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一個高度綜合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課堂教學效果,文本的解讀可以從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逐步從對文本進行簡單的文字信息處理,過渡到深層含義的文學性解讀和文化性意義建構(gòu)。本文以人教版(新標準)必修2 Unit 1閱讀課“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為例,探析如何通過對文本的深層解讀, 引導學生關注并深入解讀文本的深層含義,以實現(xiàn)語言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英語;閱讀課;文本;深層解讀
【作者簡介】譚燕,蘭州市第五十八中學。
一、解讀標題和插圖,預測文本的主題
《新標準》教材中每篇閱讀都配有精選的標題和插圖。 標題是對文本的高度提煉和概括,從標題中不僅能預測文本的主題,獲得文本隱含的信息,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閱讀興趣。因此,在閱讀前,正確有效指導學生研讀標題,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來預測文本的主題,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文本標題為: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如何預測呢?先將標題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呈現(xiàn)在PPT上,并分解成兩部分:“in search of =search for= look for”和 “the amber room”讓學生提問?
Ss: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What is the amber room? Why was it missing? ….
通過提問題來解讀標題,不僅預測了文本內(nèi)容與主題,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和對文本信息的初步解讀,而且成功激活了學生閱讀欲望,提升了閱讀能力。
二、解讀文本脈絡和文學素養(yǎng)
只有在把握好文本結(jié)構(gòu)和脈絡,學生才能從整體上理解文本和品味文本。因此,教師在深入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保持通篇意識,關注文本的語義連貫和段落銜接,理清文本的脈絡和主線,理解主旨大意。
例如:本節(jié)課的閱讀文本是一篇記敘文,以時間為軸,講述了琥珀屋的歷史,文本共5段,段落條理非常清晰。因此,筆者在讀中活動階段,首先設計了 Skimming to get the main idea,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分析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故事發(fā)展的時間線索,并圈出主要人物和時間,下劃線勾出主要事件。從而了解文本整體結(jié)構(gòu)。其次設計了Scanning to get the details .讓學生找出6個疑問詞的答案,即 who \what happened \why\how\where\when. 同時,教師把文本細節(jié)轉(zhuǎn)化成思維導圖,并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后畫思維導圖。當文本轉(zhuǎn)化成思維導圖后,整個文本結(jié)構(gòu)就一目了然。琥珀屋歷史悠久,是德國和俄羅斯兩國的文化遺產(chǎn),它的歷史變遷正是兩國及其關系的歷史變遷。學生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就能輕松抓住文本的脈絡結(jié)構(gòu),為更深層次的文本解讀做好鋪墊。
三、解讀文化,理解作者情感
文本是文化的縮影,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呈現(xiàn)結(jié)構(gòu)模式,從而體現(xiàn)作者思維。閱讀是一種讀者已有知識與閱讀材料中的信息交互作用的一種認知活動。為了提升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效果,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了滲透和補充。例如,在處理人物關系時,利用思維導圖,將四位杰出的統(tǒng)治者及歷史功績做了介紹。
1701年,腓特烈一世作為普魯士的開國國王,傾一國之力打造了普魯士王國的象征—琥珀屋;1706年,威廉一世驍勇善戰(zhàn),為了跟俄國搞好關系,他將琥珀屋送給彼得大帝用以交換精銳部隊。1716年,彼得大帝作為俄羅斯帝國的開拓者,勵精圖治,改革維新,建立新都圣彼得堡,讓俄羅斯一躍成為歐洲的軍事帝國;1770年,葉卡捷琳娜二世也被稱為葉卡捷琳娜大帝,她使得俄國變成歐洲最強大的國家。1941年,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期間燒殺搶掠,琥珀屋也未能幸免。2003年,為了慶祝圣彼得堡建立300周年,德國和俄羅斯兩國重建琥珀屋,這種修復不僅是文化產(chǎn)的修復,更是是兩國關系的重歸于好,這是對于全人類都惠利的好事,唯有和平,才能共贏,才能發(fā)展,也才能讓我們擁有一個更和諧和輝煌的未來。
本文不僅在講述琥珀屋的歷史,更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解讀文本時,教師要深度挖掘文本內(nèi)涵和情感教育因素,尋找學生情感共鳴的觸發(fā)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琥珀屋作為文化遺產(chǎn):歷史悠久,價值連城,是一個國家和名族文化的象征,是過往社會的活標本,具有及其珍貴的研究價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解讀文本時,教師既要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也要預測學生可能流露的思想觀點,要靈活地處理各種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空間,讓學生盡情燃燒思維的火花。
四、解讀語言,欣賞文本
文本是由詞匯、句子和句群組成的。文本解讀就是對語言的鑒賞和學習。新標準教材為閱讀欣賞提供了大量優(yōu)美、地道的文本。文本體裁多樣,題材廣泛,文化意識強,內(nèi)涵豐富?;谠撻喿x文本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引領學生揣摩品味文本語言和欣賞美言佳句,感知英語文學語言之美,讓學生在鑒賞品味中發(fā)展思維能力和獲得審美的愉悅。
總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閱讀課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文本解讀。在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從文本標題和插圖、結(jié)構(gòu)、語段、語義對文本進行深層次解讀,使閱讀課兼顧審美、詞句、篇章,呈現(xiàn)立體教學效果,可以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英語閱讀課堂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語言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戴軍熔.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的基本框架和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