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 要】莫里森小說中黑人女性這個角色很耐人尋味。作者筆下黑人女性的塑造不僅僅宣揚了女性的獨立自主,更彰顯了女性堅毅挺拔的性格,值得我們?nèi)ソ梃b和學(xué)習(xí)。本文主要從成長小說的視角解讀莫里森作品《家》里面黑人女性茜的成長過程,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女孩蛻變成獨立自主,擁有堅強人格的女性,最終完成了自我追尋。
【關(guān)鍵詞】黑人女性;家;成長;自我追尋
中圖分類號:I06? ? 文獻標(biāo)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228-02
一、引言
莫里森是美國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小說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黑人女性,她所塑造的黑人女性有一個共同愿望:渴望尊重、渴望自由、渴望民主、渴望平等。在美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黑人女性都生活得無比艱難,不僅要面對社會的壓迫,還要面臨男人的壓制。在這樣冰冷的世界中,有些黑人女性不言放棄,堅韌、堅毅、堅強地走向了一條自我追尋之路,而且成功完成了自我建構(gòu)。
《家》是莫里森的最新小說,敘述了男主人公弗蘭克和他的妹妹茜歷經(jīng)艱辛最終找到了自我,尋回了家的故事。對于小說的主題思想,《電訊報》書評人露西·丹尼爾(Lucy Daniel)認為這部小說“濃縮了很多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反復(fù)表達的主題——記憶、愛和缺失、背井離鄉(xiāng)和回歸故土”。[1]而此篇文章主要探討小說中的成長主題,關(guān)注黑人女性茜的成長歷程。成長小說的普遍敘事結(jié)構(gòu)為:誘惑—出走—考驗—迷惘—頓悟—失去天真—認識人生和自我。[2]在《家》中茜離開了洛特斯,開始了一段成長旅程,途中她有困惑,遇到了正反面引路人,最后也頓悟了,獲得成長,找回了自我和家。
二、揮之不去的“烙印”
茜的童年生活缺失了父母的寵愛,但是卻有哥哥的疼愛和保護,然而她害怕自己的外祖母,因為外祖母麗諾爾脾氣古怪、性格扭曲,總是刁難她。茜的出生有些與眾不同,她是在一家人逃亡途中誕生的?!霸邴愔Z爾看來生在路上這件事預(yù)示著茜的未來會非常悲慘”“出生在街上——或者像她常說的那樣,在陰溝里——為一段有罪的、一文不值的人生拉開了序幕”[3]42祖母的眼里茜就是低等的,生生給她烙上了“陰溝里生的”的印記。茜在這里就像一個木偶人被大人們指喚,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價值,只有輕視。普林斯的到來則為茜帶來了一些激情和快樂,她愛上了他英俊的外表、得體的打扮以及博學(xué)的見識。天真的茜獻出了自己,像依賴哥哥一樣完全把自己交給了普林斯,隨他去了亞特蘭大,結(jié)果普林斯欺騙了她,對她根本不是真心的。
茜身上的烙印——陰溝里生的——并沒有隨著她離開洛特斯而消失,在外祖母等一些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這烙印仿佛就印在她的心里,讓她感到自卑。但是自卑不可怕,可怕的失去自我。茜在亞特蘭大的生活對她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這揮之不去的“烙印”也漸漸隨她的成長慢慢變淡,甚至消失。
三、成長中的領(lǐng)路人——麗諾爾、博醫(yī)生、埃塞爾
成長小說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對主人公意義深遠,他們就是正反面領(lǐng)路人。在《家》中,埃塞爾以及洛特斯的一群女人就是茜的正面領(lǐng)路人,“她們能以平等的身份和比自己年幼的人相處;她們樂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她們的身份和性格往往比較特殊,這種特殊性使她們與主流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也使她們樂于與年輕人交朋友。”[4]126這不僅救回了茜的生命,還促使了茜的成長。麗諾爾的苛待和辱罵導(dǎo)致茜想離開洛特斯,來到亞特蘭大后茜遇到了友好的塞爾瑪、莎拉。但是也遇到了可怕殘忍的博醫(yī)生,他差點殺了她,多虧弗蘭克把她帶回了家,并被埃塞爾和一群善良的女人們挽回了生命。埃塞爾和女人們雖然言語上責(zé)怪茜的愚蠢,但是心里卻把茜當(dāng)做自己的孩子一般悉心照顧,不斷關(guān)注茜的情緒,給她歡樂的氣氛,這便是疼愛和尊重。治療期間,茜觀察了這些女人,發(fā)現(xiàn)她們熱情、熱愛生活、勤快、積極樂觀。接著埃塞爾與茜有了一次深談,她告訴茜:“你是自由的,沒有人能決定你,除了你自己。你要做點有意義的事,讓生活充滿色彩?!避缬纱碎_始思考,明白了生活的意義,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歸屬。
然而,在茜的成長中也出現(xiàn)了反面領(lǐng)路人:麗諾爾和博醫(yī)生。他們會“把主人公引向生命的歧路;為主人公成長提供了反面參照,在與“壞”的比較中,使主人公對“好”獲得了清晰的界定。[4]135他們對茜的成長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都摇分械柠愔Z爾屬于第二類人,她自認為自己在洛特斯高人一等,于是看不起別人,尤其是茜。她對茜沒有外祖母的關(guān)愛,只有苛待和辱罵,給她貼上“陰溝里的孩子”的標(biāo)簽,所以引得茜討厭她的外祖母,并以她為壞榜樣。另一個領(lǐng)路人博醫(yī)生的壞:利用茜的天真無知把她作為實驗品,差點殺死了茜,無情自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最終茜認清了醫(yī)生的虛假面孔。他的壞使茜覺醒了:不應(yīng)該想著討好任何人,不要完全依賴別人,要學(xué)會尊重自己,獨立自主,做一只會飛的鳥兒。從這一層面看,博醫(yī)生激勵了茜的成長。
四、茜的頓悟——自我認識
“成長小說中的頓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感悟。另一種是生活中震撼性事件在主人公的精神上觸發(fā)的感悟,這種震撼性事件通常是可怕的悲劇性事件?!盵4]144茜的頓悟發(fā)生在博醫(yī)生差點奪去茜的生命之后。哥哥弗蘭克在兒時總是保護她,然而弗蘭克從沒有和她說過要防備男人,尤其是壞男人,比如欺騙感情的普林斯,差點殺死她的博醫(yī)生。由于茜的天真無知以及女傭莎拉的關(guān)愛讓她產(chǎn)生了一個錯覺:博醫(yī)生的家是一個溫馨、平等、安全地方。茜喜歡莎拉的親切,醫(yī)生的博學(xué)和品德。然而,她就偏偏差點斷送在所謂“和善”的醫(yī)生手上。若不是哥哥的及時趕到,要不是埃塞爾和女人們的拯救,她很可能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了。
幸而活過來的茜在埃塞爾的指點下重新認識自我,得到了頓悟?!皠e告訴我,你打算讓麗諾爾再次決定你是誰。”[3]129塞爾和茜講述了《鵝和金蛋》的故事。她把麗諾爾比喻成農(nóng)夫,譴責(zé)麗諾爾的愛財如命,冷漠無情,自命清高。其實她希望茜心中有愛,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溫馨的家?!啊闶亲杂傻?。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任何東西有義務(wù)拯救你。給你自己的土地播種吧?!瓌e讓麗諾爾或者某個不值得一提的男人決定你是誰,壞心眼的醫(yī)生當(dāng)然也不行。別當(dāng)他們的奴隸。我說的自由的人就在你內(nèi)心某處。找到她,讓她在這個世界上做點兒有意義的事?!盵3]130決定自己命運的人就是她自己,要想自由,就要自己去爭取,要想擁有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就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茜說:“我哪也不去了,埃塞爾小姐。我就屬于這里?!彼透绺绺ヌm克屬于洛特斯。
五、結(jié)論
茜正因為童年時期麗諾爾帶來的傷害萌生了離開家的想法,她也如愿離開了,走上了一段痛楚艱辛卻寶貴的旅途。這場旅途有壞人,有好人,他們都對茜的成長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得到頓悟的茜重新認識了自我,完成了自我建構(gòu)?!暗诙煸缟?,茜看起來已經(jīng)恢復(fù)了那個新的堅定的自我:自信、歡快、忙碌?!盵3]141生活要自己創(chuàng)造,于是她開始靠縫被罩謀生計,努力生活,自己主宰命運,做一個自由的人,絕不想著依賴他人,尤其是男人。茜雖然受到了身體和心靈的重創(chuàng),但是她卻尋到了自我,完成了自我追尋,而且回歸了家園。在小說最后一章茜對哥哥說道:“走吧,哥哥。我們回家?!笨梢?,茜并沒有成為孤兒。莫里森認為,孤兒“不僅包括那些在惡劣的、敵對的環(huán)境中謀生的無父無母的人,也包括那些父母雖然健在,但是卻由于精神、感情或者文化上的缺失而成為孤兒的人?!盵5]119《家》作為一部成長小說,敘述了茜在成長中的自我追尋,體現(xiàn)了成長的主題,呈現(xiàn)了一個家的模樣。
參考文獻:
[1]Daniel Lucy. On the Mythic American Landscape of Home by Toni Morrison [N]. The Telegraph, 2010-03-24.
[6]張宏薇.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說《家園》中的創(chuàng)傷與救贖[J].中華女子學(xué)院學(xué)報,2018(2):65-71.
[4][美]托尼·莫里森.家[M].劉昱含譯.??冢耗虾3霭婀?,2014.
[5]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
[2]Stave Shirley A. and Justine tally. Toni Morrisons A mercy: Critical Approaches [M]. Newcastle upon Typ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1.
[3]毛文秀.論《紫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長主題[J].湖北函授大學(xué)學(xué)報,2015(4):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