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恒健 圖+袁成方
20世紀60年代的老電影《林海雪原》,將白雪皚皚的大興安嶺中喘息蠕動的小火車形象,深深印入如今年過半百之人的腦海里;進入21世紀的第十八個年頭,隨著電影《芳華》的熱映,滇南一個廢棄的小火車樞紐站——碧色寨,在這年春節(jié)期間涌入10萬人觀光游覽。
頭冒白煙、身披霧氣、鳴著汽笛的小火車,行駛在伸向遠方的锃亮鐵軌上,令過來之人懷舊不已,也令新生之人新奇難抑。然而,至今尚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林業(yè)局的一條森林鐵路上運營的蒸汽小火車,其乘客是無生命的煤炭;而位于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交匯處的滇南碧色寨,也只剩下一節(jié)節(jié)窄窄的鐵軌安臥于崇山峻嶺間。
但別遺憾,如果你有機會去四川犍為,便還可以看到蒸汽小火車那久違的身影,回到各自不一樣的芳華歲月,感受到那份獨一無二的震撼。
嘉陽小火車——世界上唯一仍在運營的窄軌蒸汽小火車,號稱“工業(yè)革命活景觀”。數(shù)十年來,這列充滿懷舊感的小火車披著陽光或雨露,搖搖晃晃地載著當?shù)爻丝突蚰矫鴣淼挠慰?,蜿蜒穿梭在川南地區(qū)的青山綠水和油菜花海間。哐啷作響的車廂里,挑擔背簍的鄉(xiāng)民與你同坐;蒸汽升騰間,林海蔥郁的自然美景在窗外緩慢移動……一段穿越時光的復古旅程就這樣開始了。
左右頁圖:嘉陽小火車是川南風景線上一道移動的風景,金燦燦的陽光下,草木的蔥郁和花海的絢麗,構(gòu)成了一幅溫暖的畫卷。數(shù)十年來,這輛冒著白煙的小火車一路前行,載著觀光的游客,也載著當?shù)氐泥l(xiāng)民,更因它是“工業(yè)革命活景觀”,吸引著眾多外國游客慕名而來。
這是一條名為“芭石鐵路”的762毫米窄軌鐵路,坐落在四川省犍為縣的嘉陽煤礦,始建于1959年,其最初的目的,是將煤炭運出交通極為不便的偏僻山溝。后來,又從接送煤礦工人上下井,發(fā)展到搭載當?shù)剞r(nóng)民進出山。它紅火了三十多年后,眼看著就要油枯燈滅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十多年來,隨著蒸汽機車在世界各地相繼被淘汰,到嘉陽乘坐觀光小火車的人竟與日俱增。
左右頁圖:嘉陽小火車是沿線百姓出行時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小火車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出行趕集、探親訪友都少不了它。當你坐上小火車,除了欣賞沿途的自然風光,背著孩子的大姐、放學的小孩、扛著麻袋的男人……也是一幅值得你玩味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
最先對這個原生態(tài)的“工業(yè)革命活景觀”感興趣的,是對交通史有所了解、甚至有所研究的外國人?!稘M洲鐵路史》的作者——日本人三井和來到嘉陽后,不禁感慨道:“這里的小火車應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尚在正常營運的窄軌蒸氣小火車了?!倍驮谶@逼仄、破舊的小火車車廂里,還發(fā)生過一場“國際糾紛”:一位頗有紳士風度的英國人與一位看似學者的俄羅斯人,發(fā)生了激烈爭吵,甚至差點相互推搡,而他們爭論的主題是,蒸汽機車究竟是英國人史蒂文森發(fā)明的,還是俄羅斯人巴祖諾夫發(fā)明的。最后,嘉陽小火車的乘務員說,“這里的機車是中國石家莊動力機械廠制造的”,機智幽默地裁決了問題。此后,嘉陽小火車日益引起各路專家學者和旅游愛好者的關(guān)注,大家紛紛慕名而來。
本是抱著求新獵奇的念頭來看一看、玩一玩的游客,在車站候車時,才有些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成了乘火車早出晚歸的鄉(xiāng)民中的一員。由于至今鐵路沿線沒有汽車、公交站,當?shù)匕傩遮s集進城時,仍以乘坐小火車為主。鐵路管理方也適時地開行每天早上7點、下午4點半的兩班列車,以方便當?shù)匕傩粘鲂?,而且對他們只收取每?元、全程19.84公里僅5元的低廉票價。當然,嘉陽小火車吸引游人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它整個運行過程全靠手動。在人類已經(jīng)實現(xiàn)自動化、數(shù)字化的今天,這里仍像一百多年前火車剛誕生時那樣,道岔用人工扳、信號靠人揮動紅綠旗,甚至車廂與車廂間的掛鉤,也靠人工用插銷來連接。
我曾兩次乘坐嘉陽小火車,第一次是10年前,第二次是去年。因為兩次前往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感受自然也就不同。但相同的是,兩次都令我印象深刻,流連忘返。
10年前的一天,我從成都出發(fā),中午到達到嘉陽小火車的始發(fā)站——石溪鎮(zhèn),在鎮(zhèn)上吃了午飯后,剛好趕上下午兩點始發(fā)的一趟列車。我站在站臺上環(huán)視車站,這里沒有遮風避雨的候車天棚,就像是正規(guī)鐵路上慢車??康泥l(xiāng)鎮(zhèn)小站。機車后面掛了7節(jié)開了窗的鐵罐式小車廂,每節(jié)長約5米。但令人不解的是,窗門不是玻璃,而是可升降的鋼板。一問方知,這樣一是能避免部分損耗,二是小火車時常運送農(nóng)民的豬、羊等牲畜,鋼板窗門可以防止牲畜破窗逃竄。進入車廂后,只見靠窗的兩側(cè)各置一根貫通車廂的木條凳,條凳上方接近廂頂處,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明座位號。因此,條凳雖無扶手作為間隔,乘客也能對號入座。
兩點整,汽笛長鳴,列車準時啟程。隨著車輪的鏗鏘,小火車給我的第一個見面禮便令人難忘,如同駕車新手松離合器太快一般,整個車廂猛地震動起來,乘客像青蛙似的,差點蹦離座位。不過還好,這情形只持續(xù)了不足一秒。原來,這是因為車廂之間的掛鉤使用時間太長、間隙太大所致。
列車運行起來后就平穩(wěn)了,乘客們紛紛倚窗探頭,或拍照或賞景。約十來分鐘后,列車緩緩減速并停了下來。我略感詫異,因為左看右看,都不見村不見店,莫非是出了故障或發(fā)生了車禍?正狐疑間,只見乘務員打開車門,幾個背背兜、抱雞婆的鄉(xiāng)民不慌不忙地走上車來。我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到了招呼 站。當年成都有句夸張地形容人情關(guān)系的俗話“人對 了,火車都要‘剎一腳’”,想不到在這里確是當 真!
左右頁圖:左圖為蜜蜂巖的人字形上坡車道,該車道因形似漢字中的“人”字而得名,以求花費較短的距離和時間,使列車變換軌道后反向前行。右圖分別為:當?shù)匕傩瞻滦』疖囖k婚禮的氣派場面、挑擔背簍的鄉(xiāng)民與游客同坐小火車的畫面、鄉(xiāng)民們牽著老牛、推著肥豬上車的逗趣場景。
當我將這句調(diào)侃之言與同車的乘客分享后,惹得全車廂的人大笑。笑聲中,迎來了此行的第一個隧洞,它將人們帶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世界。由于游客們事先并不知道有隧洞,加之車廂沒有照明設施,因此,女士們的驚呼聲、男士們的歡呼聲、兒童們的尖叫聲在隧洞里響成一片。這仿佛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體驗,因為在當今的任何交通工具上,這種情形都不會出現(xiàn)。
列車運行過程中,機車噴出蒸汽,裹挾著燒成細粒的煤渣,不時地撲進車廂,若將頭伸出車窗,煤渣直接與臉龐“親密接觸”,感覺癢酥酥的。此時,車身的搖晃、輪軌撞擊的哐啷聲、煤煙的刺鼻味道、車廂里衣衫破舊的鄉(xiāng)民和他們或買或賣的土貨,令我恍若置身于夾皮溝的小火車里,少劍波和楊子榮持槍待擊的身影似乎在眼前晃蕩。
漸漸地,乘務員與我混熟了,也打開了話匣子。他興致勃勃地說道:“你們城里人結(jié)婚時興包林肯、勞斯萊斯轎車,這里的鄉(xiāng)民結(jié)婚有的就喜歡包小火車,夠氣派吧!”驚詫之余,小火車已經(jīng)駛過了躍進站,在蜜蜂巖站停了下來。乘務員提醒我:“這段鐵路是詹天佑發(fā)明的那種人字形上坡車道,趕快下車拍照!”我連忙跳下車細看,只見此處因地形限制,不能滿足鐵軌的最小轉(zhuǎn)彎半徑,車廂只能暫時停在“人”字的頂端,再將原來的車尾變?yōu)檐囶^,迎著來時的方向沿另一條鐵路繼續(xù)前進。
全程共有6個隧洞,當列車鉆出最后一個隧洞后,沒過幾分鐘,便停在了鐵路的終點站——芭溝站。芭溝站以滿山遍野隨處可見的芭蕉得名,是當年嘉陽煤礦總部的所在地。這條于1959年7月12日正式通車的鐵路,初期客貨混裝,主要運煤,兼帶載人;20世紀90年代初,煤礦資源枯竭,則改為完全客運。目前,小火車仍是當?shù)芈毠?、家屬和鄉(xiāng)民外出時的唯一交通工具。因為小火車由四川嘉陽集團自營,所以當居住在老礦區(qū)的職工或家屬,遇到產(chǎn)婦難產(chǎn)、危重病人搶救等特殊情況時,還將為此增開專列。
我第二次乘坐嘉陽小火車是在2017年4月。這次探訪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拍攝小火車機頭吐著白色的蒸汽、迎著朝暉、身披晚霞、穿行在油菜花海中的絢麗場景。同時,也是為了看一看位于終點站的黃村井煤礦,去親身體驗一下當年礦工的艱辛。這次,出現(xiàn)在我眼前的嘉陽小火車,一部分車廂已經(jīng)換成了新式的旅游車廂,往返車票要160元;以前的老車廂仍保留了幾節(jié),維持著原來的票價。
四月是這里的旅游旺季,漫山遍野盛開著金黃色的油菜花。小火車一路開到蜜蜂巖站,專門在一處名叫“亮水沱”的地方停了下來。乘務員招呼游客們來到一處較為寬敞平坦的高坡上,只見小火車由遠而近地徐徐駛來,同時不停地噴吐濃霧般的蒸汽,著實是一個拍照的好時機。金燦燦的油菜花海、乳白色的霧狀蒸汽、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稀有古董,在綠樹蔥蘢的岡巒映襯下,呈現(xiàn)出一幅濃墨重彩、生機勃勃的鄉(xiāng)村田園畫,令人賞心悅目的同時,又油然而生出時光倒流之感。這“老爺車”的雄渾和牛氣,不由令人想起“老兵不死,他只是漸漸隱去”的名言。據(jù)在場的資深攝影人講,如果運氣好,氣候適宜,蒸汽與陽光成一定角度時,還會出現(xiàn)轉(zhuǎn)瞬即逝的彩虹。
小火車在亮水沱的“精彩表演”值得游人拍攝,在一處名叫“菜子壩”的路段,同樣值得攝影人留意。這里轉(zhuǎn)彎半徑僅有70米,且有一定坡度,因此行駛相當緩慢。當小火車“吭哧吭哧”賣力而謹慎地行進在這段C形的極限鐵路彎道上時,游人不但可以領略小火車如蛟龍盤纏的獨特魅力,也能夠放眼觀賞梯田層疊、溪水潺潺、翠竹蔥郁的川南田園風光。此外,喜歡機車的游人,可以在蜜蜂巖站的鐵道露天博物館觀賞各個時期的火車頭。銹跡斑斑的各式車頭聚于一處,保持著威風不倒的原樣,很是令人震撼。仙人腳站附近,是遠古生態(tài)保護區(qū),數(shù)十萬株桫欏樹見證了恐龍時代的變遷。
在終點站黃村井,始建于1938年的黃村井煤礦遺址對游人開放。該煤礦的設備,是抗戰(zhàn)時期河南焦作中福煤礦經(jīng)湖南湘潭煤礦拆運過來的。在數(shù)十米深的井下,我坐上當年礦工在坑道里通行的“猴兒車”,零距離地參觀了當年那些粗糙卻篤實的采煤設備,了解了采煤的大致流程,并在幾處只能彎腰弓背、低矮狹窄的礦坑里,揮起鐵鍬和鐵鏟,挖掏堅硬的煤層,象征性地體驗了一下當年煤礦工人以命換錢的辛酸與無奈。
左右頁圖:行駛在芭石鐵路上的嘉陽小火車,一路翻山越嶺,穿梭在金黃色的油菜花海中,沿途的風景美不勝收:途徑亮水沱時,能看到小火車噴出的蒸汽,在陽光的反射下形成一道彩虹;途徑菜子壩C形的極限鐵路彎道時,目光所及之處,梯田層巒、草木蔥郁。
嘉陽小火車,一度在經(jīng)營方面遇到了種種困難,甚至幾次面臨停運的命運,但所幸的是,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使它保存了下來。它“撲哧撲哧”地繼續(xù)著自己古老的旅程,使蒸汽火車不僅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更行駛在大美的川南花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