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玉
【摘 要】“資料堆積”、“隨性選擇”、“花哨整合”等低效甚至無效的資源整合現(xiàn)象充斥著許多道德與法治課堂,嚴重降低了整合的效度,影響著目標的達成。教材資源如何適度拓展、生活資源如何智慧選擇、課程資源又該如何有效呈現(xiàn)呢?本文圍繞教師在資源整合時易出現(xiàn)的主要誤區(qū),從“潛心會文,斟酌教材意圖拓展資源”、“回歸生活,甄選適用素材活化資源”、“精設梯度,創(chuàng)設有效形式呈現(xiàn)資源”、“任務初探,做好知情鋪墊生成資源”四方面闡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程資源整合效度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課程資源整合;效度;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295-01
翻閱現(xiàn)行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現(xiàn)一年級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和二到六年級使用的原品社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間除了少數文字描述,大多都是形象直觀的插圖。每課生動形象的幾頁插圖、寥寥幾筆的文字描述卻涉及教學內容“知”、“情”、“意”、“行”的方方面面,信息量極大。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生活化、活動化、綜合化的教學理念在許多教師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大部分教師都知道教學得基于文本提供的資源,與生活中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但縱觀一些教學案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種種差強人意的整合現(xiàn)象充斥著課堂。
一、資源整合的低效現(xiàn)象
現(xiàn)象一:資料堆積,目標偏離
教材呈現(xiàn)的文本素材往往只有簡單的幾幅插圖幾段文字,這么少的教材內容又得分成兩三課時去落實教學目標。于是,教師會通過多種渠道搜索相關資料,對文本資源進行補充拓展。遺憾的是,部分教師只要感覺和本課內容有所沾邊,就會統(tǒng)統(tǒng)用來拓展。于是,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多種教學資源的堆積現(xiàn)象,有些資源的利用拔高或降低了目標要求,有的甚至完全偏離了教學目標。面對此現(xiàn)象,我們不禁思考:我們該如何適度拓展教材資源呢?
現(xiàn)象二:選擇隨性,收效甚微
《道德與法治》教學須回歸生活整合資源,大部分教師都知道這個理。但面對眼花繚亂的生活資源,一些教師又會茫茫然,無從下手。他們或者憑著個人的感覺去判斷,或者憑著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但往往甄選時因為目標意識淡薄,選擇的教學資源有的缺乏典型性,有的欠具教育性,導致教學雖然做到了“源頭取水”,卻不能充分發(fā)揮生活資源的教育魅力。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智慧選擇生活資源呢?
現(xiàn)象三:設計花哨,空有其表
基于教材、回歸生活挖掘了各種可利用的資源后,教師會通過替換、重組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然后再借助多種的活動形式一一呈現(xiàn)。但呈現(xiàn)形式是五花八門的,如果課程資源呈現(xiàn)的方式不當,呈現(xiàn)的時候不妥,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表面的熱熱鬧鬧、實際卻花哨低效的不和諧現(xiàn)象。那么,課程資源又該如何呈現(xiàn)才能提升資源利用的效度呢?
二、資源整合的提升策略
針對上述教師在進行資源整合時易進入的誤區(qū),為了不斷提升資源整合的效度,筆者進行了深度地思考與探究,現(xiàn)以自己多次磨課的浙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課《紅綠燈》為例談談提升策略。
1.潛心會文,斟酌教材意圖拓展資源。
文本素材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拓展課程資源的思維發(fā)散點。我們必須潛心會文,讀懂教材,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課時劃分,然后緊扣課時教學目標有效拓展課程資源?!都t綠燈》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交通安全,編排本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交通標志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法規(guī),知道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增強交通安全意識,學會簡單的自救自護,并使學生從學法規(guī)過渡到用法規(guī)。教材共提供了7頁文本資源,通過文本解讀,我們可以把本課的“交通安全”主題分成“交通知識”和“自救自護”兩個層面,安排兩個課時來展開教學。于是,筆者以此為課時劃分的依據,第一課時讓孩子們認識部分主要的交通標志,感受交通標志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法規(guī)和交通安全知識,感受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嚴重后果,懂得自覺遵守交規(guī)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學會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第二課時則讓他們學會關注交通發(fā)展帶來的問題,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遇到交通事故能沉著應付,學會自救自護。根據課時目標,就可以對文本素材進行按需劃分了,于是以下5頁文本素材就成了筆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資源拓展點,教師就可以斟酌其編排意圖進行適度的資源拓展。(如下圖所示)
2.回歸生活,甄選適用素材活化資源。
教育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翻閱現(xiàn)行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呈現(xiàn)的素材只是提供教學參考的例子,因為教學的對象不同,書中的教學事例是無法取代學生的真實生活的。如果僅用書中的事例來教,教學就會缺乏針對性、說服力;再者,教材中有些事例、圖片雖然反應的是學生普遍存在的生活現(xiàn)象,但因文本素材客觀存在的弊端,素材呈現(xiàn)也會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如果僅憑教材中呈現(xiàn)的資源,如果沒有生活資源的有效充實,哪怕老師講述再生動,課堂教學中很容易出現(xiàn)“看圖說教”、“無話可說”的低效學習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回歸兒童生活,善于捕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德育精髓,把真實可感的教學資源充實教學內容,促使教材與生活資源的有效整合,為課堂教學引入“源頭活水”。
【課堂花絮回放】
花絮一——交通標志我知道:1.孩子們,老師是第一次來XX小學。為了今天能按時趕到這里上課,你們看,我一大早就從家里出發(fā)了……我順利到達了XX小學。這一路過來,是誰幫了老師的忙呢?(交通標志)你知道這些交通標志都在告訴我什么嗎?
花絮二——我來支招:我們學校一位低年級的小朋友在放學路上碰到困難了,愿不愿意去幫幫他?那我們就跟隨著平平出發(fā)吧!播放自行拍攝的微視頻,讓學生支招。(平平放學路上碰到的問題有:如何穿過學校門口的馬路?馬路上哪兒是行人行走的?能否借用公共自行車?有路燈的十字路口如何通過?如何穿過沒有人行橫道的馬路?)
花絮三——驚人數據:由于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悲劇每天都在上演。2015年全國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24萬多起,死亡7萬多人,受傷4萬多人,其中青少年死亡就近2萬人,平均每天大約有50名兒童死于車禍。聽了剛才同學們講述的故事,看著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花絮四——安全出行自我評價表:我們要牢記這血的教訓,遵守交通規(guī)則從現(xiàn)在做起。你做到了多少呢?請大家拿出“安全出行自我評價表”,做到的在笑臉上打勾,沒有做到的在哭臉上打個勾。(自評、交流、反饋)
……
上述課堂活動花絮中,教學環(huán)節(jié)利用的資源都是在學生真實生活中甄選合適的素材后整合而成的。教師用自己出行途中沿路的交通標志代替文本素材中現(xiàn)成的小故事,拉近了生活與課堂的距離,教學資源更為真實;自行拍攝的“我來幫平平回家”的微視頻,再現(xiàn)了放學路上的生活場景,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參與“支招”的興趣;補充的一組因違反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數據,拓寬了學生已有的認知;取材于學生生活實際的自我評價表,讓孩子們在評議交流中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違規(guī)問題,懂得生活中可以從哪些小事著手做到“安全出行”……生活資源的甄選、整合,使課堂教學不再是空對空的行為說教,充分提高了生活資源的導行價值。
3.任務初探,做好知情鋪墊生成資源。
以上兩條策略,實際上都是教師在課前為實現(xiàn)資源有效整合所做的準備。說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前準備,所有的一線教師肯定都深有體會。那可真稱得上是“臺上幾刻鐘,臺下無數功”!但這“功”僅僅老師一頭熱還不行,還得讓學生這頭也熱起來。其實,學生在準備活動中搜集的各類材料,在提升資源整合的效度上發(fā)揮著我們教師無法替代的作用。在《紅綠燈》上課前,筆者就給學生布置了如下課前活動任務:
《紅綠燈》課前調查活動任務單
(1)搜集生活中常見的交通標志,畫下來,涂上顏色,按交通標志的形狀剪下來后并在背面寫上交通標志傳遞的意思。
(2)關注生活中人們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
(3)了解生活中因違反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會簡單地介紹。
因為任務明確,學生在課前調查活動中可以有的放矢,收效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其一,讓學生在課前留意生活中常見的交通標志,他們就會對大街上的各種交通標志有目的地去觀察、了解。當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交通標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并且知道它們所傳遞的意思時,學習興趣會被有效激發(fā),他們就會帶著積極的情感參與本節(jié)課的學習交流。其二,在調查了解之前,學生對生活中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現(xiàn)象有所知,但沒過多關注;對因違反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有所聞,卻對不了解其多樣性、頻發(fā)性。通過課前資料的搜集,學生會了解到許多平日不以為然的違規(guī)行為和不曾知曉的交通事故,他們對違規(guī)行為的厭惡,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情感體驗。帶著這樣的情感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呈現(xiàn)的各種資源就成了課堂上老師們可捕捉利用的生成資源。這些資源只要教師巧用、善用,就能為課堂教學帶來靈動的精彩。所以說,學生課前初探任務是否有效,是否落實,也決定著課堂上生成資源精彩程度,也影響著教師設想中的資源整合的效度。
課程資源的整合是一項需要一線教師不斷去探索實踐的課題,只要教師在文本素材、生活資源、呈現(xiàn)形式上花點功夫,課程資源定會因為有效的整合而實現(xiàn)效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魯潔.《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人民教育.
[2]鄔冬星.道德與法治與生活、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程回歸兒童生活的教學策略,2007年2月.
[3]徐衛(wèi)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幾個策略,《小學德育》,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