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 目的 探討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消化內鏡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81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按照入院單雙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止血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消化內鏡下止血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3±1.0)、(5.5±2.8)d, 對照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4.5±1.2)、(8.3±3.3)d, 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止血有效率及再出血率分別為95.1%(39/41)、2.4%(1/41), 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5.0%(30/40)、15.0%(6/4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96、4.046, P=0.011、0.044<0.05)。結論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消化內鏡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避免出血反復,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內鏡;常規(guī)止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30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因潰瘍、炎癥、腫瘤、血管異常[如胃黏膜下橫徑小動脈破裂(又稱Dieulafory病)]等引發(fā)的出血癥狀, 潰瘍出血是主要原因, 70%~80%的潰瘍出血可自行停止, 對于不能自行停止的潰瘍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如Dieulafory病具有起病急促、出血量大、死亡率高的特點。近年來, 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 消化內鏡治療逐步被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成為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為了探討其應用效果, 本研究特以81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例展開對比分析, 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 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81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入院單雙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7例, 女13例, 平均年齡(45.9±4.2)歲;原發(fā)疾?。合詽?5例, Mallory Weiss綜合征12例, 腫瘤13例。觀察組男25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46.3±4.6)歲;原發(fā)疾?。合詽?6例, Mallory Weiss綜合征13例, 腫瘤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颊呓泝如R檢查均獲明確診斷, 經Rockall評分系統(tǒng)評估得分≥3分, 屬中高危人群, 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配合度差、認知功能障礙、嚴重肝腎疾病患者。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止血方法, 確診后遵醫(yī)囑進行血容量補充, 同時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及是否存在出血征象, 然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個性化予以抑酸劑、黏膜保護劑、止血藥等藥物干預, 對于合并幽門螺桿菌(Hp)感染患者, 待病情穩(wěn)定后可給予含鉍劑四聯(lián)方案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消化內鏡下止血治療, 在胃鏡下明確病變位置后, 在病灶及止血夾夾閉、氬氣刀、高頻電凝止血等方法, 最后于內鏡下觀察無出血停止。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統(tǒng)計兩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②判定止血效果及再出血率。有效標準:治療后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恢復穩(wěn)定, 未再出現(xiàn)“黑便、嘔血”等異常體征, 糞隱血檢查顯示陰性。再出血標準:經檢查止血后, 胃管引流澄清后再次有新鮮血液吸出, 且出現(xiàn)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下降。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3±1.0)、(5.5±2.8)d, 對照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4.5±1.2)、(8.3±3.3)d, 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止血有效率及再出血率比較 觀察組止血有效率及再出血率分別為95.1%(39/41)、2.4%(1/41), 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5.0%(30/40)、15.0%(6/4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96、4.046, P=0.011、0.044<0.05)。
3 討論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中較為常見, 每年新增患者數量約為50/10萬~150/10萬, 死亡率高達6%~10%[1]。其誘發(fā)因素較為多樣, 包括消化性潰瘍、應激性潰瘍、腫瘤性疾病、血管病變等, 患者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嘔血等, 若未及時予以有效干預, 患者往往會因失血過多引發(fā)細胞缺氧、心腦血液循環(huán)衰竭發(fā)生休克, 危及患者生命。
以往臨床常通過口服或者靜脈滴注止血藥物進行疾病治療, 但是經實踐證實, 常規(guī)療法見效慢, 且對于出血量較大患者并不適應, 難以獲取快速有效的止血效果[2]。現(xiàn)階段, 消化內鏡技術被普遍用于臨床多種疾病治療中, 關于其在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應用研究近年來逐步增多, 多項研究報道顯示, 其應用優(yōu)勢明顯, 能夠全面細致觀察患者病灶位置, 判斷出血原因, 進而可正確針對出血點開展針對性干預, 以防患者再次發(fā)生出血情況。內鏡下止血方法包括藥物注射、物理止血、熱凝止血等多種形式, 實踐中可根據患者出血情況靈活選擇, 其中藥物注射簡單、可行性高, 操作中無需依賴成本昂貴的醫(yī)療器械, 因此在基層醫(yī)院應用度廣泛;氬氣刀屬于熱凝止血范疇, 其探頭與出血點接觸時能夠產生非接觸電灼電凝, 輔助內鏡檢查術野清晰, 操作簡單, 用于大面積止血效果顯著。但是注意其為探頭與組織非接觸式電灼電凝, 理想止血距離為2~3 mm, 操作過程中不要距離目標過近或者接近內鏡孔道開口, 以防止組織損傷過深或者損傷內鏡。且凝固止血后患者容易發(fā)生淺表性潰瘍, 一般在2~3周內愈合, 也有部分患者會誘發(fā)再次出血, 因而止血后要強化護理干預。物理止血(鈦夾夾閉)安全性更高, 止血效果顯著, 且使用后不會增加繼發(fā)性潰瘍及局部組織變型壞死的發(fā)生風險, 但是對醫(yī)務人員操作水平要求較高。操作時醫(yī)務人員要注意檢查鈦夾狀態(tài), 確定其是否安裝良好, 止血時盡量將組織保持垂直, 兩段位置可夾在非壞死組織上。創(chuàng)面愈合后一般在1~3周后鈦夾會自行脫落, 通過盆邊排除, 因而患者無明顯不適。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止血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再出血幾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證實內鏡下止血效果顯著, 與上述分析相一致。臨床相關指標顯示。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消化內鏡治療具有見效快、預后好等優(yōu)勢。此外, 為了增強內鏡止血效果, 在實踐中要注意以下事項:①待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正常后才可行消化內鏡治療;②當患者出血量過大或者休克時, 醫(yī)護人員要注意及時輸血, 待患者血容量正常后方可干預;③若患者休克癥狀未得到有效改善, 醫(y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休克糾正治療或者與內鏡聯(lián)合治療[3];④對于惡性腫瘤出血患者, 由于腫瘤組織易壞死且生長較快, 因而血管易在細胞被侵蝕后再次發(fā)生出血。內鏡治療止血成功后, 應采用質子泵抑制劑進行治療, 可有效維持胃內酸堿度, 同時還可為抗凝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4, 5]。
綜上所述,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消化內鏡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可加快疾病康復進程,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梅.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5, 11(8):52-55.
[2] 徐元華.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內鏡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 醫(yī)學信息, 2017, 30(1):16.
[3] 吳聯(lián)暉, 羅佳, 林明芳. 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7, 24(29):43-45.
[4] 何旭. 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療效觀察.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5(22):75.
[5] 周偉. 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療效觀察.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6, 32(33):49-50.
[收稿日期: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