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信
摘 要:新民事訴訟法的修訂意味著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已經(jīng)正式確立。文章通過對其基本含義和特征的論述,對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的內(nèi)涵和外延作了相應的界定,然后在這個基礎之上,對我國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的探索和確立過程進行了介紹,并對這幾個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探析
公益訴訟制度的興起根本原因是政治國家維護公共利益的失靈和能力不足,公益訴訟制度的本質(zhì)是通過公民或社會組織的直接出擊,促使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司法權、行政權與立法權的良性互動。21世紀后,我國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對公益訴訟進行了概括規(guī)定,但對其訴訟主體與具體操作程序未作詳細規(guī)定但是,這僅僅是點題之意,卻無破題之實。
一、關于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的內(nèi)涵以及特征
所謂公益訴訟,就是指的是國家社會組織或者是公民個人以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并且通過法院依法審理,追究相關責任人法律責任的訴訟制度。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指的是由檢察機關代表公共利益,然后以原告的身份提起的訴訟。
與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不一樣的是,公益訴訟有著自己的特征。首先,公益性是其主要的特征,檢察機關只能出于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提起民事訴訟。其次,民事公益訴訟具有擴張性,與普通的民事裁判效率不同,公益訴訟案件裁判效率對未參與訴訟不特定的社會公眾也有普遍的約束;再次,公益訴訟還具有預防的功能,其主要目的主要是為了闡明法律,為公共利益提供保障。
二、檢察機關提起訴訟需要注意的問題
1.民事公益起訴權與傳統(tǒng)形式起訴權的關系
從本質(zhì)上來說,檢察機關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或者是公共的利益,并以此提起訴訟。這樣的訴訟稱為公訴,因為這兩者都是以公民權利向國家權力的讓渡,充當?shù)慕巧?,都是訴訟擔當人的角色,根據(jù)訴訟的性質(zhì)與內(nèi)容來看檢察機關的公訴權,可以分成刑事公訴和民事公訴兩個部分。所以說明公益起訴權與刑事公訴權應該是并列的關系,這些都是檢察機關的基本權力。但是,“公共利益”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一種樸素的“整體國家觀”在那里形成,并將公共利益作為國家統(tǒng)治的重要紐帶。這種公共利益僅作為統(tǒng)治者政權性質(zhì)的衡量,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益。近代,公共利益理論被學者們擴展,“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則是判斷公共利益的標準,但還是比較抽象。20世紀后,龐德將利益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他認為公共利益是各類組織的希望和追求。而我國對公共利益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實體法角度研究的法律化公共利益,一類是從程序法角度研究的實踐性公共利益。
2.關于訴訟的地位
對于檢察機關可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已經(jīng)沒有爭議。但是,對于檢察機關的具體訴訟地位,各界認識仍然有著不同的看法。從全國的范圍來看,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主要分為公訴機關和原告兩種身份,但是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應該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訴訟,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的:
一方面,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檢察機關已經(jīng)不再具有理論的瓶頸,而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理論采取的還是嚴格的當事人適格理論,他要求原告具有訴訟的利益,與案件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如果隨著股東代表訴訟理論,公共信托理論等一系列理論的產(chǎn)生,傳統(tǒng)的當事人適格理論已經(jīng)遇到了一些瓶頸。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其作為法定的訴訟擔當人,進而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是完全符合理論要求的。
另外一方面,根據(jù)訴訟法的基本要求,檢察機關不適合以公訴機關的名義提起民以公益訴訟,在刑事公益訴訟活動的過程當中,檢察機關以公訴機關的名義提起訴訟,他代表了國家的利益,在民事公益訴訟活動當中,檢察機關雖然也代表了公共利益,但是其范圍有很大的限定,并非代表了國家的利益。
三、民事公益起訴權與法律監(jiān)督權的關系
根據(jù)我國的憲法規(guī)定,檢察機關也是司法機關,同時也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其監(jiān)督的對象包含了國家在內(nèi)的各個社會團體以及個人,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不僅對損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有監(jiān)督的權利,更對于維護公共利益有著很大的保障作用,所以說起訴權是監(jiān)督權的內(nèi)容之一。當檢察機關以法律監(jiān)督的身份,對于其他主體進行監(jiān)督的時候,其實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這樣,檢察機關就變成了相應的當事人,與被告處于平等的地位。所以說,檢察機關公益起訴權和法律,監(jiān)督權,從實際和理論上都是沒有矛盾的。而檢察機關行使,公益起訴權也不會影響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身份。
四、關于機關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原則
首先,有限干預的原則。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在范圍上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即往往是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如環(huán)境污染以及侵害眾多社會民眾合法權益的時候才進行試用,如果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的適格原告,這個時候已經(jīng)不再適合提起訴訟。
其次,公益目的的限制。由于其公益性的性質(zhì)限制,檢察機關只能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其不允許借助這項名義來為個人進行司法謀利。
五、關于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具體制度的內(nèi)容
1.關于檢察機關對原告的基本訴訟權利
因為檢察機關在提起訴訟的時候是已原告的身份進行的。所以他理所當然的應該享有原告的基本權利,除此之外,檢察機關還應該享有其他的特殊訴訟權利。在普通的民事公益訴訟當中,檢察機關也雖然也是原告身份,但是,不能是完全意義上的當事人,所以在提起相關的公益訴訟時,也應該享有一些其他的特殊權利。例如,調(diào)查取證以及現(xiàn)場勘驗等權利。筆者認為,雖然檢察機關是法律的監(jiān)督機關,但是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過程當中是以原告身份來進行的,不應該對當事人地位平等原則進行打破,所以,應該賦予檢察機關強制措施的權利。
2.關于檢察機關訴訟權利處分限制
如果是由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一般情況下,如果能證明被告具有明顯的違反法律的行為,其是不允許撤訴的,除此之外,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是不能夠進行雙方和解的,也不適用于調(diào)解,這種公益性的訴訟性質(zhì)決定了原告的意志,他并不是自身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眾的利益,其權利和義務都是既定的,不能隨意的放棄和和解。
3.裁判文書的效力和后果裁判的效力具有擴張性
由于其公益訴訟性質(zhì),其決定了生效裁判具有擴張性,也就是說,該判決的效率可以擴張到對訴訟標有相同的訴訟利益,但是沒有參加訴訟程序的人,如果是沒有參加訴訟程序的相關個人提起公益訴訟,不得另外再進行起訴,也不能再進行審查,而檢察機關也不能在就民事公益訴訟生效裁判書提起相應的抗訴。
六、結(jié)語
訴前程序作為檢察機關提起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中的必經(jīng)程序,具有著獨立的價值和理論基礎,在試點即將到期的情況下,就環(huán)境資源司法實踐中所反映的問題亟需在試點結(jié)束后通過民事訴訟法、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等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金光輝.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相關問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8(35):13-14.
[2]張忠民.檢察機關試點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回溯與反思[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8(06):28-42.
[3]石秋梅.檢察機關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試點情況調(diào)研——以湖北省長江經(jīng)濟帶資源保護為視角[J].法制與經(jīng)濟,2018(11):60-61+69.
[4]何慧.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問題探究[J].法制與經(jīng)濟,2018(11):160-161.
[5]林莉紅.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空間[J].行政法學研究,2018(06):55-66.
[6]胡衛(wèi)列,蘭楠,劉小艷.中國特色民事行政檢察的制度實踐與理論探索——民事行政檢察30周年綜述[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8,26(06):65-85+171.
[7]張鋒.檢察環(huán)境公益訴訟之訴前程序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8 (11):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