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中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動中,提高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
今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這就要求教育應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從愛國、修身、研學三個層次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培養(yǎng)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提升文化實力,彰顯文化魅力;家國情懷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是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要誓死捍衛(wèi)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家國情懷是對富民強國的理想追求,我們要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智面對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因此,家國情懷的培育是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和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嘗試著整合資源,力求以更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達到知行結合,情感升華的教學效果。
一、
品味傳統節(jié)日,感悟家國情懷的情感紐帶
在學習《提高文化認同感》這課時,正值中國的傳統佳節(jié)——中秋節(jié)。為了啟發(fā)學生品味中秋節(jié)中的“家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之博大之精深,我組織了一次“今天應當如何過中秋”的探究活動。要求學生上網搜索有關資料,分析說明以下問題:1. 中秋節(jié)有什么文化寓意?2. 中秋文化的主題是什么?3.
我們應當如何傳承中秋文化?通過學生們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國家對傳統節(jié)日的重視與保護不只是放一天國假,其中所寄寓的家國情懷,有助于形成一個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其中蘊涵著巨大的審美情感和豐富的生活趣味以及其深遠的精神影響力。這些傳統節(jié)日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文化價值的撫慰與滋養(yǎng)是現代人同樣需要。
二、
鑒賞經典詩詞,體驗家國情懷的厚重底蘊
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帶動全民重溫曾經的詩詞經典,從古人的豁達和智慧中汲取成長養(yǎng)分,滋養(yǎng)今人心靈。我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中學生走近經典,閱讀經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詩文鑒賞,可達到以經典涵養(yǎng)人生、用詩文熏陶情操、讓魂靈傳承文明。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推進民族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
將視頻歌曲入課,感悟家國情懷緊緊相連
在學習《提高文化認同感》我播放了視頻《厲害了我的國》指導學生以祖國的強盛作為自己最大的光榮,增強國家認同,培養(yǎng)愛國情感,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學習《捍衛(wèi)國家主權》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歌曲:《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樸實的歌詞和著悠揚的旋律讓學生體會家國關系?!凹摇苯M成了“國”,“國”還原為“家”,家與國歷來都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家國將我們緊緊捆綁在一起,相互攙扶,相互依偎。接著又播放了電影《紅海行動》最后片段,激發(fā)學生明白“無論你身在何方,祖國永遠是你最強大的后盾”的感恩之情,同時樹立只有“勇者無畏,強者無敵”強國夢想,而最后“你已經進入中國領海,請立即離開”意味深長的警示語更是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個人的智慧和本領奉獻給國家和人民。捍衛(wèi)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視頻和歌曲這些比較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計劃地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激發(fā)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努力追求。
四、
研究討論出真知,踐行家國情懷的行動
當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關鍵是要將愛國之行落實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為此開設了一次題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如何愛國”的大討論。剛好今年暑假我們班級有同學申請去了美國讀高中,同學們對此各有看法,為此我設置了一個討論話題: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出國留學。問題:1. 在新的歷史時期,身為中華兒女應當如何愛國?2.
如何看待我國出國留學人數持續(xù)增長這一現象?出國留學與家國情懷是否相悖?
學生們通過討論分析,思考研究達成以下共識:1. 愛國不是空喊口號,也無須太多的形式,而重在行動。作為學生最基本的任務是學習,因此,我們要學好專業(yè)知識,提升為國家效力的水平,同時也要修身養(yǎng)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注重全面發(fā)展。把愛國的熱情、報國的志向化作報國的行動。同時也要注意愛國不能失去理性,愛國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線。我們應理性表達愛國訴求,努力促進社會和諧。2.
在當今時代,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時代前進的潮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各行各業(yè)發(fā)展前景光明,為學成歸來的高級人才、社會精英提供了更好發(fā)揮聰明才智的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回國發(fā)展,新一波“回國潮”已然出現。
學生的回答理性而富有激情,表達了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自覺地將個人的努力、才華、夢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胡興松.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教育[J].行知部落,2014.
[2]余秋雨.何謂文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王海利,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亭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