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琴
摘 要:課間操是幫助學生鍛煉身體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小學的課間操的音樂主要是流行音樂,很少出現(xiàn)古樂。但是古樂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流傳,我們應該更好地把小學的大課間操和古樂更好地結合起來。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強身健體,而且能夠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大課間;課間操和古樂;相互融合
一、目前小學大課間操的缺陷
1.單一呆板的隊形。很多學校由于受到場地條件的制約以及便于管理學生等因素的影響,學校的課間操一直是以呆板單一的體操隊形出現(xiàn)。此隊形雖然在組織管理、量化評分上有它的優(yōu)勢,但是它掩蓋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讓學生們像木偶一樣站在原地聽從老師的指揮,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發(fā)展,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2.千篇一律的動作。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教育部一共頒布了3套小學生廣播體操,也就是說每十幾年學生才能變換一套。顯而易見在這么長的時間跨度中,每個學生在他們最寶貴的童年時光,都在做同一套操同一個動作??梢韵胂笤傩路f、再有趣味地的廣播操長期重復也會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3.長期固定的音樂。音樂給人美的享受,但是一成不變地循環(huán)播放,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如今國家頒布的廣播操一般都會配以口令版和純音樂兩個版本。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校為了省事都會選擇其中的一個版本來播放,另一個版本就放在那兒束之高閣。在長期循環(huán)播放中,學生的聽覺會麻木,在重復練習中感到習以為常,從而降低練習的興趣,影響練習的質量。
二、課間操的重要作用
課間操是學生每天必須參加的一項體育活動,是學生緊張學習之余的一種積極性休息,同時也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綜合反映。課間操鍛煉能夠塑造健美的形體,增強體質,提高綜合素養(yǎng)。規(guī)范的、長期的課間操鍛煉,在人體形體方面會產(chǎn)生明顯的效應,能使人舉止優(yōu)雅,落落大方。由于課間操動作練習同時伴有特定音樂,長期鍛煉能夠使人的身體素質(包括力量、耐力、柔韌、協(xié)調、靈敏、反應等)得到提高,動作節(jié)奏感強。
課間操活動的開展不是一種形式,而是把體育健身寓于快樂之中,把體育與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把休閑與鍛煉結合起來,把傳統(tǒng)體育與現(xiàn)代體育結合起來。為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中產(chǎn)生滿足感,逐步培養(yǎng)其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養(yǎng)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同時促使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1.課間操鍛煉能夠消除神經(jīng)系統(tǒng)疲勞,提高學習效率。經(jīng)過第一、二節(jié)文化課的學習,學生神經(jīng)高度集中,大腦處于緊張狀態(tài),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必然產(chǎn)生疲勞。課間操鍛煉可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向大腦輸送更多的氧氣,使大腦得到積極性休息,從而消除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疲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間操鍛煉有衛(wèi)生保健的作用。經(jīng)過兩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教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會加大,而課間操活動能夠使學生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并享受到日光的照射。上課時,坐姿比較單一,如靜坐、伏案寫字等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身體的局部疲勞,課間操鍛煉能加快新陳代謝,迅速消除疲勞。進行課間操活動時,人的活動空間擴大,可以調節(jié)用眼方式(如視距、視野、角度、色彩變化等),對眼睛具有保健作用。
3.課間操鍛煉能夠提高心理調節(jié)功能,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課間操鍛煉屬于團隊活動,有集體活動的氛圍,不少同學在此環(huán)境下能夠提高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并能提高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交流溝通的能力,從而達到舉止得體,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進而提高社會適應性。營造良好的課間操氣氛,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板報、墻報、壁畫、電視等宣傳體育知識和課間操的意義,并向學生提供適合課間操特點的小型體育娛樂器材,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三、古樂的推崇原因
古人區(qū)分音樂的好壞,主要以周代的音樂為摹本。在《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中,孔子道:“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在孔子看來,歷法方面要遵循夏朝的傳統(tǒng),而禮樂則要以周朝作為范本?!吧亍薄拔洹边@樣的音樂也就成了后世音樂的“經(jīng)典”,可以加以效仿沿用。《論語》中記載孔子在齊聽到了韶樂,三個月感覺不到肉的滋味,不禁發(fā)出了“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的感慨。劉勰同樣也深受孔子及儒家思想影響,必然評價后世音樂時以此為標準,凡是中和舒緩的音樂就是值得提倡的,凡是容易引起人們的情感和心緒波動的音樂就被歸類到“鄭聲”之列,劉勰的目的同樣也是要端正人們對于音樂的態(tài)度,從而選擇正確的音樂,雅頌各得其所。學者蕭滌非認為“樂在先秦,乃所以為治,非所以為娛”。在其著作中,他闡述了兩條理由。其一,致樂以治心,用音樂來教化滋養(yǎng)人的人格心靈。其二,致樂以化民,也就是把音樂當做改變社會不良風俗的工具。而孔子也認為人的休養(yǎng)開始于詩,建立于禮,完成于樂。由此可見。樂在儒家思想中并非只是聽聽那么簡單,而是有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
四、古樂的極致意境
每一種中國古典樂器都有屬于自己的極致意境。比如同樣屬于月夜,簫和二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簫管下極致的月色是凄清、凄迷的,而二胡下的極致卻是凄愴、凄惻的。簫中的月色被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演繹得淋漓盡致。至今揚州瘦西湖仍有二十四橋景區(qū),只可惜如今的瘦西湖的夜晚早已被霓虹燈裝扮得五彩斑斕,已難覓那“二分無賴”的月色了。二胡下的月色是永遠屬于《二泉映月》的。一聲道白,一聲嘆息,一聲無奈,為惠泉旖旎的傳說中加進了絲絲苦澀,就連那天下極品的惠泉水也一下子變得難以下咽,斷盡人腸。無論是否懂得那曲子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那莫名的哀傷卻是永恒的。
參考文獻:
[1]吳萍,關于古樂的意境研究[J].學周刊,2011.
[2]張國英,課間操與學習效率提高的關系探究[J].現(xiàn)代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