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里小蚪
女兒今年已經(jīng)念三年級了,按照上海五年級就要小升初的慣例,留給我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感覺幼升小時候神經(jīng)病般焦慮的日子仿佛還是昨天,怎么馬上又要進入下一個焦慮期了呢?
雖然女兒學校有直升的初中部,但對于美國長大的她來說,漸漸長大了,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我們這樣的家庭和父母是必須要在東西方文化中作一番斗爭的。于是乎,最近和學校的其他父母們聊起來,“到底什么時候送孩子出去?”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女兒的兩個最要好的朋友,其中一個全家在過年期間準備去西班牙考察學校,如果有中意的學校,爸爸就打算帶著女兒先去西班牙讀書。另外一個也早早做了準備,一直在關(guān)注澳洲的各種學校。
為什么明明萬般不舍也要送孩子去國外上學?為什么去國外接受教育的年紀越來越早?這些問題,每個家庭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我想背后的原因,除了能讓孩子們避開有點畸形的高考,更多可能是認可國外教育的人性化,更加注重創(chuàng)造性、注重個體差異性,而不是培養(yǎng)千篇一律有標準答案的機器人。
可是正因為它的開放性,作為父母,國外的教育也同時讓我們各種擔心。送出去早了,怕跟父母生疏了,心理出現(xiàn)問題;送出去晚了又怕融入不了當?shù)氐纳鐣?。即使哪怕是出生在美國的ABC都很難真正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國內(nèi)的父母卻還是會擔心類似的問題。
但這是個越來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美國在大學招生時,對亞裔的歧視已經(jīng)成了大家都知道的秘密。美國的亞裔也一直在做著反歧視的抗爭,要求公平招生、公平錄取。我想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轉(zhuǎn)化,亞裔憑借這自身的勤勞、智慧,一定會有所扭轉(zhuǎn)。但這也一定是一個漫長又艱苦的斗爭過程。
前幾天,被稱為“奧斯卡風向標”的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公布了獲獎名單,其中的“視后”被美國亞裔演員吳卓珊獲得,她也是40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裔演員。她演了30多年的配角,又因為極其普通的長相,被中國觀眾稱為“女版林永健”。
反觀我們國內(nèi)的幾個“視后”獎項,只會瞪眼、面癱、P圖的AB,擊敗了姚晨和李媛,拿下了百花獎。迪麗熱巴憑借2.9分的《漂亮的李慧珍》拿下了金鷹節(jié)“視后”。難道這不該是一個個笑話嗎?
不是我們不需要精神食糧,是主流觀眾愛的電視劇一定要撕、一定要IP;不僅內(nèi)容雷同,而且一個個劇情空洞、演技面癱。
為什么我們總能被美劇中最基本善良的人性所打動?而打開中國的電視劇都是為了看那個女演員都多老、這個女演員是整容的吧?
看過很多國外媒體對扎克伯克妻子的報道,積極正面,鼓舞人心;反觀我們對奶茶妹妹的報道,都是挖隱私、嘲笑她變“抹茶”,唯恐天下不亂。
我搜遍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幾乎沒能找到一篇講金球獎吳卓珊而不提林永健、不提吳卓珊長相的文章。她所有的努力奮斗,她所有的成就突破,最后都不如“林永健”這個標簽有傳播力。
一個社會,主流觀眾有什么樣的審美觀,演藝行業(yè)里就會有什么樣的明星和偶像,而這些明星和偶像卻引導著我們國家未來的精神世界。這也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會有那么多專業(yè)能力低下、演技拙劣、光靠千篇一律的網(wǎng)紅臉就能成名的人;而美劇里,卻能有那么多充滿敘事張力的真正的演員。
女兒是一個超有原則性的人:上車是一定要系好安全帶才能開車的;出入小區(qū)一定要從和標識相同的指示方向進出;排隊是絕對不能插隊的……說得好聽點是單純,說得實際點就是“軸”。那是她自己建立的原則和三觀,也是正確的、有秩序的三觀,我不能去破壞它,可我又能守護她到幾時呢?
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精神世界的荒誕和空虛,去到天涯海角也改變不了黑頭發(fā)黃皮膚的現(xiàn)實。很快,我的女兒就要進入青春期,也會有自己喜歡的偶像和明星。東西方社會和文化中,亞裔是個艱難又尷尬的存在。我們不能主宰孩子們將來去喜歡或者崇拜誰,我只希望,以后能有一個積極、正面、充滿戰(zhàn)斗力的人生標桿,告訴她身為女性什么樣的人格才是值得被尊重的,有時候的確偶像會比母親更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