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萍
(山東省莒南縣板泉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臨沂 276600)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CVA)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損傷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率、死亡率高、致殘率,現(xiàn)已成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急性腦卒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在治療的過程中常合并多種并發(fā)癥,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有報道顯示急性腦卒中患者如不能早期進行護理干預,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能達到50%~70%,因其有25%的下肢深靜脈血栓能夠導致肺栓塞的發(fā)生,也是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病之一。目前對急性腦卒中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仍是以預防為主,早期護理干預是急性腦卒中患者有效的預防措施之一,該文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為研究時段,分析并總結了早期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4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54~72歲,平均年齡(61.57±7.15)歲,缺血性腦卒中 28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1.72±6.93)歲,缺血性腦卒中 26 例,出血性腦卒中1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患病情況,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和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制定的“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l確診。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病情觀察并遵醫(yī)囑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行早期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3.1 入院護理評估 根據(j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高危因素,建立護理入科評估制度與標準,根據(jù)《下肢深靜脈栓塞臨床預測評分(Wells評分)》得分情況分為低度、中度、高度危險三級,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
1.3.2 強化健康宣教 加強對患者的住院宣教,要重點宣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害,腦卒中后容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及預防措施;吸煙危害和戒煙的重要;要注意飲食,保持大小便通暢;進食出現(xiàn)嗆咳的注意事項。
1.3.3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對腦卒中患者要嚴密觀察患者下肢的情況,特別要注意下肢皮膚有無發(fā)紺、有無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要觀察下肢末梢循環(huán)情況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雙下肢是否存在消腫、是否對稱等,要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向主管醫(yī)生報告。對已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嚴格執(zhí)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原則,以防病情進一步惡化。
1.3.4 飲食指導 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要進食低脂肪、高纖維飲食,特別是要減少動物的肥肉、腦、腸等食品的攝入,多吃富含纖維的青菜,以保持大便通暢;要適當?shù)卦黾铀臄z入,并要保持小便通暢,防止出現(xiàn)尿潴留,出現(xiàn)漲大的膀胱壓迫下肢血管,導致下肢水腫的情況。
1.3.5 心理護理 急性腦卒中患者大多存在著緊張、焦慮、煩躁、抑郁甚至恐懼的心理,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特別是癱瘓患者,甚至會出現(xiàn)輕生的念頭,所以護士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要關心體貼患者,要盡可能的消除患者的思想壓力,要充分認識自己病情和目前狀況,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1.3.6 靜脈穿刺部位的護理 有報道發(fā)現(xiàn)穿刺部位選在下肢的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概率是上肢的3倍,所以應當盡量避免選擇下肢穿刺,更要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損傷血管,還要注意所用藥物對患者血管壁的刺激盡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1.3.7 康復訓練活動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是最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特別是腦卒中早期康復訓練是最經濟的也是藥物無法替代的?;颊呱w征穩(wěn)定,即可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護理要把早期康復訓練對于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重要性向患者宣教,要不斷地鼓勵患者,要爭取患者的配合和其家屬的配合的在訓練活動之前和過程中護士要詳述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并給予鼓勵,使患者和家屬能夠更好地配合。早期肢體康復訓練活動方法主要是在早期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踝關節(jié)的屈伸、環(huán)轉和足內外翻運動。由于深靜脈血栓以腓靜脈受累最多,對腓腸肌進行自下而上有節(jié)律的擠壓,擠壓與放開1 s交替進行,可有效地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和肌力的恢復,該方法簡單易行,且安全可靠?;颊卟∏樵S可時盡早下床活動,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預防DVT形成,
分別觀察并肩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患者的滿意度、焦慮程度,以三分法進行評分即非常滿意3分,滿意2分,不滿意1分;非常焦慮3分,焦慮2分,無焦慮1分。
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用百分率(%)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發(fā)生率、滿意度、焦慮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發(fā)生率、滿意度、焦慮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4.76%,明顯低于對照組19.05%,并且給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組,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急性腦卒中患者容易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急性腦卒中后,大多患者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并且在疾病的急性期患者需要臥床休息,肢體的活動度下降,肌肉泵有作用減弱,下肢血液回流速度降低,突發(fā)疾病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導致血管反應性收縮,加重了血液淤滯程度,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二是急性腦卒中患者由于治療的需要使用利尿劑,并限制液體和入量,另處患者的飲食也會受到影響,這些因素導致高凝狀態(tài),容易發(fā)生靜脈血栓。三是血管損傷,脫水劑的使用、多次靜脈穿刺等原因導致血管內膜損傷,也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腦卒中后往往伴有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易造成血管痙攣、血管變細、血流緩慢。以上幾個因素只要存在兩個方面,就能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最終導致腦卒中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針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易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因素,制定針對性強的護理措施,這樣就能夠明確護理重點,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護理資源。護理措施主要從患者的入院評估、健康宣教、病情觀察、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康復訓練等方面進行。通過入院時的評估明確患者的病情輕重程度,讓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認識,提高警惕性,特別是對于有偏癱癥狀的高?;颊?,需引起足夠的重視,然后通過健康宣教讓患者及其家屬對腦卒中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有正確的認識,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保證護理措施的有效性。特別要注意病情觀察時,要每2 h就要巡視病人,注意觀察患者下肢,特別是偏癱側的肢體皮膚顏色、溫度的變化,從而能夠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一旦確診并發(fā)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就要嚴格按照相應有護理原則執(zhí)行。通過該研究發(fā)現(xiàn),采取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能明顯的降低急性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并且還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焦慮程度,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諧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進行評估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早期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降低其并發(fā)癥的同時,還減低患者的焦慮癥狀,又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