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強
今天,我們在各種媒體中常會看到“打卡”一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該詞的解釋為:“打卡,動詞,把磁卡放在磁卡機上使其讀取相關內容。特指工作人員上下班時打卡或通過指紋記錄下到達或離開單位的時間。”請看:
(1)我們現(xiàn)在有指紋打卡機了,考勤比銀行還嚴格。(CCL語料庫)
(2)費格勞拉將所有數(shù)據(jù)鎖進保險箱、電腦關機、沖洗咖啡杯后,打卡,下班。(斯蒂格·拉森《直搗蜂窩的女孩》)
(3)提前印制了專用的特種門票,并將檢票口的磁卡通道臨時改為人工打卡。(CCL語料庫)
以上三例中,“打卡”的意思與詞典中的解釋一致,容易理解。但是,“打卡”這個詞不僅可以傳達詞典中所解釋的意思,還有下面這種用法:
(4)旅途中一杯陌生人奉上甜茶的溫暖、一次迷茫中被指路的感恩,遠勝于打卡式地游覽名勝古跡。(《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月18日)
(5)中秋夜,“網(wǎng)安號”游船“打卡”解放橋。(天津日報微信公眾號,2019年9月14日)
(6)他現(xiàn)在幾乎每天還要去試驗田打卡。(《共和國不會忘記-袁隆平》)
這三例中的“打卡”都跟磁卡、磁卡機、上班等無關,而表示“去(某地)”,但還不能用“去”來代替。用“去”代替,就失去了作者要表達的“規(guī)律性、停留時間短”的意思,也失去了言語表達的詼諧、時尚意味。
孫寶新、姚海斌都注意到了這個現(xiàn)象,從語言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分析了詞義變化的原因及規(guī)律,很有啟發(fā)意義。本文主要從轉喻運行機制的角度分析“打卡”詞義演變的模式以及對遣詞造句的作用和啟示。
一、轉喻的認知機制
轉喻一詞來源于西方,其所指大體上跟傳統(tǒng)的“借代”相同。Ungerer和Schmid把轉喻引入認知語言學中,看作語言概念生成的基本方式。他們構建了轉喻的運行機制。轉喻的運行前提是存在源概念和目標概念,兩個概念處于同一系統(tǒng),具有相關性。具體運行機制是,在一個有關聯(lián)的概念系統(tǒng)中存在多個要素(a、b、c……),由于在交際中言語使用的影響,就產(chǎn)生了用其中一個要素指代另一個要素的情況,如用a指代b,a是源概念,b是目標概念。
例如,有一個男生,他的頭發(fā)是自來卷。那么“卷毛”就是這個男生的特征,同學們用“卷毛”來指代這個男生(起外號)。但“卷毛”是他的頭發(fā)的特征,并不指他本人。同學們在稱呼他時,把“卷毛”等同于“他本人”,這就是用“特征”轉喻“整體”?!疤卣鳎ň砻笔窃锤拍?,“整體(他本人)”是目標概念。二者的相關性體現(xiàn)在“特征—特征承載體”的關系上。轉喻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唯見長江天際流”,“長江”轉喻“長江水”(整體轉喻部分);他是一個大款,“大款”轉喻“持有大款的人”(領有物轉指領有者),等等。
轉喻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產(chǎn)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下。
首先,轉喻是一種思維方式,人們以這種方式思考問題,因而語言的概念也以此方式表達。因為對目標進行思考時會自然關涉到與目標相關的其他方面,這種“相關”就是轉喻的必要前提,為轉喻的進行提供可能性。比如,同學們在腦海中想到那個男生時,自然會想到他的卷發(fā)。
其次,轉喻能起到以簡馭繁、突出信息焦點的作用。人們思考時會自然關涉到與思考目標相關的其他方面,當其他方面能滿足人們在概念或言語表達某一方面的需要時,轉喻的必要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比如,向一個不知道該同學名字但見過該同學的人來指稱該同學,如果說名字,對方并不知道是誰,但是一說“卷毛”的時候,就能讓對方一下子抓住這個特征,知道是誰。
最后,言語經(jīng)濟原則、含蓄表達等方面也是轉喻產(chǎn)生的原因。“長江天際流”比“長江水天際流”更為簡潔,符合詩歌的節(jié)律。這是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促使轉喻的發(fā)生。言語含蓄表達也會促使轉喻發(fā)生,例如,“有喜”表示懷孕?!跋病笔歉吲d的意思,因為懷孕,所以人們高興。在這個事件中,原因是女人肚子里有了孩子,結果是家里人高興(喜),這就構成了“原因一結果”的相關性。同時,在傳統(tǒng)文化中,直接表述“肚子里有孩子”是粗俗的、羞恥的,故用“有喜”這個結果來轉喻原因。
二、“打卡”詞義變化的路徑及轉喻機制的體現(xiàn)
“打卡”一詞的本義如詞典中的解釋,是“打卡”的源概念。源概念指的是行為方式。但這個行為方式客觀上產(chǎn)生的一個結果是某人“到”了工作地。加之,“打卡”這種考勤制度出現(xiàn)后,一些相關的特征就被賦予到這個制度上。某些人為了打卡而打卡,即打卡后就離開,于是有了“短暫停留”之義;打卡是每個人每天上班必須做的事情,有了“例行公事”“大家都做”之義。這樣,“打卡”的源概念轉喻到目標概念“到”“短暫停留”“例行公事”上。從源概念轉喻“到”的意義,其機制是方式轉喻結果;從源概念轉喻“短暫停留”“例行公事”“大家都做”的概念,其機制是方式轉喻特征?!按蚩ā鞭D喻后,作為結果和特征的目標概念疊加,就有了新的“打卡”義——去大家都有某種共識的地方作短暫停留。
用“打卡”來傳遞這些意義有兩個好處:
第一,簡潔。比如,“陜西歷史博物館是西安的打卡圣地”,比“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大家來西安都要短暫停留的地方”簡潔得多。
第二,表達新穎?!翱ā笔乾F(xiàn)代化和智能化的標志之一,“打卡”自然有時尚、先進、前衛(wèi)的意味?!按蚩车亍北硎鲂路f,符合各種現(xiàn)代媒體的言語交際風格。
三、其他的轉喻現(xiàn)象及其對遣詞造句的啟示
1.其他的轉喻現(xiàn)象
轉喻是認知機制在語言中的投射,詞義的轉喻是語言中其他要素轉喻產(chǎn)生的基礎。但轉喻并不僅僅存在于詞義的演變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也有體現(xiàn)。
第一,修辭方面。恰當?shù)剡\用轉喻修辭,可以達到凝練、簡潔、形象、生動、突出特征的效果。例如:
(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8)“……,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著呢?!被ò缀右幻嬲f,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魯迅《藥》)
例(7)用“烽火”轉喻戰(zhàn)爭,把戰(zhàn)亂時硝煙四起、烽火頻發(fā)的場景生動地描繪出來,且符合詩歌的節(jié)律。例(8)中“花白胡子”突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年齡,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的場景。
第二,句式方面。有些句式所表達的意義及感情色彩并不是組成這個句式的詞語的相加,Goldberg把這種句式稱為構式,構式的核心理念是句式的整體意義大于部分意義之和。那多出來的意義來自何處?轉喻便是這種意義的來源之一。例如:
(9)你看你
你看你,肉丸掉在桌上,怎么還能吃呢?(古龍《小李飛刀》)
(10)別提了
“楊部長答應給幾個干部?”這次搖頭的是余靜,她說:“別提了,一個不給,還批評了一通?!保ㄖ芏鴱汀渡虾5脑绯俊罚?/p>
(11)左顧右盼
她驚慌地左顧右盼,巴不得宏達能立刻出現(xiàn)。(瓊瑤《鬼丈夫》)
例(9)“你看你”的字面意思表達了一種“嗔怪”,因為“嗔怪”,所以有“讓你看看你自己”這個命令行為,是用結果轉喻原因。例(10)“別提了”這種用法,其字面意思是“不想(能/要)提某事”,因為某事有不好的結果,但“別提了”字面并沒有“不好的結果”之義,所以“別提了”也是用結果轉喻原因。例(11)“左顧右盼”表示“顧、盼”的動作做了很多次,并且朝多個方向。這里用“左、右”這個部分來轉喻整體。由“左V右V”構成的成語,大多表示多次地、全范圍地做某事,是部分轉喻整體的用法,如左思右想、左躲右閃等。
2.轉喻的作用和啟示
第一,表達凝練。
古文中常見轉喻手法的運用。例如:
(1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13)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聚眾而誓之。(《禮記·禮器》)
此外,如布衣、管弦、拙荊、桑梓、銅雀、三秦、云雨、青梅竹馬、忝列門墻等,這些古語詞義的產(chǎn)生都涉及轉喻機制。古詩的格律、古文追求“言簡義豐、微言大義”的凝練風格,都要求詞語在形式上要能用最小的單位表達更多的意思。
第二,突出風格。
與古代追求凝練的風格相反,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時會把一個簡單的意思用復雜的方式轉喻出來,形成幽默、詼諧的風格。例如:
(14)每逢它(汽車)不肯走,汽車夫就破口臭罵,此刻罵得更厲害了。罵來罵去,只有一個意思:汽車夫愿意跟汽車的母親和祖母發(fā)生肉體戀愛。(錢鍾書《圍城》)
例(14)中,汽車夫是因汽車總出毛病而對汽車破口大罵,具體內容是最粗俗、常用的詈語,但作者把這個詈語的具體內容給解釋出來了。用“解釋的話語”轉喻詈語的原型,這就拋棄了原來詈語的粗俗,用文雅的方式解釋詈語,顯得幽默、詼諧。
第三,含蓄委婉。
轉喻可使語言風格含蓄委婉。有些表達由于某種原因不能直接言說,可用與這些表達處于同一系統(tǒng)中的其他要素轉喻出來,達到“既未直接說出,又傳遞了意思”的效果。例如:
(15)宮車晏駕;老了。
(16)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在表達“死亡”時,人們忌諱直言,而委婉表達?!皩m車晏駕”是指皇帝的車遲遲不出來,原因是皇帝去世了,用結果轉喻原因?!袄稀笔翘卣?,這種特征是人去世之前所具有的,“老了”表示特征的出現(xiàn),用特征轉喻事件。在例(16)中,“非所聞也”意思是“我沒聽說過”。主人公蹇叔不同意“勞師以襲遠”,他沒有直接說“我不同意”,而是說“我沒聽說過(勞師以襲遠的做法會成功)”,所以覺得不會成功。二者是因果關系,用原因轉喻結果。
轉喻成立的條件是“相關”及源概念和目標概念處在同一個系統(tǒng)中。二者相關的關系具體都有哪些呢?本文提到了整體一部分、方式一行為、原因一結果、特征一整體。關于轉喻機制“相關”的其他方面及其功用,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