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霞
(遼寧省大連遼漁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大連 116113)
降鈣素原(PCT)是降鈣素的前肽物資,正常情況下,它在血中的含量<0.1 ng/mL,一旦細菌侵入機體,血中PCT濃度可迅速升高至5000倍[1]。在病毒感染、局部或輕微細菌感染時,PCT不升高或僅輕微升高,而嚴重細菌感染(如膿毒血癥)早期可見PCT顯著升高??股刂委熆刂聘腥竞螅蠵CT水平會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因此,PCT可用作全身嚴重感染或膿毒血癥的一個重要診斷、監(jiān)測指標;可以輔助臨床快速鑒別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判斷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可以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患者抗生素暴露,降低不良反應率及耐藥菌產(chǎn)生等。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共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50例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50例非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及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50例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15~65歲,平均42.5歲。50例非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齡17~66歲,平均40歲。同期50例健康體檢者:男25例,女25例,年齡17~65歲,平均44歲。選取的細菌感染確診病例為血、尿、便、腦脊液、膿液、胸腹水、泌尿生殖系統(tǒng)標本、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等細菌培養(yǎng)陽性病例。
1.2 實驗方法:在無菌情況下,采集患者不抗凝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后待測。PCT檢測采用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FIA8600免疫定量分析儀,采用基蛋生物的降鈣素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陽性結果>0.5 ng/m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各組血清降鈣素原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各組血清降鈣素原檢測結果比較
組別 n PCT(μg/mL)細菌性感染組 50 7.35±0.95非細菌性感染組 50 2.22±0.478健康對照組 50 0.29±0.10 P <0.05
由表1,可知細菌性感染組與非細菌性感染組、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表2可知,細菌感染組陽性率96%,明顯高于非細菌感染組14%,差異有顯著性(P<0.01)。
細菌感染引起全身炎性反應時,PCT濃度會明顯增高,而病毒感染、癌性發(fā)熱、移植物宿主排斥反應等炎癥時,血PCT濃度不增加或僅輕微增加。美國傳染病協(xié)會和美國危重病學會聯(lián)合推薦PCT作為區(qū)別膿毒血癥和非感染性的全身炎性反應的輔助診斷標志物[2]。PCT不僅在感染的診斷方面具有特異性強的優(yōu)勢,且可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PCT水平來反映病情嚴重程度和判斷預后。崔曉莉等[3]研究顯示,血清PCT水平高低可反映感染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PCT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我國2012年PCT急診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中也指出,動態(tài)監(jiān)測片PCT水平的變化趨勢可以判斷病情進展情況,PCT水平持續(xù)升高提示感染加重或治療失敗,提示預后不良,相反,PCT降低則可認為感染好轉和治療成功,提示預后良好[4]。
表2 細菌感染組和非細菌感染組PCT陽性率比較
盡管及時使用抗菌藥物是預防細菌感染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有效的措施,由于從癥狀及體征上很難區(qū)分病毒及細菌感染,臨床醫(yī)師常常經(jīng)驗性使用抗菌藥物導致濫用。長時間的抗菌藥物暴露會增加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和導致藥物毒性反應,療程過短或藥物劑量不足會增加感染復發(fā)。因此,安全的減少抗菌藥物使用至關重要[5]。
總之,監(jiān)測PCT濃度可早期鑒別細菌與病毒感染,避免了廣譜抗生素的濫用,有助于減少耐藥性的發(fā)生。隨著實驗室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大量臨床資料的積累,PCT作為一個全身感染性疾病的輔助和鑒別診斷的實驗室常規(guī)指標將成為共識,并將得到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