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躍 習海旭 柳益君 廖宏建 黃純國
[摘 要] 設計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是SPOC混合式學習模式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為激發(fā)學習者動機,從學習行為數(shù)據(jù)分析的角度,提出了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三主體、六動機、三維度和三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支持服務構建模式。借助某在線課堂平臺,設計了SPOC課程的學習支持服務并實施了SPOC混合式教學,通過學習分析優(yōu)化調整了學習支持服務。經過實驗對比研究,驗證了學習支持服務的效果,并通過問卷調查總結了SPOC混合式學習的優(yōu)缺點。
[關鍵詞] SPOC; 混合式學習; 學習支持服務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王曉躍(1984—),男,江蘇常州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人才培養(yǎng)、高教管理和計算機技術的研究。E-mail:wxy1984@jsut.edu.cn。習海旭為通訊作者,E-mail:jsut_xhx@126.com。
一、引 言
由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存在難以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輔導、提高學習者的完成率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1]等問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開始逐漸成為主流的在線教育模式。SPOC將MOOC中課件、視頻、資料、測驗、作業(yè)等教學資源和討論、評價等在線教學交互功能應用到小規(guī)模的注冊學生團體的在線課程中,同時,開展傳統(tǒng)的校園課堂教學,是一種結合了在線學習和線下面對面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2-3]。它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學習支持服務得到了巨大的改善[4]。因為在師生分離的學習狀態(tài)下,完善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是學習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障,它直接影響了學習體驗,決定了學習效果。設計完善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是SPOC混合式學習模式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學習支持服務構建的研究現(xiàn)狀簡評
學習支持服務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的各種信息、資源、人員和設施的支持服務的總和[5]。近五年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從研究范疇來看,涉及遠程教育實踐和具體課程教學兩個層面;從研究內容來看,包括構建策略和設計模型研究;從研究方法來看,包括調查問卷和教學實踐研究。如史承軍從對遠程開放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出發(fā),提出從教師資源、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育設施及教育管理支持服務五個維度來設計學習支持服務體系[6];錢海軍針對遠程開放教育中的非學術學習支持服務,調查信息和資源等八個方面的學習支持服務現(xiàn)狀,提出了五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構建策略[7]。白倩從人員、資源、活動和評價支持四個維度構建混合學習中的學習支持服務,并應用于具體的課程進行實踐探索,總結了混合學習中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的策略[8]等。
不同學習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會側重不同的學習支持服務類型,不同類型的組合方式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線自學需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即時反饋服務,而SPOC混合式教學則需要提供更多和傳統(tǒng)教學相關的線上學習支持服務。因此,需要針對SPOC混合式學習模式實施的具體過程和共性問題選擇組合并重點突出某些學習支持服務的設計。另一方面,學習支持服務的構建必須符合學習的規(guī)律,才能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實施后,積累的數(shù)據(jù)能夠反映學習支持服務設計存在的問題和效果。因此,需要基于某種學習理論來進行學習支持服務的設計,形成可操作的標準化的設計流程,并在實施過程中考慮充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實施結果進行反饋并動態(tài)調整?;谏鲜龅目紤],本研究以學習動機理論為指導,從學習過程的行為數(shù)據(jù)分析角度形成了學習支持服務構建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能夠提供符合學生需求并實時調整的學習支持服務,最終提高SPOC混合式教學效果。
三、SPOC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支持服務模式
(一)學習支持服務的維度
根據(jù)SPOC混合式學習模式的特點,可將其學習支持服務分為線上和線下支持兩大類型,從學習支持服務的屬性角度可分為教學、管理和評價支持三大類,見表1。
在教學支持中,線上的學習資源和指南是由課程設計專家設計、篩選和融合的,課程平臺為學習輔導和學習共同體之間的交流提供技術支持,線下教師解答重難點并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和探究。在管理支持中,課程平臺實現(xiàn)對課程、班級、學生、學習任務的組織、管理和學習過程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線下實施課程專家組,教務、考務和教學督導組三層級的傳統(tǒng)教學管理。在評價支持中,線上主要實施學生的個性化練習和測驗,教師、學生之間相互的主客觀評價,線下的過程性評價是學生課后作業(yè)或課堂表現(xiàn)等,總結性評價是學生的課程期末考試成績等。
(二)學習支持服務的構建模式
SPOC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支持服務構建過程中包括三個主體、六個動機、三個維度和三個環(huán)節(jié),其構建模式如圖1所示。
1. 三個主體
主體是指學習支持服務所服務的對象和服務的提供者,三個主體指學習者、教師和在線學習平臺。學習支持服務提供者包括教師(專業(yè)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和在線學習平臺,他們共同組織和管理教學過程、提供學習資源、組織教學活動、啟發(fā)和引導學習者學習、監(jiān)控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
2. 六個動機
學習支持服務能夠獲得和維持學習者的在線學習動機,是獲得學習成功的基礎。六個動機是在線學習動機的六個要素,指注意、相關性、信心、滿足感[9]、陪伴和約束。注意是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和關注;相關性是教學與需求、目標的一致性;信心是學習者能夠獲得預期的成果;滿足感是學習者不斷地獲得學習成就;陪伴是學習過程中學習同伴和教師的參與;適當約束是對學習者提出學習要求并進行督促[10]。
3. 三個維度
三個維度是學習支持服務中的教學、管理和評價支持服務。教學支持服務是線上線下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學習引導、活動組織和討論交流的支持。管理支持服務是計劃、組織、協(xié)調和控制線上線下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使它們統(tǒng)籌運行,提高教學效能。評價支持服務是線上線下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支持。
4. 三個環(huán)節(jié)
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指學習支持服務構建的整體過程,首先以激發(fā)學生在線學習動機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新地提出多樣化的學習支持服務,然后按照教學模式的需要精心選擇和組合學習支持服務,最后根據(jù)學習行為數(shù)據(jù)分析存在的問題并調整和優(yōu)化學習支持服務。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又細分為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分析和支持服務提供三個步驟[11]。
(1)提出多樣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學習支持服務設計的出發(fā)點是激發(fā)學習者的在線學習動機,從維持六個動機要素的角度,提出三個維度的多樣化學習支持服務。通過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學前分析,獲得學習者的現(xiàn)狀和需求,設置合適的教學目標,選擇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習活動和規(guī)定學習任務,給予學習者指導和及時的反饋,支持學生之間相互協(xié)作和討論。
(2)選擇和組合學習支持服務
根據(jù)不同的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精心選擇并組合學習支持服務,能夠很好地支持SPOC教學,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在線學習平臺可實現(xiàn)教學資源、在線輔導、在線討論和自主評價等支持,從教學、管理和評價三個維度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進行約束,滿足他們的預期,增強他們的信心。
(3)調整和優(yōu)化學習支持服務
SPOC教學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學習數(shù)據(jù),教師和在線學習平臺可以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有針對性地提供教學資源和學習輔導,能夠實時調整所提供的學習支持服務??梢詫崿F(xiàn)多元化的評價,全方位地給予學生滿足感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以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督和促進。最后,基于數(shù)據(jù)的分析能夠反映學習支持服務設計與實踐效果,以便在新一輪的教學中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12]。
四、基于在線課堂平臺的SPOC
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支持服務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是數(shù)字媒體技術專業(yè)大學三年級的專業(yè)課程。其中最難以理解的是類、對象、類的繼承、多態(tài)、接口等重要概念。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中,學生無法深刻理解這些概念的由來,因此,無法設計合適的類體系結構來解決實際問題。他們需要在生生討論和師生交互過程中,逐步掌握這些概念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思想。筆者以該課程為例,選擇2015—2016級四個班級共158名學生為實驗對象,構建了基于在線課堂平臺的SPOC混合式教學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了SPOC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
如圖2所示的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準備階段,首先作好學習者、學習內容和在線課堂平臺的分析,其次根據(jù)學習需求進行課程設計,包括學習大綱、計劃、指南,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等。在具體實施階段,每次課程包括課前預習、在線學習、翻轉課堂、課后復習、考試五個環(huán)節(jié),采用問題驅動和測驗評價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分析在線學習到集中考試中每個環(huán)節(jié)所產生的測試、評分和討論文本等大數(shù)據(jù),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jù),同時,也能夠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合適的時間提供督學服務。
在課前預習中,提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布置任務點,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13]。在線學習過程中,提供教學PPT、微課視頻、在線討論、知識點總結和練習測試等,使學生通過個人或討論的學習方式內化知識和技能點。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根據(jù)在線課堂平臺的學習情況分析,在課堂上講解重點和難點,解答學生們的共性問題,或者可以組織學生進一步地研討和探究,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14]。在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安排學生利用在線學習資源再次學習、思考和討論,進一步內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在考試環(huán)節(jié),通過集中考試的方式,檢驗課程學習的效果。綜合成績由任務完成成績、翻轉課堂活動成績和考試成績三大部分組成,首先獲得指標權重,最后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學生課程成績進行計算,綜合過程和結果評分得到學生課程的最終成績[15]。最終成績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用于下一輪的課程迭代和優(yōu)化。
(二)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
如圖2所示,教學模式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由對應的線上和線下教學支持服務協(xié)作完成。每種學習支持服務的標號和教學模式中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標號相對應。
1. 提供特定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學習支持服務,激發(fā)在線學習動機
為提高課程和學習者需求的相關性,在前期準備階段,教學管理者組織學科專家專門提供課程設計支持,包括線下的教學大綱、計劃、教學設計的審定;利用在線課堂平臺實現(xiàn)對班級、學生等教學要素的管理,分析學習需求,對學習者的學習基礎和學習態(tài)度進行初步的篩選。教師課程組集體討論教學設計的編寫,篩選和融合教學資源,在平臺上實現(xiàn)對課程教學資源的分類組織管理。這樣有效地減輕了每個教師的備課負擔,廣泛運用了優(yōu)秀的課程實施方案和教學資源。
為維持學習者的注意力和增加學習過程中的陪伴,在具體實施階段,配備線上輔導教師、助教和有能力的學生以便形成教師團隊,教師們的時間和精力全部集中于提供課程的教學支持服務,包括線上的答疑和討論,線下的課堂活動和學分認證中的學習者評價。例如,話題管理服務實現(xiàn)在線學習過程中的答疑和討論,線下課堂由教師進行知識精講、課堂問答和小組研討等。
為幫助學習者建立信心,獲得滿足感。一方面,教師根據(jù)學習過程中多方位的數(shù)據(jù)記錄和分析,隨時關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及時對學習者進行鼓勵和個性化輔導;另一方面,為學習者建立了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對學習訪問情況、階段性任務、作業(yè)練習、交流討論等,從教師、小組、學習同伴和自評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客觀反饋學習者的學習情況。例如,任務完成統(tǒng)計、討論答疑統(tǒng)計、課堂活動統(tǒng)計、學生學習報告和學生成績報告。
對學習者建立有效的約束。平臺記錄學習者的出勤、問答等交互次數(shù),并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提醒和督促。例如,在線督學和學業(yè)預警。
2. 基于學習分析,調整和優(yōu)化學習支持服務
(1)分析課程資源的學習情況,調整與相關性、注意力有關的學習支持服務
統(tǒng)計課程資源的類型占比、訪問時間比和得分,調整所提供的課程資源類型和內容;統(tǒng)計學生按時間段的訪問次數(shù)、學生學習進度(平均、最快、最慢進度),調整提供答疑的時間和節(jié)奏;統(tǒng)計資源訪問時長(平均、最長和最慢時長),根據(jù)學生的預備知識推薦資源路徑。如圖3(a)(b)所示,每天訪問次數(shù)大于學生數(shù),大部分學生在周末訪問,每天的訪問時間集中在晚上七點到九點。課程進度平均達到要求,但某某學生學習消極,需要和她談話了解學習情況。學生輸入知識基礎為“Java運行環(huán)境的搭建”,學習目標為“Java面向對象高級”后,推薦的學習路徑為“Java類和對象→類的繼承→抽象類和接口→對象多態(tài)性”。其工作原理是平臺通過對學習內容的預備知識與目標知識進行標注與質量評分后, 構建相應的領域知識網絡,如圖3(c)所示, 然后運用弗洛伊德算法計算領域知識網絡里任意兩個知識點間的最短路徑。
(2)分析交互活動,調整與信心、約束有關的學習支持服務
任務完成情況、在線討論分析和學習困難預測。如圖4(a)所示,對任務的正確率等指標進行直觀的展示。在線討論分析可以提取一個話題的討論關鍵詞,比如“該題難”“對象多態(tài)如何理解”等,也可以形成討論者關系地圖,推薦頻繁討論者形成學習小組等。如圖4(b)所示,對學生的測試分數(shù)、任務點完成率、討論數(shù)和閱讀時長等數(shù)據(jù)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學習困難并發(fā)送學習預警進行督學。
(三)教學效果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1. 教學效果
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講授和學生上機實踐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參與度較低,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進行輔導,學習效率較低。采用SPOC混合式教學之后,學生預習后再參與課堂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由于能夠持續(xù)得到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和支持,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興趣不斷高漲,不但更加深入地掌握了知識技能,其語言表達、問題解決、團隊協(xié)作等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從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摸底成績、中途抽查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數(shù)據(jù)來看,四個班分班前的學生水平基本一致,學生對“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了解都是處于基礎階段。實驗進行后,通過對學生進行兩次測試發(fā)現(xiàn),中途抽查成績中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成績平均值分別為80.94和70.17,標準差分別為8.321 和13.841,配對樣本T 檢驗P 值0.01<0.05;期末成績中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習成績平均值分別為89.54和76.23,標準差分別為6.321 和14.252,配對樣本T 檢驗P 值0.002<0.05。這意味著實驗組學生成績更加集中,相對而言對照組學生成績則出現(xiàn)了較大的偏差,在學習支持服務作用下學生的學習成績顯著提高。
2. 需要注意的問題
從學習平臺的技術支持、學習支持服務的設計、在線學習和線下教學的混合和意見建議四個方面對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得出在SPOC混合式教學中,需要提供精煉的教學資源,提高輔導和討論響應的及時性,提高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并從多方面進行考核,加強線上線下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等。學生對“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各章教學資源的評價中評為優(yōu)秀的,最高的98%,最低的76%,平均為86%;對于可見目標以及文本風格的評價,優(yōu)秀為76%和81%;差評率都是5%。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課程資源的形式,學生更關注課程資源內容,在視頻教學中學生希望教師的教學風格能夠保持一致,這樣更便于學習。聲音和視頻的流暢率差評在0%,所以在SPOC混合式教學資源的制作過程中,需要保持高標準,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反哺效應,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傳播。
五、結 語
SPOC混合式學習中的學習支持服務不僅要解決教與學分離帶來的人機交流困難和教學質量低下等問題,也要支持混合式教學的有效開展[16]。本研究以激發(fā)學習主體的學習動機為出發(fā)點,將支持服務的構建和教學模式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三主體、六動機、三維度和三環(huán)節(jié)的SPOC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支持服務構建模式,并詳細分析了學習支持服務構建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在計算機專業(yè)課程中開展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檢驗了該模式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雄鷹,冷文君. MOOC背景下大學生跨學科學習模式變革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 2017,5(4):101-107.
[2] 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 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3] 鐘柏昌.學校創(chuàng)客空間如何從理想走進現(xiàn)實——基于W中學創(chuàng)客空間的個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6):73-79.
[4] 韓錫斌,程璐楠,程建鋼. MOOCs的教育學視角分析與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45-51.
[5] 丁興富.論遠程教育中的學生學習支助服務(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2(3):56-59.
[6] 史承軍,陳海建.遠程開放教育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上海開放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5):112-120.
[7] 錢海軍.數(shù)據(jù)驅動的遠程開放教育非學術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6):34-38.
[8] 白倩,張舒予,沈書生.面向混合學習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設計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8(8):107-115.
[9] KELLER J M. Using the ARCS motivational process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and distance education[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9(78):37-47.
[10] 廖宏建,劉外喜.高校SPOC有效學習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7(5):64-70.
[11] 李士平,趙蔚,劉紅霞.數(shù)據(jù)驅動下的學習支持設計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18 (3):103-108.
[12] 習海旭,廖宏建,黃純國. 智慧學習環(huán)境的架構設計與實施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4):72-76.
[13] 鐘昆明,曾詩嵐,馬宇,等.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學模式及其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7,5(2):17-21.
[14] 祝智庭,雷云鶴.翻轉課堂2.0:走向創(chuàng)造驅動的智慧學習[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3):5-12.
[15] 徐夢晨.基于SPOC的學習評價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16] 朱光明,魏芳芳.網絡課程資源如何“去庫存”——“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網絡課程的開發(fā)利用[J]. 重慶高教研究,2017,5(1):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