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韜 王喬利 鄧宏
(1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 四川 德陽 618000)
(2德陽市人民醫(yī)院體檢中心 四川 德陽 618000)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主要有母嬰傳播、經血傳播和性傳播[1]。有研究提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其配偶中HBsAg陽性率高于正常的水平[2]。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其配偶中HBsAg陽性率的情況,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對此進行探討。
2016年至2017年間,我院住院并確診為乙肝后肝硬化的患者的配偶,并且配偶與患者間存在長期固定的配偶關系,按照病例對照方法選擇對照人群,對照組選擇來自同期我院體檢中心。病例組的病患乙肝后肝硬化診斷依據(jù):(1)組織學或臨床提示存在肝硬化的證據(jù);(2)病因學明確的HBV感染證據(jù);(3)排除其他常見引起肝硬化的病因[3]。
調查前制定統(tǒng)一調查表,經過培訓合格的醫(yī)務人員對調查對象面對面開展調查,內容為基本情況。
對所有研究對象靜脈采血3ml,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HBsAg,ELISA試劑盒采用珠海麗珠試劑有限公司所生產,有效期內使用,HBsAg結果判定標準S/N>2.1為陽性,否則為陰性,操作方法及結果判定按說明書進行。
運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各組陽性率用(%)表示,各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研究組54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及其配偶,對照組為HBsAg陰性者及其配偶,見表1。
表1 病例組患者與對照組HBsAg陰性者基本情況[n(%)]
病例組配偶HBsAg陽性為4例,陽性率為7.4%,與對照組配偶HBsAg陽性3例,陽性率5.6%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3,P=0.696)(見表2)。
表2 病例組與對照組的配偶乙肝感染HBsAg情況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傳播途徑在我國主要是母嬰垂直傳播,而成人間存在性傳播途徑[1]。孫愛武等[2]的研究顯示夫妻配偶,一方為乙肝,其配偶的HBsAg陽性率升高。
但本研究中,研究病例組、對照組配偶的HBsAg陽性率分別為7.4%、5.6%,兩者之間進行卡方檢驗,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與孫愛武等[2]研究結論不同。根據(jù)2006年全國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1],而本文中病例組、對照組配偶HBsAg陽性率也接近7.18%。本研究顯示,研究對象的配偶HBsAg陽性率情況更接近于人群流行情況。這說明夫妻之間,一方患有乙肝,并不增加配偶HBsAg的陽性率,而兩組中存在的HBsAg陽性率,可能是人群流行率。
而5歲以后感染者,僅有5%~10%發(fā)展為慢性感染[1]。Mawatari S等曾報道1例,夫妻配偶之間明確傳播乙肝病毒證據(jù)[4]。結合本次研究表明,乙肝病毒可以通過配偶之間的密切接觸和性行為傳播,但是,由于配偶的免疫系統(tǒng)及時清除了乙肝病毒,很難導致配偶的感染慢性化。所以,在乙肝配偶間并沒有顯示感染風險的增加。
不過,此研究的研究對象均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而有研究顯示,乙肝后肝硬化會導致乙肝病毒DNA復制水平降低。是否是低復制水平就不會出現(xiàn)乙肝夫妻間傳播,目前尚無研究。而此次研究對象的DNA檢查結果殘缺較大,未能納入研究的指標。
該研究為明確特定人群乙肝傳播概率提供依據(jù)。不過,本次研究存在樣本量少,未能提供HBV-DNA定量及基因匹配等不足,這也是后續(x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