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娟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手術室,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下全腹膜外疝補片植入術已成為了當前臨床治療的重要手術方式。該手術治療手段因為在腹膜外進行,能有效保證腹膜的完整性,可防止腹腔內臟器組織與補片粘連,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但腹膜縫合的效果會影響手術療效,因此,選用合理、高效的手術縫合線,對于改善手術縫合效果,提升臨床療效有積極的影響意義。本研究以腹腔鏡下全腹膜外疝補片植入術患者為觀察對象,采用不同的可吸收線進行手術縫合,分析不同組別的手術縫合效果,探究適用于臨床推廣的手術縫合方案。
選取2018年~2019年5月治療腹股溝疝的7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都采用TEP治療,將其隨機分為甲、乙組,每組35例。甲組:男33例,女2例;年齡42~65歲,平均(56.7±4.3)歲;直疝11例,斜疝24例;乙組:男34例,女1例;年齡42~67歲,平均(57.1±4.2)歲;直疝10例,斜疝25例。研究納入對象均確診為腹股溝疝,所有患者都簽有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有嚴重的心、腎、肝功能不全,或不接受研究的患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都采用TEP術,全身麻醉后在患者臍部做1cm手術切口,切開腹直肌,在腹腔建立人工氣腹,將腹腔鏡管從臍孔置入其中后,在腹直肌兩側與臍部平行處建立兩個操作孔,取頭低足高位,游離腹腔前間隙,確定疝囊口及疝類型,髂前上棘充分暴露后,游離疝囊,“腹壁化”疝囊,重新將疝內容放回腹腔,植入補片,固定完好后再結束手術。其中,甲組術中采用傳統(tǒng)的可吸收線進行縫合,乙組采用單向倒刺可吸收線縫合,縫合時動作要輕柔,針距可根據(jù)術中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縫合完后剪斷縫線,若腹膜張力大,可使用鈦夾夾閉縫線殘留段。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縫合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時間,分析采用不同縫線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
研究數(shù)據(jù)用統(tǒng)計學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用(±s)表示,差異用x2與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乙組患者手術時間、縫合時間明顯短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縫合時間對比(n,±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縫合時間對比(n,±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縫合時間/min甲組 35 77.8±6.5 15.2±0.9乙組 35 62.6±5.7 6.5±2.4 t 10.40 20.08 P 0.00 0.00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
腹股溝疝在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為外科手術,不同于保守治療,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更理想,且不易復發(fā),治療安全性更高。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因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疼痛感較強,患者需長時間臥床,康復效果較差,不僅會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還會增加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2]。而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作為微創(chuàng)手術,手術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因而,被廣泛用于腹股溝疝治療中。
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與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相比,無需進入患者腹腔,即可完成手術,能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的幾率,但手術操作空間相對較小,加大了對手術操作醫(yī)師專業(yè)技能的要求。而且,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作為微創(chuàng)手術,術后疼痛感不明顯,并發(fā)癥也比較少,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且復發(fā)率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3]。但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的難點在于腹膜縫合,傳統(tǒng)的縫合方式耗時較長,對手術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因此,延長術者的學習曲線,成為了影響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的關鍵因素。單項倒刺可吸收線屬于新型腹腔鏡縫線,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一致性,被廣泛用于腹腔鏡手術治療中[4]。本次研究中,采用單項倒刺可吸收線縫合的乙組患者手術時間、縫合時間明顯短于采用常規(guī)可吸收線縫合的甲組,但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無明顯差異,主要原因在于單項可吸收線在縫合時不需打結,能節(jié)省縫合時間,降低縫合難度,改善腹膜縫合效果,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患者采用單項倒刺可吸收線進行手術縫合,能有效縮短縫合時間,減少手術用時,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