也”[10],就是說用生前所用器物陪葬就和移居一樣,所用的實用物和死者一起構(gòu)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巫鴻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從婦好墓出土的隨葬物品可以表明這一風(fēng)俗的肇始可能早至商代,并在中國墓葬史中展現(xiàn)出非凡的生機[11]。

      明器又稱“冥器”或“盟器”,常模仿日用器物、禮器等的外在特征,也有禽獸、車船、家具等形象[12],但都不具備實用性。與生器不同,明器是為了埋葬禮儀而專門制作的器物。荀子在《禮論》中也提到:“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盵13]也就是說生前的器物只是具有某種禮儀象征但是不會真得用它,隨葬的物品只是具備器物外形樣貌但是并不精細。巫鴻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明器本身并不一定是非實用物,但下葬時一般要弄得和實用狀態(tài)有某種差別。”[14]說明東漢時期隨葬的博山爐僅僅具備博山爐的外在特征,不具備其實用功能,目的是為了加重哀悼之情。

      荀子對生器和明器的區(qū)分,表明了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喪葬制度的發(fā)展。至兩漢時期,中國的墓葬制度進一步發(fā)展,這與當時統(tǒng)治階級所推崇的喪葬思想是密切相關(guān)的。在兩漢期間,作為陪葬品的博山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由最初具有實用功能的墓主生前實用物品即生器至后期完全成為為喪葬禮儀而制作只具有象征意義的明器。巫鴻先生說過:生器本身代表死者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通過生器呈現(xiàn)盡可能留下過去的價值意義。中國古人相信死者的靈魂具有意識而且“生活”在墓中,墓葬中生器的意義既在于它們的“過去性”,又在于它們的“現(xiàn)時性”,它們來源于過去,但又象征著一個永恒的現(xiàn)在[15]。墓葬隨葬品從生器向明器的轉(zhuǎn)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兩漢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獨特的階段性,加之時間較長,使得喪葬禮儀能夠有發(fā)展的時間。本文試圖從歷史狹小的一面,以博山爐為切入點,剖析在較為安定歷史背景下,中國喪葬禮儀的發(fā)展變化。

      4 總結(jié)

      總的來說,漢代是博山爐發(fā)展的最高峰時期,銅制博山爐以西漢武帝時期最為典型,到東漢時期流行陶制博山爐。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漢代青銅器已經(jīng)不具備像商周時期那樣特殊的功能,越來越多的是作為日用品使用;二是兩漢時期漆器的發(fā)展達到一個高峰,相比較銅器而言,漆器更輕巧、華麗、方便日常使用,由于其制作工藝繁復(fù),也能夠滿足貴族身份象征,逐漸替代了青銅器在生活中的作用。漆器的流行可從漢代墓葬中出土數(shù)量中窺探出上層階級對其的喜愛程度。加之社會發(fā)展,瓷器工藝技術(shù)也得到相應(yīng)發(fā)展,銅器造價高、不方便攜帶等不足,加速其在時代發(fā)展中的消亡。墓葬中的博山爐由生器到明器的轉(zhuǎn)變,直到后世,青銅器完全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博山爐在兩漢時期,從銅制到陶制、從流行到衰亡、從上層階級到平民化的轉(zhuǎn)變,隨葬器物由可用到不可用的轉(zhuǎn)變,能夠看出中國喪葬制度在漢時的發(fā)展變化?!?/p>

      參考文獻

      [1]金芷君.香熏史考[J].醫(yī)古文知識,2005(4):18-22.

      [2]呂思勉.中國通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2016.62.

      [3]單先進.長沙湯家?guī)X西漢墓清理報告[J].考古,1966(4):181.

      [4](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463.

      [5]袁秋云.漢代青銅博山爐的興與衰[D].武漢:湖北美術(shù)學(xué)院,2017.

      [6]齊鴻浩.陜西黃龍縣梁家山磚廠漢墓[J].考古,1989(3):278.

      [7]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市博物館.廣州漢墓(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6.

      [8]邵小龍.再論博山爐的起源及相關(guān)問題[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5):52-61.

      [9]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李屯東漢元嘉二年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7(2):2-8.

      [10](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諸子集成:第2冊[M].中華書局,1954.245.

      [11]巫鴻.生器的概念與實踐[J].文物,2010(1):87-96.

      [12][13][15]考古學(xué)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14]巫鴻.明器的理論和實踐——戰(zhàn)國時期禮儀美術(shù)中的觀念化傾向[J].文物,2006(6):72-81.

      猜你喜歡
      兩漢
      兩漢王朝對匈奴的戰(zhàn)爭訴求
      色彩之喻與中國文學(xué)批評——以先秦兩漢為中心
      鼎盛期|兩漢
      研究兩漢三輔政區(qū)、職官與人口的成功之作
      ——《兩漢三輔研究:政區(qū)、職官與人口》評介
      先秦兩漢寒暑成因解釋及其在農(nóng)業(yè)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
      兩漢名碑注譯——鮮于璜碑(一)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
      “壯夫不為”與“不諷則勸”——揚雄對漢賦理論的改造與兩漢之際文學(xué)批評思想的定型
      高句麗與兩漢關(guān)系研究
      “標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古之下”——論先秦諸子之學(xué)的發(fā)生和兩漢形成
      人間(2015年16期)2015-12-30 03:40:32
      探析兩漢時期導(dǎo)引術(shù)的中醫(yī)學(xué)應(yīng)用
      同德县| 邓州市| 通渭县| 农安县| 娄烦县| 临泽县| 隆尧县| 左贡县| 和田市| 海兴县| 体育| 侯马市| 江城| 定安县| 九江县| 江城| 曲麻莱县| 扶绥县| 隆尧县| 鞍山市| 吴川市| 方城县| 石楼县| 徐汇区| 七台河市| 维西| 巴南区| 长春市| 龙川县| 永兴县| 得荣县| 溧阳市| 调兵山市| 莱芜市| 孟连| 罗甸县| 根河市| 水富县| 建昌县| 土默特右旗|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