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 2019 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的第 35 題為例,論述有效攻克高中政治計算類問答題的“三不”原則:不怕,在心態(tài)上從容面對;不亂,在方法上科學應對;不散,在目標上精準聚焦。
【關鍵詞】高中 政治試卷 計算題 不怕 不亂 不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B-0149-02
江蘇省高考現(xiàn)行的“2008 方案”實施至今已達 12 年,高考政治試卷在第 35 題設置為計算類、經濟板塊的題型已是慣例,也形成了具有學科標志性的一大特色。比如,2015 年是在“勞動密集型商品與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材料背景下,要求計算出口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國外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2016 年是在“部分企業(yè)產能過?!钡牟牧媳尘跋拢笈袛噘Y本回報率與銀行貸款利率的曲線;2017 年是在“減稅和中國智造”的材料背景下,要求計算免稅收益的變動情況;2018 年是在“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和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材料背景下,要求計算進出口貿易對國內生產總值的相應變動量;2019 年,更是在預設了一個高中教材未曾見過的“全要素生產率”概念的材料背景下,提出計算全要素生產率并比較甲乙兩個經濟體的發(fā)展方式等要求。
相對于選考政治學科的偏文科類的學生來說,面對這種涉及數(shù)字、表格、坐標等具有理科元素的題目,無疑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恐慌性的連鎖反應。筆者在一次次的實踐摸索中,從基層實踐的視角分析特色、概括共性、探究方法,提出有效攻克此種計算類問答題的“三不”原則:不怕、不亂、不散。
一、不怕:在心態(tài)上從容面對
江蘇省高考政治試卷主觀題第35題這種以計算、圖表為主要特征的題目,也被一些業(yè)內人士稱為“政治高考的奧賽題”, 此題型切合能力立意的要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對于全省數(shù)十萬考生來說,該題確實是很難啃動的“硬骨頭”,歷年的得分率明顯走低。2019 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主觀題第35題的原題如下:
35.材料一?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資本和勞動要素投入之外的制度、技術等因素對經濟增長作出的貢獻,體現(xiàn)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假設甲、乙兩個經濟體發(fā)展狀況均滿足等式:經濟總產出增長率=全要素生產率+0.6x 資本投入增長率+0.4x 勞動投入增長率,其相關經濟數(shù)據(jù)如下表:
材料二? 步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fā)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面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國傳統(tǒng)經濟增長方式已不可持續(xù),迫切需要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請分別計算 2018 年甲、乙兩個經濟體的全要素生產率(只需寫出計算結果),并據(jù)此比較兩個經濟體的發(fā)展方式。若其他條件不變,在下圖中選出能夠反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后總產出變化的示意圖(寫出字母代號)。(6 分)
(2)應如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6 分)
人們常說:“我難他難,我不畏難?!弊鳛椤熬媒浬硤觥钡目忌?,不能在心理上先被嚇倒,而要在戰(zhàn)略上增強自信,敢想、敢試、敢做、敢答。首先,第 35 題在性質上必然性地屬于政治題,絕不可能等同于那些理科思維的數(shù)學題,只要具備普通高中政治學科的相當水平、運用相關的學科知識,就一定能夠加以解決。其次,第 35 題的題型在樣式上只是作為一種考核手段,運用數(shù)字的、圖表的樣式呈現(xiàn)試題信息,以此來豐富問題的形式與內容,它往往可能“雷聲大、雨點小”,貌似難,實則易。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只要我們平時具備一定的訓練積累和方法強化,在過往解題規(guī)范的基礎上大膽思考、冷靜面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理出頭緒、迎來曙光。
審視 2019 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的第 35 題考查“全要素生產率”的試題,從本質上來看確有“紙老虎”的嫌疑,只要把題目認真仔細地讀下去,順著思路走下去,理出相應的答點并不困難。例如,第一個設問包括了 3 個子問題:一要計算甲、乙兩個經濟體的全要素生產率,二要比較兩者的發(fā)展方式,三要選擇適合的示意圖。對于具有一定的讀題能力和訓練基礎的高三學生來說,從中較快地搜索出“發(fā)展方式”一詞并非難事,同時結合第二個設問當中“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信息,從而基本可以鎖定本題的關鍵概念“全要素生產率”與近年來我國提出“經濟發(fā)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致力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形勢與目標存在極大的關聯(lián)度,在這樣的解讀前提下可使思路漸漸明朗,切口逐步清晰。筆者認為,相對于前幾年的同類題目來說,本題在設問難度上其實已有了一定的下降。
二、不亂:在方法上科學應對
經過高中學段 2~3 年系統(tǒng)訓練的學生,或多或少都已經練就了一些學科本領,養(yǎng)成了一些思維習慣,掌握了一些解題套路,因此在考試過程中,只要靜下心來、方寸不亂,就一定能夠梳理思路、尋找方法,從容加以應對和應用。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也會有計劃地傳授給學生一些實用性的解題技巧。如讀題技巧,即通過細讀問題來分清知識板塊(包括書本板塊、原理板塊、結構板塊等)、辨別設問類型(包括原因類、措施類、評析類等),通過精讀材料來找準關鍵詞句、篩選有效觀點;如表述技巧,即準確運用學科語言表述,緊扣相應觀點原理表述,分點分層有序表述,等等。經過這些方法與要求的訓練強化,大部分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答題意識和基本規(guī)范。因此,不管面對什么題型、什么題目,尤其是那些陌生題甚至較難題,保持定力、凝神靜氣是前提。首先要在戰(zhàn)術上予以重視、沉著應戰(zhàn),在鎮(zhèn)定清醒的情緒支撐下,最大限度地去尋找啟發(fā)點,發(fā)現(xiàn)切入口,進而順藤摸瓜、抽絲剝繭,直至豁然開朗、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做到具體方法有的放矢,板塊范圍有效分類,原理觀點精準針對。從筆者的具體解題體驗來看,該題只要對“經濟總產出增長率=全要素生產率+0.6x 資本投入增長率+0.4x 勞動投入增長率”這個等式進行一定的常規(guī)數(shù)學變換,有關“全要素生產率”的數(shù)值便能浮出水面。同時,“比較兩個經濟體的發(fā)展方式”的問題也會“順手牽羊”地得到破解。
三、不散:在目標上精準聚焦
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牽牛要牽鼻子?!币肟焖俳鉀Q這類題目,最重要的是要聚焦核心、擊中要害,通過讀題、審題來剖解設問、梳理材料、緊扣中心,而不是游離于主題之外。例如,本題材料的中心詞就是“全要素生產率”這個核心概念,第一個設問就是“計算出甲、乙兩個經濟體的全要素生產率”。雖然這個概念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可能是首次涉及,但是根據(jù)材料中對它的解讀,理解其含義進而計算出相應數(shù)據(jù)并不太困難。
例:甲的全要素生產率=(3450-3000)÷3000-0.6×(1050-1000)÷1000-0.4×(525-500)÷500=0.1。
乙的全要素生產率=(8480-8000)÷8000-0.6×(5880-5600)÷5600-0.4×(840-800)÷800=0.01。
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概念的內涵可以看出,如果全要素生產率越高,則在制度、技術等方面對經濟增長作出的貢獻就越大,也體現(xiàn)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會較好。因此,從比較兩個經濟體的發(fā)展方式來看,甲偏向于集約型經濟發(fā)展方式,乙偏向于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方式,雖然兩者的經濟增長均依靠勞動、資本等因素,但甲主要依靠制度改革和創(chuàng)新驅動等方面的發(fā)展,發(fā)展的質量水平相對較高,而乙主要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等方面的驅動發(fā)展,發(fā)展方式較為傳統(tǒng)。
基于以上理解,對于后續(xù)的兩個問題便不難解決了,如“選出能夠反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后總產出變化的示意圖”,應選 A;如回答“應如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問題,可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的角度來思考,諸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fā)居民消費潛力”等相關措施均能切合題意。
綜上可知,本題作為一道“一拖四”的材料分析題,其圍繞的核心就是“全要素生產率”這個概念,它成為讀題、審題、解題等環(huán)節(jié)一以貫之的“紅線”,只有緊緊抓住這一線索,才能夠層層深入、逐級而上乃至舉一反三。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架構的發(fā)展過程中,依托《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等四大教材,無論是前些年提出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還是目前正在倡導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概念,都不約而同地主張通過開展議題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和問題式思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而作為以上這種計算類政治試題,恰恰能夠在改正學生的思考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等方面發(fā)揮出獨特的作用。作為高中政治教師,對于這種題目,我們不能回避或者漠視,應當積極正視、研究,并指導學生逐步適應、剖析和掌握。
由于從 2018 級開始的“3+1+2”新高考方案已經在江蘇等八省正式落地,政治被列為選考學科之一,實行等級賦分制。相對于過去單純的等級制,已從“只計等級”轉變?yōu)椤罢鬯惴种怠?,這就意味著選考學科的權重占比地位有了進一步加強,其考核的能級要求勢必會有相應的提高。因此,這種含有一定的數(shù)理色彩、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區(qū)分度的計算類試題,或許更有考查篩選的價值和充分展現(xiàn)的機會。而且,在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統(tǒng)考學科改用全國卷的背景上,包含政治在內的選考學科的相應試卷仍然是由江蘇省組織命題。因此,筆者認為,基于近年來自主命題的穩(wěn)定性和經典試題的傳承性,像第 35 題這一類應試樣式比較靈活、能級要求比較適當、地方特點比較鮮明的題型,理應會受到出卷專家的重視?;谝陨险J識,對于處在新高考方案起始階段的近幾屆相關教師和同學來說,十分有必要進一步來了解、審視并研究這種計算類政治試題。
【作者簡介】殷敦新,江蘇省鎮(zhèn)江市實驗高級中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鎮(zhèn)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學。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