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對自然世界有認知,有觀察,有探尋,有疑惑,并且能夠學會運用科學的方式答疑解惑?,F(xiàn)在的小學科學教學不應該脫離生活,而是要將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領悟到科學來源于現(xiàn)實的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04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34
小學學習階段是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對于各個學科的學習興趣,都需要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yǎng)。而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工作中,由于科學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給學生的印象往往是高高在上。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打破對于科學這門學科的偏見,掌握好科學知識,并且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就需要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科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真正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具體說來,就是科學的教學過程要從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無論是在教學的內(nèi)容上還是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夠體現(xiàn)出生活的痕跡。
一、讓“科學”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汲取知識
通過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奇特的現(xiàn)象還是比較好奇以及關心的,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運用起來,通過課本中的科學知識帶領學生解釋它。教師應該牢記: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科學,那么就需要教導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科學。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去找尋發(fā)生在身邊的奇特現(xiàn)象,做好記錄之后,在課上與全班同學進行分享。這個時候,同學們找到的現(xiàn)象一定是五花八門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從中挑選出幾個進行分析。如有的學生會提出問題:我們?nèi)祟悶槭裁床荒芟聒B兒一樣在天上飛,卻要在地上行走呢?而且為什么人能夠在地上走?這個問題看似很幼稚可笑,但是卻暗含著科學知識。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先對這位同學進行一番表揚,稱贊他問題提得好,并鼓勵他繼續(xù)努力。接著教師就可以引入新的科學知識,解釋這是因為地球具有引力,人之所以能夠行走是因為具有摩擦力。就是這樣簡單的問題,通過同學們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起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熱愛。
二、讓“科學”到生活中去——將理論實踐于生活中
眾所周知,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到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根據(jù)一項調(diào)查研究,人們在情景中記住的事情要比一般情況下牢固得多。為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再次應用于生活中,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每當講完一節(jié)新的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檢驗知識的正確性。想要牢牢地掌握一門知識,就需要不斷地重復,并且會真正運用。所以,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好課下練習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學到的新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
例如,教師在講解新知“光與熱”之后,為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可以通過單面鏡子反光的溫度以及多面鏡子反光溫度的對比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這便是從課本中的知識出發(fā),再次回歸到生活的方式,它告訴學生科學知識其實都是生活中的奇特現(xiàn)象,科學的發(fā)現(xiàn)來源于人們對于生活的留心。所以,教師的教學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掌握科學的真諦。
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工作來說,鑄就生活化課堂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學從生活中來,并且再回歸到生活中去。什么叫作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呢?簡單說來,就是教師講授給學生的知識,其主要的授課內(nèi)容以及形式都是生活中的奇特現(xiàn)象,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掌握了一般性的原理之后,再利用這些原理去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是學習新知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特別是對于科學這一門學科來說,如果僅僅依靠教室來獲取新知,就會束縛學生的發(fā)展。為此,需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外這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親近自然,貼近現(xiàn)實的生活,從家庭中、從社會中獲取科學知識,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對于學生來說,課堂外的天地能夠幫助學生將課本的知識運用好,培養(yǎng)起自己學習科學的能力,甚至培養(yǎng)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長此以往,學生也愿意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改善生活!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課堂的主要實施方式,就是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與科學課堂進行密切聯(lián)系,通過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奇特現(xiàn)象,來感受到科學的存在。在一定的條件下,再將這些科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獨立地運用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領悟到科學就是生活,激發(fā)起學生對于科學的好奇心,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當前,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對于生活化課堂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而且,盡管科學來源于生活,但也需要人為地去探索、去歸納。
參考文獻:
[1]張永鋒.淺析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新課程·中旬,2016(9).
[2]陳煜晴.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3).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王建康(1973.2— ),男,漢族,山東淄博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