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和聽很多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課例,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使用技術時仍然停留在修修補補的輔助教學“小聰明”階段,而沒有上升到教學方式變革“大智慧”階段,沒有從激發(fā)學生主體能動性角度進行智慧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信息化應用實踐現(xiàn)場,我們看到的是雖然采用了最新的設備,但教學應用的層次并不高:很多教師使用著最新設備卻依然進行灌輸和重復訓練式教學。平板電腦等設備進入了課堂教學,卻淪為了刷題的工具。學生借助平板電腦等最新設備不是減輕了壓力,而是學習負擔更重了。
本期對話邀請到了陸志平會長和倪凱顏校長,他們在對話中就提出了警醒:“……進一步強化了知識中心和教師中心,學生的學習更加被動。新技術使舊模式變本加厲。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人工智能是控制人,還是解放人?”隨著信息技術性能越來越強大,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種技術是否應該以通過實現(xiàn)教學自動化從而取代教師為目標,或是技術應該成為賦權工具,不但給教師賦權,而且也給學習者賦權。著名教育技術專家安東尼·威廉·貝茨教授明確提出:“從本質(zhì)上講,向自動化學習轉(zhuǎn)變雖然能夠節(jié)省成本但無益于提高學習質(zhì)量,尤其是數(shù)字化時代所要求的高層次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的學習質(zhì)量,包括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解決問題、深度多媒體交流,特別是高效知識管理等方面的技能?!?/p>
因此,僅僅關注學習自動化提高教學效率是“小聰明”,我們?nèi)匀恍枰獜膶W生學習規(guī)律角度,從啟迪學生智慧角度去賦權學生,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大聰明”。美國ISTE學生教育能力標準的第一條就是“賦權學習者(Empowered Learner)”:“根據(jù)學習科學理論可知,學習者能夠運用技術積極地選擇和實現(xiàn)自己的學習目標,并能將學習目標外顯化?!泵绹逃夹g學者趙勇教授說過,“在智能機器時代,教育向何處去?人工智能應該是讓人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好的機器”。
(本刊特約撰稿人 劉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