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一直相信,“好人”如同真理,是從來都不嫌少的??僧斀裆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好人吃虧”,打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旗號選擇了冷漠,選擇了忽視——這無疑是錯誤的。好人,終會被眾人善待。
所謂好人,并不只代表一種身份,它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寧愿委屈自己也要幫助他人的精神。一個人只要內心從善,便可稱為“好人”。
那么為什么說“好人不吃虧”呢?客觀來說,其實好人是吃虧的:你想要幫助他人,卻不付出代價,這可能嗎?但我們難道要因此放棄從善嗎?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這就表明從善其實是一個人的天性。換句話說,那些從善之人,即使他們付出了代價,卻仍然能感受到內心的充盈與滿足,而那些受助者也會受此影響,將這善意傳遞下去。這不正是那些好人存在的真正價值嗎?長此以往,相信那些原本的施善者終會被他人回報以更多的善意。
所以說,那些真正的好人是從不吃虧的。屠呦呦耗費半生研制出青蒿素,所以才獲得了諾貝爾獎,得到了國人的尊敬。馬拉拉不顧個人安危為婦女兒童抗爭,所以才得到了世人的感謝與贊美。由此,我沒理由不相信:那些從善者終會得到回報。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們更愿相信“好人吃虧”呢?我想這首先與人們過于功利的價值觀有關。他們往往習慣用金錢衡量一切,以追求物質為目標,即使這并不能帶給他們精神上的快樂。試問當“小悅悅”事件發(fā)生時,那些冷漠的路人,他們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其次,當下人們的另一悲劇性實質在于,他們往往只看到人性中微不足道的惡,而忽略了真正的善。雖然距離“扶不扶”風波已過去許久,但“碰瓷”一直殘存于許多人的腦海,揮之不去。人們只看到了報道出來的“惡”,卻忽視了身邊許多的“善”。
當消防員舍身救人只換來一句“值得嗎”,當下水救人需要事先商定好“費用”,那么這個社會離墮落也就不遠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從現在開始行動,傳遞善意,至少,不能讓好人“流血又流淚”。
歷史從來不會虧待好人,“見義勇為”入法也表明了國家不讓好人吃虧的決心。而那些自以為不吃虧的“聰明人”,他們又該如何填補自己空虛而貧瘠的內心呢?
正如狄更斯于《雙城記》中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人性的丑惡與光芒往往是共存的。對此,我們更相信:從善者,人恒善之。
[指導老師: 陶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