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用幽默詼諧的表現手法,把虛擬世界現實化,借以表達對烏托邦社會即理想主義的諷刺,奧威爾的預言和警示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思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淺析《動物莊園》中的反烏托邦思想,以此希望引發(fā)廣大讀者的思考。
關鍵詞:烏托邦;反烏托邦;《動物莊園》
作者簡介:顧婷婷(1994.6-),女,吉林人,本科,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2
《動物莊園》(Animal Farm)是喬治·奧威爾的代表作之一,小說從動物的視角描寫了一個可笑荒謬的革命造反圖景,文中充斥著鮮明的政治傾向,暗含著強烈的反烏托邦思想。
一、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烏托邦(Utopia)”一詞來源于16世紀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的同名航海小說,意指“不存在的地方”。避開丑陋的現實社會,用文學的形式去描摹、贊美仙境似的烏有之鄉(xiāng),我們稱這類文學作品為烏托邦文學。在這種文學形式中存在的往往是完美的、自由的、平等的理想主義社會,但同時又是一種無法實現或完成的愿望、需求的表現。
1868年,“反烏托邦(Dystopia)”一詞出現于約翰·彌爾頓在英國眾議院所做的演講中,反烏托邦呈現了人類對未來生活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反烏托邦的出現,并不是為了替代烏托邦,它的出現完全是由于烏托邦本身出現了問題,而反烏托邦是在烏托邦衰落以后對烏托邦加以繼承,因此,兩者并不排斥,可以說反烏托邦是烏托邦文學的一個分類。
反烏托邦的出現是有一定社會原因的,它與現代社會遇到的諸多問題息息相關。西方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fā)引發(fā)的政治危機,專制極權的出現,兩次毀滅性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社會主義遭遇的挫折等等都是其出現的歷史原因。因此反烏托邦文學開始對真實世界存在的黑暗、罪惡、虛偽進行扭曲變形的描寫,以此來對現實世界進行深刻的諷刺和鞭辟入里的控訴。
二、《動物莊園》中的反烏托邦思想
奧威爾在小說中表現出的反烏托邦思想要比同類題材的作品隱晦含蓄很多,文章借助動物們的內心活動彰顯作家對社會和人性的思考,擺脫了傳統(tǒng)意義上用平鋪直敘的寫實文字來控訴丑陋社會陰暗面的手法。
1、惡性循環(huán)體現出的反烏托邦思想
從故事的起始到終點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小說以老少校的夢為起點,老少校是英格蘭一個名叫曼納莊園中一只德高望重的公豬,他的夢主要是煽動所有動物進行革命,推翻莊園主瓊斯的暴力統(tǒng)治,建立一個沒有壓迫,平等幸福的理想社會,同時提出了“人類剝削牲畜,牲畜須革命”的理論,他還教所有動物唱革命歌曲《英格蘭的牲畜》。老少校雖然后來離去,但是他的思想卻在動物中流傳開來,還被歸納為“動物主義”。后來,動物們發(fā)起了革命,這場革命讓人類遠離動物莊園,動物們建立了自己的家——動物莊園,并且有了自己的法律——七誡。然而幾年之后,公豬拿破侖成為了莊園中新的專制統(tǒng)治者,他的統(tǒng)治再一次給莊園帶來了噩夢,他與人類聯合,一起對動物們進行壓迫,使動物變成了他們的奴隸。這其中是有寓意象征的,動物莊園的誕生就如同許多20世紀擺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建立的新興國家,他們推翻了舊的統(tǒng)治,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權。雖然革命是成功的,但最終的結果往往違背大多數革命者最初的意愿。有些甚至重新回到革命之前的社會,甚至更糟。在小說的末尾,動物們已經意識到動物莊園離當初它們構想的美好家園相差甚遠。距離下一次的造反革命又有多遠呢?我們好像已經能夠看到下一次雷霆風暴來臨的景象。
其實在現實中政治世界變化也是這樣一次再一次輪回,新政體產生,一定時間之后又會因為體制的落后進而產生新政體,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輪回。小說正是通過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表現出與美好、向往的烏托邦世界的矛盾,從而凸顯反烏托邦思想,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打破人民對美好社會的憧憬,訴說社會最真實的情況,而這種輪回在政治史上依然沒有消失。
2、美好圖景與現實形成的鮮明反差
老少校在故事中可以說是扮演著一個啟蒙者,他存在的意義就是喚醒群眾、傳播思想,因此他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即使有一天啟蒙者不存在了,但深受解放思想的人會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往往就需要這樣的“偉人”為我們開辟道路,引領我們不斷前進。
動物莊園新的政治體制建立并開始實施。每周都要舉行升旗儀式,然后是參加動物全體會議,討論計劃一周的工作。在新政體下,動物們直接參與莊園的管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即使面對艱難險阻,仍每天努力工作,總體上看來是一片繁榮新氣象。動物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生活的越來越好,吃的越來越好,莊園越來越富裕。但是有一天,動物們發(fā)現原本應該屬于莊園主瓊斯的牛奶沒有平均分配,而是悄悄地被豬們占為己有了。新政體建立后原本應該存在的平等、公正會隨著獨裁統(tǒng)治者的出現而逐漸消失,而動物們仍舊處于新政體建立的喜悅之中,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權利一點一點地被剝奪,以致完全喪失,到最后不敢說真話也不知到底什么是真話,這就是現實的殘酷性?,F實往往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好,相反可能會是陰暗的、丑陋的、甚至是血腥殘酷的,這就是小說想要告訴我們的一個事實,這就形成了與美好、向往的烏托邦世界的矛盾,從而凸顯出反烏托邦思想,表達了烏托邦社會實現的不可能性。
3、極權主義下的獨裁統(tǒng)治
隨著時間的推移,統(tǒng)治者內部集團發(fā)生了嚴重的分化,革命領導者公豬拿破侖發(fā)起了恐怖襲擊,致使革命領袖之一的雪球被迫出逃,并且雪球還被聲響器——一只擅長言辭講演的豬污蔑為革命的背叛者。隨后動物莊園進行了一場血腥的清洗運動。動物主義“七誡”中的最后兩條“凡動物一律不準殺害其他動物”、“凡動物一律平等”,從獨裁者出現的那一刻就已經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只要是聚集在一起,就會組成一個個的團體,那么團體中難免會出現領袖,權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配置。當一個國家的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人民的發(fā)言權就會被剝奪,民主自然就會缺失。
拿破侖還用謊言愚弄動物們來維系其統(tǒng)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風車的修建。動物們加班加點、任勞任怨,而統(tǒng)治者卻在風車修建的過程中倒賣材料,大發(fā)橫財。風車項目幾起幾落,建造完風車項目后的幸福生活卻一拖再拖。拿破侖上臺后對于權力的行使也越來越囂張,在強權的統(tǒng)治下,莊園陷入一片專制的氛圍之中。動物們不允許說真話,老一代的動物革命家不是在清洗中死去,就是在建設新家園的過程中累死。平等已經不復存在,極權主義的實質已經顯露無遺。平等自由的缺失與動物主義的“七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說的諷刺也是令人清醒。
《動物莊園》就是通過這樣表面上打著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幟,但實際上卻使這場關于理想信念的革命變成了一出笑話,接踵而來的是更加嚴重的剝削與壓迫。動物們以為趕走人類就真的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園,平等勞動、平等分配食物,只要民主權利一天得不到保障,就總會出現新的獨裁統(tǒng)治者,這同樣是我們人類面對的現實。事實證明,人們有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權利,但是通往美好生活道路的過程十分曲折,對于道路的選擇又要十分謹慎,因為一不小心很可能會重蹈覆轍。在這樣離奇可笑的故事中,反烏托邦思想雖然隱晦,卻引人深思。作品飽含著作者的殷切希望,希望人類自己能夠克服自身缺陷,找到應對之策,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這也是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喬治·奧威爾.動物農場[M].榮如德譯.上海:上海譯林出版社,2007.
[2]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彭斯遠.中國當代動物小說論[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2000(3).
[4]姚國宏.一場未完成的博弈[J].讀書,2002(4).
[5]戴志強.《奧威爾的反極權主義思想——再評被誤讀的<動物莊園>與<一九八四>》[J].中國錢幣,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