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佳
《春蠶》是中國著名音樂家劉德海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借喻人生理念的琵琶名曲。通過‘春蠶的生命歷程來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情感宣泄,同時賦予樂曲以深刻的個人靈魂和和人生追求。
《春蠶》作為劉德海先生最為有名的琵琶創(chuàng)作作品,其富含了充分的個人情感魅力,對于書寫當時那個時期的人文風尚,歌詠人生篇章來說,都具有整體導向性?!洞盒Q》是劉先生創(chuàng)作的‘人生五首中的其中之一,樂曲富含我國悠久文明的文化特色,并具備了新時期演奏表演手法的特征,既從一個角度上闡述了琵琶音樂領域的藝術個性,又從另外角度樹立了該樂曲富含奉獻精神的傳導理念。此曲以基于北方牧民廣為流傳的民謠調子,作為樂譜的基調,再結合‘春蠶的深刻概念,賦予了琵琶樂章的靈魂體現(xiàn)。樂曲通過春蠶莊嚴、悲壯的主題和“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內涵,寓意著人生與事業(yè)奮斗的艱辛,贊嘆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生命頑強不息的偉大力量。
春蠶,對于華夏民族來說遠非只是吐絲綢之物。它所傳達的是獻身、犧牲、高潔,始終承載著國人的價值表征。從古至今,一直廣為流傳著有關于春蠶的詩句。將春蠶的堅定,樸實,無私的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廣大群體。有人說:春蠶鞠躬盡瘁的情感傳遞,就好比那些愿意為人民服務而無私奉獻的人。而劉先生創(chuàng)作的這首曲目,則是根據(jù)這類思想觀感,來進行書寫拓展,因春蠶也有代表我國先人開拓的絲綢文化的意思,所以劉先生譜曲的這首琵琶獨奏曲,貼合大眾的內心,同時還迎合人文理想的發(fā)展線路。
《春蠶》的引子,采用四弦降低大二度定弦,運用了琵琶很少使用的降E、降B調,調感新鮮。由琵琶模擬維吾爾族的吹奏樂器“乃依”,用抑揚頓挫的音調來協(xié)調北方牧民民謠曲調的特殊性,給人們呈現(xiàn)出一副精致流淌的書卷式畫面,同時時而高時而低的走向,加上各種輕快的鈴音,為人們的聽覺帶來了一場動人的盛宴。
在音樂前奏階段,針對引人入勝的目的,對音譜著重以聯(lián)動來設定基調,在指法應用上,加入了多元性的彈、撥、抹等形式,跟真實情形下的廣袤情景融為一致。側面映照了商隊的艱辛路途。創(chuàng)作人以其多年的學識,將各種琵琶演奏技藝,灌輸在整首曲子當中,賦予了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以靈魂。右手雙摭的同時,左手有一個大幅度的滑音,以表現(xiàn)人在沙漠中艱難行進的滯澀感.。
第二章程開始時,使用了與前期完全不同的風格來呈現(xiàn)。如果說第一段時候是舒揚而緩慢的話,第二段則是富有動感的。用輕快靈動的曲風,加上演奏家指法活躍的撥弄,可以讓整首曲子‘活起來。仿佛沙漠中的一彎甘泉,中期的演奏旋律曼妙,帶給人一種繁華的感覺。這時候的表演手法,借鑒了新疆地區(qū)的熱瓦普音樂,宏觀、立體、厚重。
第三段樂曲突然加快,這是一段快速摭分,速度已經接近彈挑。演奏通過大指的帶動,帶出音調的舒揚性。
最后一部分,作為一首樂曲的終結,融合了大量藝術表演形式,基于民俗風情的情感傳遞,同時也溝通北方人民的樂曲路子,歌詠了絲綢故事的偉大,此外,利用堅實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通過對琴弦的雙撥,輕彈,重抹等,給琵琶演奏的過程,帶來了全新的內涵。微細的輕響比喻蠶絲傾吐,寓意了長盛不衰的精神理念。同時也呈現(xiàn)出我國人民堅強不息,努力生活的景象。
這首作品的音樂表現(xiàn)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民族性、對比性、戲劇性。
民族性。從取材就能看出來作者對民族音樂是十分的尊重的,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將四首作品融合一體,生動的模仿了多種樂器的音色,既展現(xiàn)了壯美的西部風情,同時又贊美了中華民族春蠶般的奉獻精神。
對比性。整首作品之所以給人印象深刻,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比性的巧妙運用。比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蒼涼,第三段歡快。使整個樂曲充滿著立體性。更加突出情感。
戲劇性。這一點在第四段體現(xiàn)出來。第四段接近尾聲的時候音樂漸慢漸緩,預示著生命的結束,但尾聲部分又是強有力的雙琶音結束,表現(xiàn)的含義也非常的明顯。也使整個樂曲得到了升華。
頌揚無私的價值觀念,傳導積極的發(fā)展氛圍,是《春蠶》這首琵琶樂章帶給我們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