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春 鄧國民
教育公平和知識分享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核心訴求。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開源開放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從21世紀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OCW,到UNESCO倡導的開放教育資源,再到近年來的MOOCs浪潮,人類從未停止過追求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訪問更多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一場席卷全球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拉開了序幕。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啟動了 “開放課件計劃 (Open Course Ware Initiative,簡稱OCW)”,免費開放學校創(chuàng)造的教學材料,比如課程大綱、教學課件、課后作業(yè)和試卷等相關教學資源。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如此大規(guī)模的在線免費開放課程教學資源的計劃,這對于共享人類知識,促進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訪問機會的均等無疑是一大進步。
MIT的OCW從提出至今已有18年的歷史,2002年開始進行小規(guī)模試點建設,到2003年就有500多門課程發(fā)布于平臺,由此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項目也因此得到了大力推廣。在此期間,一些其他的知名高校紛紛跟進,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猶他州州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英國開放大學和荷蘭開放大學等都先后發(fā)起了各自的開放課件計劃。隨著各國OCW的興起,逐漸出現了一些具體學科的開放課件和其他教育資源類型,課件數量與日俱增,學習者用戶規(guī)模大量增加,OCW運動得到大規(guī)模發(fā)展。可以說,OCW的提出,為后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全球性擴展做好了鋪墊。
2002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舉辦的 “開放課件對發(fā)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影響論壇 (The Forum on the Impact of Open-Coursewa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首次提出了 “開放教育資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s)的概念,即 “通過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開放供應教育資源,供非贏利的用戶社區(qū)咨詢、使用和改編”。
之后,一場全球范圍內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掀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和Hewlett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Hewlett基金會是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發(fā)起者之一,不但為OERs項目的運行提供經費,而且在教育資源建設、發(fā)布和推廣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哈佛大學的圖書開放項目、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件項目、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開放學習項目、美國Rice大學的Connexions項目和英聯邦學習共同體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COL)等都得到了Hewlett基金會的支持。在推廣應用層面,他們主要組織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幫助各國規(guī)劃開發(fā)本土的開放教育資源。除此之外,國際上也逐漸出現一些對開放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實踐應用方面的研究,并受到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世界開放教育資源大會,發(fā)布了 《2012年開放教育資源巴黎宣言》,對開放教育資源進行了重新定義,并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開放教育資源建設、應用、推廣及研究的對策建議。
在OCW和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帶動下,一種新型的開放教育模式,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誕生了。2008年,MOOCs是由Dave Cormier在描述Siemens和Downes的一門名為 “聯通主義和聯通知識”的在線課程的時候提出來的,是一種基于開放教育資源的新型在線教學模式,除了開放課程教學資源,還實現了在線學習活動的開放: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需要自主選擇學習課程,通過他們的在線學習時數、課后練習以及參與在線討論情況評價其在線學習成績,成績合格可頒發(fā)課程證書。
MOOCs一經提出便受到全球用戶的熱捧,典型的 MOOCs平臺包括 Coursera、Udacity和edX。這些平臺上開放的在線課程數量高達上千門,學習者用戶達數百萬人,它們依據不同專業(yè)設置課程類型,通過學分和證書的形式對學生課程學習情況進行認證。和開放教育資源不同的是,MOOCs在基于互聯網學習資源的基礎上,融合了社交網絡的交互性,不僅提供課程講義資源,還建設相關課程活動,設置課程討論區(qū),以便于授課者與學習者或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MOOCs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崛起,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民主化和公平化進程。
時至今日,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從OCW到OERs,再到MOOCs,無論是從資源類型、數量還是學習支持服務方面,都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對終身學習的重視,開放教育資源的主要核心價值和功能得以體現:知識共享、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平的實現。與此同時,開放教育資源也給傳統教學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和沖擊:重構了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給學習者的在線自主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實踐應用過程中帶來一些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
為了響應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我國于2003年正式啟動精品課程項目。2011年10月,國家教育部出臺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加強我國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發(fā)和普及共享提供了政策性支持,旨在落實我國開放教育資源的建設和推廣,為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而奮進。2012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對國家精品課程的具體實施辦法做了詳細說明。我國精品課程應用對象主要面向高校教師和學生,同時服務于社會學習者,通過對其免費開放課程視頻資源、精品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的形式進行。在建設方面主要以政府為主導號召推廣,各高校根據所選主題自主建設與發(fā)布。
2019年4月9日,教育部發(fā)布通知,決定啟動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 “雙萬計劃”,2019年至2021年建設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點和100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點。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 “雙萬計劃”在我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一流人才方面具有導向性作用,該計劃更多的是從高校遴選有特色且水平較高的專業(yè),從專業(yè)本身出發(fā),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一流人才。國內高等教育的建設順應了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潮流,從一流本科教育到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再到一流課程的普及已是大勢所趨。 “雙萬計劃”的提出為我國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國精品課程的建設也從初步建立邁入高質量要求建設階段。從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以及各相關機構、高校的具體落實情況,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對全球性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積極響應。
國內開放教育資源建設學習平臺較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華文慕課、國家精品課、愛課程以及百度傳課等。“愛課程”是國家教育部主導實施建設的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學習網站,通過多所中國大學公開課視頻的展示,讓更多的學習者有機會訪問優(yōu)質高校教育資源。2010年,網易推出了“全球名校視頻公開課項目”,涵蓋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高校的人文、社會、藝術和金融等方面的公開課程、TED以及其他類型的學習資源,其中公開課8000多門,資源視頻30000多個。中國大學MOOC是目前國內開放教育資源課程比較熱門的學習平臺,目前已與557所頂級高校合作,發(fā)布課程7886門,課程主要以微視頻、電子文檔的形式呈現。經過多年發(fā)展,我國開放課程資源建設已初見成效,資源數量大大增加,但同時也存在課程利用率和完成率低下的情況,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于開放教育資源的學習缺乏教師的督促,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在線學習模式讓學生的情境學習體驗有所缺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在國內開放教育資源建設初具規(guī)模后,資源的有效應用成為這一領域研究與實踐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開放教育資源的應用情況不理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總體來說包括技術方面、社會方面、個人方面和資源自身四方面。
首先,開放教育資源的建設和應用,一般是在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完成的,但由于音視頻的錄制和剪輯方面的人才在技術應用方面還有所欠缺,導致授課者與學習者不能很好地適應基于開放教育資源的教學。其次,學習者主要通過搜索引擎找到學習平臺,對于平臺的操作不是很熟悉,而且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從社會層面來說,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在引入他國開放教育資源的時候,應該盡可能考慮本國學習者的需求,最終根據學習者需求進行篩選或改編后引入國內。最后,學習者是開放教育資源應用的主體,也是課程學習完成率低的主要因素,從學習理論來看,不但要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還應考慮到學習者學習的個體差異性。開放教育資源一般都是由制作者提前統一錄制好后,發(fā)布到學習平臺,無法考慮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也不能給他們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發(fā)展至今,無論是資源建設還是應用推廣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開放教育資源從一定層面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有助于促進我國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但從目前來看,由于技術方面、社會方面、個人方面和資源自身方面的原因,國內開放教育資源的應用情況還不理想,需要著力加以改進。
技術是支持開放教育資源建設的基礎,沒有完善的技術支持和系統保障,就沒有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健康長遠發(fā)展。我們需要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構建基于開放教育資源的在線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習平臺的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支持教師和學生利用開放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和學習。
開放教育資源是學習者實現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具體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 (1)加強學習者學習觀念的轉變。開放教育資源是一種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和傳統的學生依托教師的學習有明顯的區(qū)別。高校本科生剛從傳統的學習模式中脫離出來,急需學習觀念的轉變,以適應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 (2)在傳統課堂適當地引入開放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利用有效學習時間提高學習者對開放教育資源的認識,加深他們對開放教育資源的理解,從而提高對其學習使用的意識;(3)適當增加學分考核制,鞭策學習者學習的進程,提高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
開放教育資源要實現在國內的有效應用,需要對國外的開放教育資源進行一定的修改或改編,使其能夠適應我國特定的語言、政策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學習需要: (1)收集各國開放教育資源,根據國內社會人文背景進行改編,以適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學習者特征; (2)建設本土開放教育資源,根據學習者需求和國家課程標準成套開發(fā),使知識體系盡可能做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