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童話集》
【德】赫爾曼·黑塞著
黃霄翎 譯
世紀文景公司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12
赫爾曼·黑塞寫下的第一篇小說是童話《兩兄弟》,黑塞在創(chuàng)作時年僅十歲,文本中帶著《格林童話》的影子:而他寫的最后一篇小說是《中國傳說》,當時黑塞已經年逾八旬,他利用這篇傳說對先鋒派文學和20世紀50年代的文化活動進行回應,其中運用了莊子的譬喻風格。
黑塞童話的特色不僅是將中國文化融入寫作當中,本書后記指出,黑塞在多篇童話當中表現(xiàn)出了對他所處時代議題的關注?!锻庑钱愑崱窂囊粋€熱愛和平的星球看一個好戰(zhàn)的星球,把戰(zhàn)爭看作“人類無過失的自然災害”來接受。
在《歐洲人》和《帝國》當中,黑塞則談到了戰(zhàn)爭的起因:技術完美化、殖民政策的傲慢和貪婪、“歐洲人”用軍備來保衛(wèi)新得利益的智識和工業(yè)優(yōu)越感,因為“富人就是愛用鐵墻來守護自己的錢”;“帝國”則是德國歷史的縮影:從割據狀態(tài)、俾斯麥建立帝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投降。黑塞不僅營造著一個個童話世界,也在其中展現(xiàn)出了時代巨變之下個人的思索。
《只有他知道一切》
[愛爾蘭]利茲·紐金特著
趙瑩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1
在北京某小學暴力事件之后,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對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聽他背后的故事》在朋友囤沆傳甚廣。如今,了解”人渣”背后的苦衷,似乎常常指向著同情、原諒、寬恕,而與憤怒、控訴、懲罰相違背。
獲得愛爾蘭圖書最佳犯罪獎的小說《只有他知道一切》,或許會為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提供一個角度。
在小說中,作家奧利弗與妻子相愛多年,共同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兒童書籍。可是,就在一次愉快的晚餐之后,奧利弗毫無征兆地把妻子打倒在地。
他甚至透露了自己的心聲:“第一次打她的時候,我期待她有更多反應……”突如其來的家暴成了通往奧利弗往昔生活的鑰匙,隨后,一個個與奧利弗相關的人一一同學、弟弟、情婦、情敵開始述說往事,揭開了奧利弗的身世,他們口中的奧利弗彼此相似,卻又各有不同。
這些主人公生命中的過客,從不同的視角展示出了他的陰暗秘密,以及這些秘密背后的童年陰影。過去,奧利弗是一個永遠得不到父親認可和愛的男孩:如今,他一步一步變成了玩弄女性的高手、騙子、偷竊者、殺人犯。一次次的受傷磨滅了他的人性,他受困于面具之下,一次次地逃避責任,甚至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盁o論你多么努力,人對于自己人生中最黯淡的時刻是永遠無法忘懷的。這么多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希望能改變曾經發(fā)生的事?!钡?,過去犯下的錯已經無法挽回,只有對女兒昀愛讓他免于沉淪,完成自我救贖。
《客居己鄉(xiāng):一段匈牙利生活》
[匈]哲爾吉·康拉德著
徐芳園 譯
三輝圖書·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1
匈牙利作家、猶太人哲爾吉·康拉德歷經了兩個政權和一場大革命的冒險。
在他6歲時,“二戰(zhàn)”爆發(fā):在他12歲時,德軍占領匈牙利,他和姐姐去布達佩斯投奔親人,就在走后的第二天,他的同學全部被送往集中營被殺:在他24歲那年,蘇聯(lián)軍隊進入布達佩斯,身為學生的他則參加了匈牙利革命。大學畢業(yè)后,康拉德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yè):教師、編輯、翻譯、工廠工人、兒童福利督導……這些經歷也成為了他日后寫作的素材。隨后,他又開始從事城市社會學研究。
有評論者把他的文章與米蘭·昆德拉、瓦茨拉夫·哈維爾、切斯瓦夫·米沃什和丹尼洛·契斯等人的作品進行比較。作為匈牙利民主轉型的重要鋪路者,在1989年之前,康拉德的著作在匈牙利還屬于地下出版物。
在《客居已鄉(xiāng)》當中,他以自身經驗串聯(lián)起了20世紀東歐的關鍵事件,再現(xiàn)了動蕩年代一個早熟孩子如何在貧困和歡樂中成長,如何在重壓之下帶著尊嚴逃亡,如何面對審查與監(jiān)禁,又如何思考個人身份和民族身份。
全書分為“離去與歸來”、“日食時分,獨立山丘”兩個部分,以時間為序,還原戰(zhàn)火紛飛與革命的年代,餅述了自己的離去與歸來。這本書的引進也是繼丹尼洛·契斯、米克洛什·哈拉茲蒂之后,三輝圖書在東歐經驗上新的關注。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記憶》
王笛 著
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
就成都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澳門大學教授、歷史學家王笛已經出版過多部著作。在《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一書中,王笛探討了從洋務運動到國民黨統(tǒng)一這半個世紀里的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互動形成的街頭文化。在《茶館一一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一書中,他從茶館這個微觀世界出發(fā),探討了國家文化怎樣影響到地方文化,以及以茶館為代表的地方文化怎樣抵制和反抗國家文化的侵入和滲透?!断У墓懦恰芬廊皇菑奈⒂^史的角度入手,講述的是在百年來的現(xiàn)代化和城市革命當中,成都這座城市如何從傳統(tǒng)生活進入到現(xiàn)代。
“我喜歡過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現(xiàn)在那里變成太古里了。太古里沒有成都的味道,但年輕人喜歡。正是這樣的新東西正在蠶食傳統(tǒng),但是它也可能是青年人眼中成都的味道?!彼@樣寫道。
他看到,階級、教育、經濟地位、地域、族群、年齡都可能造成入們對同一個城市“昧道”的不同感受。而在王笛這里,他回昧著過去成都的味道,感到一絲懷舊與恫悵。
在他的筆下,清末民初的成都生機勃勃,廟會、節(jié)日慶典、街頭政治、改良與革命在這里輪番上演,乞丐、妓女、苦力、算命先生、剃頭匠等三教九流在這里謀生,處在歷史轉折中的城市也迎來了革新與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