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霞
【摘 要】莊子曰:“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這句話也為我們闡述了“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的教育理念。因此,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農村留守兒童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成了當前學校班級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關系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學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文明行為習慣;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287-0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農民進城打工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這些孩子長留在農村,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朋好友生活,成了“留守兒童”。在對他們的教育上就出現(xiàn)了某些缺失,特別是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日漸凸顯。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認為自己長年在外,對孩子照顧不夠,心存愧疚,一方面是愛子心切,所以偶爾回來一次總想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質要求方面可以說是有求必應,而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卻視而不見或不忍心責備;而爺爺奶奶們則:一是隔代親,二是感覺孩子這么小父母就不在身邊很可憐,三是農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對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書本知識的掌握,并且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至于習慣問題,他們認為“樹大自然直”。因此,許多老人對孫子輩總是嬌寵、溺愛,事事包辦,沒有原則。不少留守兒童就養(yǎng)成了自私、任性、懶惰、依賴心強、自理能力差、不愛學習、缺乏愛心、沒有禮貌等不良習慣。因此,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接合我校留守兒童的狀況,我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策略思考:
一、加強對留守兒童遵守校紀常規(guī)的引導,使其養(yǎng)成遵紀守時的好習慣
一個好習慣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引導或教育學生懂得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將“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的思想理念,灌輸?shù)綄W生的心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便今后能嚴格要求自已,規(guī)范自已,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1.幫助留守兒童認識自己現(xiàn)在應該遵守哪些校紀常規(guī),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和學校、班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讓他們明確什么是自己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
2.結合學校少先隊工作,各班加強《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同時還要組織留守兒童學習學校的各種行為常規(guī)以及《交通規(guī)則》等等。
3.以班會形式開展如“我是遵章守紀的好兒童”的主題活動,讓這些規(guī)章制度通過活動,在留守兒童腦海中潛移默化,內化為留守兒童自覺的行為。
二、增強家長家教意識,形成家校合力,使留守兒童好的行為習慣得以堅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極易受家庭的影響?!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边@也充分說明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學校是教育的主要陣地,但如何細致有效地解決教育過程中來自各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心態(tài),積極面對人生和社會,單靠以集體教育為主的學校教育是無法很好完成的,家庭教育在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增強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爭取家長的理解、關心、支持,讓家庭和學校緊密配合、形成合力,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在教學中我們準備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家庭教育實效。
1.舉辦家長培訓會,幫助家長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家長不同于專業(yè)教育工作者,如今每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許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與經驗,這就需要學校做好這一工作。請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長介紹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為家長提供借鑒;通過培訓使家長懂得了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
2.適時家訪,及時了解學生家庭情況。
家訪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思想、學習、行為表現(xiàn),并對學生在學校學習及表現(xiàn)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達到教育孩子之目的?,F(xiàn)代社會,信息發(fā)達,為教師與家長的及時聯(lián)系帶來了便捷。
3.開展親子活動,促親子交流與合作。
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終身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親子關系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態(tài)度行為、價值觀念及未來成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不僅有益于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對孩子本身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促進和影響作用。隨后學校舉辦的親子運動會、親子讀書會等,在活動中促進了親子交流、溝通與合作,密切了親子關系,達到了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
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教師要高尚師德潛移默化學生
學校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場所。農村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在學校里養(yǎng)成,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身教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注意良好的行為舉止習慣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師的人格力量和群體感染力、約束力影響、鞭策學生,成為學生的楷模。小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更是“行勝于言”。作為教師,“身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教師的舉手投足都孕育著教育。教師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師一直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學生會有意識的將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我們老師要做到:
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前提是理解學生。沒有理解,尊重就無從談起。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找到引發(fā)錯誤的原因,對他們進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尊重學生。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重視學生的情感,發(fā)揚其積極因素和優(yōu)點,容忍并盡力彌補其短處和不足;維護學生的尊嚴和愛好,相信學生能自已選擇和決定,促使其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要關注學生。在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時,要讓學生明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人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得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讓學生時刻能自我反省、自我總結、自我剖析、自我監(jiān)督。所以作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師,我們不能僅局限于授業(yè)解惑,關鍵還要傳道。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為學生的心理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更會影響到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四、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
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須反復抓,抓反復。尤其是對那些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學生。為此我們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運用激勵機制,深化養(yǎng)成教育。
不但要通過愛的甘泉去進行入腦入心的澆灌,通過榜樣、示范的力量去爭取,通過同齡效應去幫拉,還應運用一定的激勵去鼓起他們奮進的風帆。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教師的一丁點兒表揚肯定,對他們來講都是一種榮譽,一份驕傲的資本。在對留守兒童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時,教師應適當?shù)夭捎枚喾N形式的激勵方式。以表揚為主,要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多感受成功之喜。用成功的喜悅強化留守兒童的行為,培養(yǎng)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將課堂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與學生的現(xiàn)實世界聯(lián)系起來。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密切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在教學中讓學生從其生活的客觀事實出發(fā),以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經驗或事例為起點,深入鉆研教材,溝通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設現(xiàn)實情境,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交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成長的關愛,進而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3.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
教師要努力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活情境,在教學活動中,要發(fā)掘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的素材,組織教學活動。在第二課堂中,組織學生多參與有趣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在社會綜合實踐活動中,讓留守學生多參與社會活動,尤其是生產勞動,積累生活經驗,養(yǎng)成留心自己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的生活習慣,收集更多的生活材料,從而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占據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而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點滴入微的過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養(yǎng)成教育從留守兒童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留守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就培養(yǎng)出來了。而這些從小培養(yǎng)的好習慣必然會對孩子們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為學生未來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學校教育均衡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坤.淺析小學生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教育[J].群文天地,2011(16).
[2]余明山.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強化習慣養(yǎng)成——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問題分析及對策[J].教育科研論壇,2008(03).
[3]郭明陽.淺析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J].素質教育論壇,2011(01).
[4]陳武珍.淺析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J].讀寫算,2012(62).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農村學校應用性教育科研課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策略研究》(18-HJYY-5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