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沫池
摘 要: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個國家,都存在著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fā)生,有些行為極其惡劣的案件已經(jīng)導致了被受害者嚴重的身體以及心理問題,嚴重的會導致受害者在成年后也有社交障礙、抑郁癥甚至反社會心理。校園暴力作為現(xiàn)在普遍的校園問題,不僅對學生、老師有影響,也影響了社會風氣。文章以中學生校園暴力為研究,通過校園暴力、校園欺凌案件及被欺凌學生事后心理健康、反應,進行校園暴力中施暴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
關鍵詞: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影響因素;青少年心理
在當前社會的大背景下,中學時代是學生身體和心理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也正是中學時間的轉折期。在學生青春期的快速發(fā)展,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迅速但不一定平衡,在家庭、父母、老師和身邊環(huán)境的影響下,有些學生漸漸變得外向活潑,有些內向沉默。一些霸道、沖動的學生易對性格內向、害羞、怕事或者有身體缺陷的同學進行欺凌。從身體上和心靈上都是難以磨滅的摧殘,對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有身體、心理與人格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一、中學生校園暴力中施暴行為
中學是青少年身體和心理發(fā)育的最快時期,極易受到家庭、學校、同學等等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迅速但不一定平衡。由于每個學生生理機能的增強、心理的變化,自我意識也逐步增強。一些自我中心、沒有同情心的同學容易通過多種手段調戲、玩弄其他同學,久而久之演變成校園欺凌案件。被欺凌的經(jīng)歷陰影極易對同時期也正在發(fā)育的同學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永久性的身體、心理的傷害。
(一)欺凌者的欺凌角色與行為
欺凌過程中所有參與的學生可分為:欺凌者、受害者、協(xié)助者、附和者、保護者、局外人。往往都是協(xié)助者協(xié)助欺凌者,拉幫結派的對受害者進行身體和心理上的壓迫,同時還有附和者在旁邊添油加醋的嘲諷甚至吶喊和助威。同時盡管有保護者對被欺凌者進行保護和安慰,但針對于往往是以多欺少的校園欺凌案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二)受欺凌者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
由于許多學生疏于防范和管理,學生家長也沒有合理的預防,許多校園暴力案件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前些年的“福建南安校園暴力事件”中,兩初中女生對受害者施暴3分鐘,受欺凌者被連扇幾十個巴掌。在“永新校園暴力事件”,十幾名學生拉幫結派,因為長期“看不慣”一個女生,便對她長期欺凌。在報道的新聞中,幾個帶頭的欺凌者與協(xié)助者對一跪著的女孩進行掌摑拍打、拳打腳踢、撕扯頭發(fā)和衣服,時間更是長達幾十分鐘,然而這還只是千千萬萬欺凌案件中的幾個,數(shù)不盡的校園暴力事件就發(fā)生在我們的周圍,發(fā)生在你的身邊。然而對他們造成的傷害遠不止的身體上的傷害與痛苦,往往被欺凌者到大學甚至走向社會都深深受到校園欺凌案件的影響,害怕與陌生人接觸、不再對親人父母和老師產(chǎn)生信任,嚴重的還會造成難以治療的抑郁癥、社交恐懼癥、社交障礙和反社會人格心理。
二、施暴行為的產(chǎn)生因素
中學是青少年身體和心理發(fā)育的最快時期,極易受到家庭、學校、同學等等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迅速但不一定平衡。由于每個學生生理機能的增強、心理的變化,自我意識也逐步增強。由于政府、家庭和學校對每個學生生活、學習、管理等等多個方面教育不當,容易對青春期情緒多變、內心轉折的中學生造成不正確的引導方向。在欺凌者做出欺凌舉動時也沒有人進行合理的管教和監(jiān)督,造成了欺凌者非常極端的行為。
(一)家庭和學校對心理教育的缺失
現(xiàn)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家里的眾多大人寵愛集一身。過分的溺愛與放縱造成了中學生心里過分自我為中心的想法。難以以他人角度考慮,也沒有同情心,為所欲為的心態(tài)加上剛剛成熟的心智與漸漸長大的身體,做事也不考慮后果,造成了校園欺凌的始作俑者。有些單親家庭或者父母忙于工作,缺少了對孩子的關心,在青春期這個青少年成長和發(fā)育的重要階段缺少了父愛和母愛,或者忽視了心理健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孩子的心理想病態(tài)的方向發(fā)展,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導致了校園暴力的欺凌行為。校園暴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的教育問題和監(jiān)管不力。我國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重視應試教育的風氣往往導致學校疏忽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與教育。學校往往不會開設心理課程,對于正處于心智快速發(fā)展的青春期學生來講,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者很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學校往往疏忽于管理,許多發(fā)生了校園暴力案件后,學校老師監(jiān)管不力,為了維護學校聲譽,沒有公開懲罰學生,沒有意識到校園暴力的危害,沒有對欺凌者進行相應的處罰和教育,也無法對周圍的旁觀者起到警示作用。
(二)社會的漠視與法律的缺失
人們總是只關注于學生的成績,往往容易忽視對孩子在校園欺凌方面的教育,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校園中的欺凌是學生之間的嬉戲打鬧,學校也只給予口頭上的教育和警告而忽視了欺凌事件對孩子身體和精神上的影響。即使校園暴力事件上升到法律層面,相關法律部門也因為《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相關校園法律未出臺為理由表示愛莫能助。
三、結語
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fā)生,有些行為極其惡劣的案件已經(jīng)導致了被受害者嚴重的身體以及心理問題,應為遭受校園欺凌的學生的心理容易比普通同學更加內向也更加敏感,所以在成年后會都有可能會有自卑心理和反社會傾向,更可能導致嚴重的抑郁癥和社交困難。我們在減少校園暴力案件發(fā)生的同時,也應該幫助被欺凌者走出心理陰影,重拾生活信心。為了防止悲劇的發(fā)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關注著校園暴力案件的各個因素。校園暴力案件發(fā)生的因素受到家庭、學校、老師、同學等等多個影響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共同關注起校園暴力案件的起始,從源頭上減少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可能。校園暴力案件的頻發(fā),不僅深深摧殘著未成年的青少年的身體與心靈健康,也時刻影響著社會風氣。應該重視起校園暴力,這是不僅僅欺凌者更是被欺凌者的需要,也是社會大眾的責任,給中學青少年們一個健康美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張容,孫群露,林愛華.學生校園暴力現(xiàn)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華南預防醫(yī)學,2014(2):132-136.
[2] 高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