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浙江省2018年11月小高考卷第20題評析

      2019-04-24 01:48:22王金聚
      物理教師 2019年4期
      關鍵詞:空氣阻力重力勢能動能定理

      王金聚

      (浙江省溫州中學,浙江 溫州 325000)

      浙江省2018年下半年小高考物理卷的第20題,是一道力學綜合性大題,計12分,是全卷賦分最高的一道題,也是學考卷的最后一道大題,學考、選考的考生都要求做.它考查了功、物體的平衡條件、動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功能關系等規(guī)律,規(guī)律覆蓋面廣、綜合應用性強,重點強化了對“認識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的考查.

      1 題目再現(xiàn)

      圖1

      如圖1所示,在地面上豎直固定了刻度尺和輕質彈簧,彈簧原長時上端與刻度尺上的A點等高.質量m=0.5kg的籃球靜止在彈簧正上方,其底端距A點高度h1=1.10m.籃球靜止釋放,測得第1次撞擊彈簧時,彈簧的最大形變量x1=0.15m,第1次反彈至最高點,籃球底端距A點的高度h2=0.873m,籃球多次反彈后靜止在彈簧的上端,此時彈簧的形變量x2=0.01m,彈性勢能為Ep2=0.025J.若籃球運動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恒定,忽略籃球與彈簧碰撞時的能量損失和籃球的形變,彈簧形變在彈性限度范圍內.求

      (1) 彈簧的勁度系數;

      (2) 籃球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空氣阻力;

      (3) 籃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通過的路程;

      (4) 籃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速度最大的位置.

      原題解析:

      (1) 球靜止在彈簧上kx2=mg,k=500N/m.

      (2) 球從開始運動到第1次上升到最高點,由動能定理得

      mg(h1-h2)-f(h1+h2+2x1)=0,

      解得f=0.5N.

      (3) 設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總路程為s,則

      mg(h1+x2)=fs+Ep,

      s=11.05m.

      突出“兩個轉變”,防汛抗旱減災效益顯著。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控,著力推進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戰(zhàn)勝了2003年、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2005年“泰利”臺風引發(fā)大別山區(qū)嚴重山洪泥石流災害,2008年滁河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4年、2009—2010年、2010—2011年特大干旱,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水旱災害損失,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0年來,全省水利工程防洪抗旱減災效益累計近2000億元。

      (4) 球在首次下落過程中,合力為0處速度最大,設速度最大時彈簧形變量為x3,則

      mg=f+kx3,解得x3=0.009m,即在A點下方0.009m處.

      2 已知條件是否多余?

      原解析中第(2)問求得的結果雖寫為f=0.5N,實際上它是一個近似的取值,如果我們用分數來表達這一阻力,則應寫作

      (1)

      實際上,不少考生計算空氣阻力時采用的是如下解法.

      從出發(fā)點到第1次壓縮量最大處籃球克服彈力做功為Ep,利用動能定理得

      (mg-f)(h1+x1)-Ep1=0,

      解得

      f=0.5N.

      (2)

      這里求得的結果正好為0.5N,并沒有近似.比較結果(1) 、(2)可知,兩種解法求得的結果并非完全相同,解法2求得的結果略大,這是為什么呢?

      從原解答可以看出,已知條件“高度h2=0.873m”只在求解第(2)問時用到過一次,在求解其他幾個小問題時都未曾用到.而求解答第(2)問時若采用上述的解法2,則條件“高度h2=0.873m”就根本用不著!也就是說“h2=0.873m”其實就是一個多余的條件,不必告訴我們,我們也完全可以把它推導出來.推導過程如下.

      既然條件“h2=0.873m”能夠導出,為什么在題目中還要特地告知呢?是命題者不小心誤寫上的嗎?非也!

      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第7章第5節(jié)“7.5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標題下有一個特別的注解——“學習這節(jié)時,要著重體會探究的過程和所用的方法,不要求掌握探究的結論,更不要求用彈性勢能的表達式解題”.與之相應地在 《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針對該節(jié)的“說明”中,也著重強調了“不要求掌握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正因如此,命題者為了規(guī)避超綱的嫌疑,需要提供不借助“勢能Ep∝x2”也能求解的其他解法,故此給出了富余條件“h2=0.873m”,應該說是命題者故意而為,這樣處理既沒有超綱,又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另一種合規(guī)的解題途徑.當然,由于條件的富余,也拓寬了考生解題的思路,無形之中也就降低了該題的難度.

      3 本題在《考試說明》中所涉及的考點及要求

      從解答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本題所涉及的考點較多,在《考試說明》中與之相關的具體內容與考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命題范圍及考試要求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本題考查了必修1、必修2兩本教材中共計3章內容,合計7個考點,且大都是c、d級較高要求的考點,除重力、彈力、功、彈性勢能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外,另外的“共點力平衡條件、動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都是力學中的核心內容,著重強化了對重點規(guī)律的考查.

      4 源于課本 又高于課本

      圖2 討論3種情況下能量的變化

      教材《必修2》第7.9節(jié)“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課后練習的第1題.

      把質量是0.2kg的小球放在豎直的彈簧上,并把球往下按至A的位置,如圖2(甲)所示;迅速松手后,彈簧把小球彈起,升至最高位置C(圖2丙);途中經過位置B時彈簧正好處于自由狀態(tài)(圖2乙);已知B、A的高度差為0.1m,C、B的高度差為0.2m,彈簧的質量和空氣阻力均忽略不計.

      (1) 分別說出由狀態(tài)甲至狀態(tài)乙、由狀態(tài)乙至狀態(tài)丙的能量轉化情況.

      (2) 狀態(tài)甲中彈簧的彈性勢能是多少?狀態(tài)乙中小球的動能是多少?

      參考答案: (1) 由甲至乙的過程中,系統(tǒng)的彈性勢能逐漸減少,重力勢能逐漸增大,小球的動能先增大,當小球所受彈力與其重力平衡時,動能達到最大;之后,小球的動能逐漸減少,彈簧的彈性勢能繼續(xù)減少,重力勢能逐漸增加,當彈簧恢復到自然長度時,彈性勢能為0.之后,由乙至丙的過程中,重力勢能仍逐漸增加,動能逐漸減少,到達C點時,動能減少到0,重力勢能達到最大.

      (2) 小球由A到C重力勢能的增加ΔEp=mg(hCB+hBA)=0.6J,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狀態(tài)甲時彈簧的彈性勢能Ep甲′=ΔEp=0.6J;小球從乙到丙的過程中,動能逐漸減少,重力勢能逐漸增加.小球在狀態(tài)乙時的動能等于小球從B至C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增加量,即EkB=mghCB=0.4J.

      顯然,課本中這道題和試卷中的第20題考得都是“球+彈簧”的模型,都考查了能量的轉化和守恒的知識,不過課本中的條件是“空氣阻力忽略不計”,而試卷中則是“籃球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恒定”,課本中偏重于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考查,試卷中側重考查的則是對動能定理的靈活應用,既考了將該定理怎樣運用于局部,又考了將該定理如何運用于全過程,可謂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通過對比也說明我們在復習時不能棄課本于不顧,陷入題海而不能自拔,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從課本出發(fā),夯實基礎,在此之上再適當地做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才能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使自己的解題能力穩(wěn)步提高、更上一層樓.

      猜你喜歡
      空氣阻力重力勢能動能定理
      重力勢能大小由誰定
      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不怕摔的螞蟻
      《重力勢能》教學案例
      動能定理在不同參照系中的應用
      “三問”動能定理
      降落傘
      動能定理應用精析
      勢能變化不用愁重心變化來解憂
      “牛頓第一定律”練習
      松原市| 古交市| 文水县| 丽江市| 锡林郭勒盟| 化德县| 确山县| 五台县| 咸丰县| 泗阳县| 冷水江市| 晋城| 安塞县| 梁平县| 湘潭县| 施秉县| 桂平市| 河池市| 南漳县| 弥勒县| 屏山县| 广东省| 吴江市| 延吉市| 株洲市| 定南县| 龙岩市| 绩溪县| 乌拉特前旗| 加查县| 北流市| 衡山县| 靖安县| 新河县| 贞丰县| 两当县| 土默特右旗| 阿鲁科尔沁旗| 大丰市| 环江| 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