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元化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合同在維護經濟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過程中獨占鰲頭,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合同也處于主角之位。誠實信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經濟關系、合同關系中都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本文以身邊發(fā)生的一起苗木采購合同為例,結合誠實信用原則對合同的效力問題展開分析。
關鍵詞 誠實信用 合同效力 糾紛
作者簡介:楊松銘,蒼溪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040
一、采購合同事件回放
改革開放初期,某村村支書與村長為了帶領村民發(fā)家致富,發(fā)家致富啟動資金由村委會向農村信用社貸款。貸款到手后,村民委派村支書與村長前往江蘇采購發(fā)家致富所需苗木。二人遂與某林木場購買了價值貳萬元的樹苗,并簽訂了采購合同。樹苗運回村后,村民種植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批樹苗樹干內有病蟲,且此種害蟲在遇到該村紫色土壤后繁殖極快,蟲將樹苗全部鉆成了空心……村民們種植及挽救樹苗成本及采購成本共計虧損四萬余元。
村民們的投入沒有回收、貸款還不上等問題繼踵而至,不得以村黨支書千里迢迢前往江蘇向銷售方討說法,要求其退還樹苗采購款。但林場主以合同沒有約定質量問題為由拒絕退款。此時,村支書和村長翻開合同發(fā)現(xiàn)他們當時簽訂的采購合同上除采購數(shù)量、單價、總金額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約定內容。于是二人返回,雖很生氣,但也只能就這么認栽了。后該村支書意識到此事是因其在采購中沒有相應的法律意識,同時對苗木采購知識了解甚少,更沒有考慮到苗木生長的地域差異等問題非常自責,于是私下變賣自家財產、四處湊錢獨自承擔了這次經濟損失。但是,村支書家卻負債累累、生活拮據……
時隔多年后,隨著村支書所在地人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大家又把當年發(fā)生的事情拿出來議論。有的村民們認為當年村支書同林場主簽的那個采購合同不生效,也有的說那個合同可以撤銷,江蘇老板應該退回采購款;也有人感謝村支書的善良,甚至也有部分人認為就是村支書和村長的責任等等。那么,對于今天的我們怎么認為呢?
二、上述合同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分析
(一)村支書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及維權意識淡薄
上述案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不僅有“天災”,更有“人禍”的因素包含在其中。從個人認知層面看,這個“人禍”主要體現(xiàn)在村支書和村長的苗木采購知識缺乏、法律意識淡薄和運用法律的能力不足上。同時,案例中的“天災”也是造成“人禍”的客觀因素,在當時地處偏遠的農村,法律知識的宣貫不到位,人們普遍法律意識淡薄,甚至是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在出現(xiàn)法律問題后基本沒有能力運用相應的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二)林場主的違背誠實信用經營之行為
本文中林場主是采購苗木的所有者,其多年經營苗木生意,具有豐富的苗木質量識別經驗。反觀村支書并沒有相關的必要知識內容,不具備甄別林木質量的能力,所以在該合同訂立時,林木場主就利用優(yōu)勢村支書沒有苗木鑒別經驗和合同法律知識,導致采購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地位顯示公平①。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這種誠實信用貫穿于訂立合同、履行合同、變更和解除合同的整個過程,乃至于合同終止后,合同雙方當事人雙方也應該在履行合同時,在不損害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基礎上,盡到誠實信用原則所提倡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之義務。而本文的采購合同中,在很大程度上林場主存在故意隱瞞事實真相、合同履行中對苗木質量問題拒絕負責問題,不論從道德還是法律層面來說,這都是一種欺騙行為,嚴重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
(三)村支書的委托代理法律關系界定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獨立地向第三人作出意思表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的法律行為。按照代理權限產生的依據不同,司法事件中將代理劃分為法定代理、制定代理和委托代理。
根據民事法律中有關代理的概念分析,本文采購合同中村支書、村長二人同林場主簽訂的采購合同屬于委托代理行為。全村村民為被代理人,村支書、村長二人位委托代理人。
(四)本文中的采購合同可撤銷、可變更的法律依據
本文中的采購合同屬于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結合《合同法》相關知識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的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1.合同中的行為人由于對其行為的對方當事人、標的、質量、合同內容的性質、以及合同標的的規(guī)格和數(shù)量等存在錯誤理解或認識,造成該行為人的行為后果與其真實意思表示相違背,且為此而對其造成較大經濟或其他損失的,司法認定時便會認定為重大誤解。由于上述情形簽訂的合同,我們稱其為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②。即此種合同屬于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2.合同一方當事人利用優(yōu)勢或者對方沒有經驗,導致合同另一方權利明顯失去公平和等價有償原則的,司法事件中可以認定為合同顯失公平③。即此種在合同訂立時顯示公平的合同,屬于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3.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合同當事人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簽訂合同的④,我們稱之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情況而簽訂的合同。此種合同也屬于可變更、可撤銷合同。所謂欺詐,是指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故意向對方提供虛假信息或者故意隱瞞事實的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司法實踐中此種行為將被認定為欺詐行為;所謂脅迫,是指以給合同當事人及其厲害關系人的生命健康權、人身權、財產權等造成損害、損害或者以上述內容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將此種行為認定為脅迫行為;所謂乘人之危,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乘對方當事人處于危難之際,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意思表示的,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給對方造成一定損失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將此種行為認定為乘人之危之行為。
本文采購合同中村支書和村長同林場主簽訂合同時,村長同村支書均缺乏相應的苗木質量鑒別知識,且對簽訂合同相關知識缺乏認知。而林場主主要以苗木生意為生,其有豐富的苗木質量鑒別經驗。所以,本合同屬于內容上存在重大誤解、在訂立合同時村支書與村長一方顯失公平情況下簽訂的合同。因此,本文中的采購合同屬于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
三、針對本文采購合同中存在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提高人們法律意識的對策
在本文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村支書二人如具有相應的法律知識或者法律意識稍強,是可以讓《合同法》在本案中起到其本身具有的調節(jié)作用的。所以,作為一個生活在法治社會的人,要努力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不僅要自覺學習事關自身利益的法律知識,更要重視貼合自身實際的經濟權益的民事法律知識,甚至是在交易中的合同法案等等。法律知識僅僅知曉是不夠的,更要學會如何運用。在與他方交易并簽訂合同時要學會自己主動完善這些約定條款,并且在不侵害他人權益下保護自己尤為關鍵。此外,人們應當自覺監(jiān)督自身以及周圍發(fā)生的欺詐他人的現(xiàn)象,才可以避免這些不公平的不誠實、守信的違法現(xiàn)象和欺詐現(xiàn)象的滋生。
(二)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高法制水平
加大法治宣傳力度,特別是對事關民生生活、經濟等方面法律。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從娃娃抓起,最佳途徑是向學生灌輸現(xiàn)代的法律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念,重視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習得。實行全民法制教育,對于現(xiàn)階段而言主要是要加強普法的力度,政府的部門需要深入群眾進行法治宣傳、開展法律培訓、建立法律顧問機制,鼓勵居民踴躍舉報違法行為,加強民主監(jiān)督的力度,從民眾層面打擊違法行為,讓法律意識根植人們的生活,從而推動法治水平整體提升。
(二)針對誠實信用問題平衡法治與德治關系
字面含義的誠實信用本質上屬于道德行為的范疇。在不同的情境和狀態(tài)下,我們對減實信用的理解有相應的差別,但其具有倫理道德上的意義是恒古不變的。但在經濟組織體系下,誠實信用則作為評價一切法律主體是否符合最基本行為標準出現(xiàn)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的視野中。誠實信用原則確立的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參與交易的各方市場主體應遵守的誠實、真誠、恪守信用等基本行為規(guī)范和道徳觀念,在主觀方式上本著善意的行為方式履行相應的義務和享有相應的權利⑤。為避免本文中合同當事人之事件再次發(fā)生,加快誠實守信的法制化進程、完善相應的裁決機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用教育和宣傳等方式引導人們的行為,使人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用法律和適當?shù)膽徒浯胧﹣砀嬲]不法分子。加強市場監(jiān)管力度,充分調動的人們的力量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倡導勇于和不法分子作斗爭的行為。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提升,具有道德性、法律性的誠實信用原則不論在人們的生活領域,還是在市場經濟領域都在發(fā)揮著它獨有的作用。
四、結論
本文中的采購合同向我們展示了“君子以心撐信,小人以欲亂為”的真實寫照,也鮮明的昭示了從道德層面上村支書的善良和勇于擔當?shù)膫鹘y(tǒng)美德,正是村支書的這種傳統(tǒng)美德更加襯托出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同時,誠實信用不論是作為道德范疇,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進行定義,在整個市場調節(jié)機制和法律體系都需完善的經濟關系中,都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另一方面,要堅持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發(fā)揮誠實信用原則在維護市場和諧穩(wěn)定、構建安全交易體系的作用。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知法、懂法、用法水平,利用法律武器保護弱勢群體,維護公平正義;加強市場監(jiān)管,凈化市場氛圍,讓合同關系在“誠信的陽光下”生長,多一些善意、少一些糾紛,不讓有擔當?shù)娜藗兒腿鮿莸娜后w“心傷”。
注釋:
①《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原、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②③④《合同法》關于可撤銷、可變更合同的情形。
⑤《合同法》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應當循誠實信用原則”。
參考文獻:
[1]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梁慧星.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55年版.
[3]趙旭東.合同法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