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萍
前不久,在《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8 年第9期上看到了任為新教授的《伯克霍夫美學公式和言語智慧》一文。我不否認任教授談今論古、學識淵博,他從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談起,并借這個話題,談到了“言語不走心(情感)、不過腦(理性)”的歪風邪氣自古有之,談到了語文教師的道義擔當,但我對任教授關(guān)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一段論述有些看法。
文章開頭說:“聽小學語文課,常見這樣的現(xiàn)象:如果是閱讀課,學生讀書就拿腔拿調(diào)、矯揉造作,讓聽者‘雞皮疙瘩掉一地……”說實話,看到有人這樣評價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心里真不是滋味。任教授因為聽了幾節(jié)課,就這樣簡單粗暴地將所有語文教師一棍子打死,實在感覺冤枉得很。也許任教授是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tài)來寫這篇文章的。但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我還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兒童,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對如何朗讀沒有什么概念,他們在這個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模仿。無論是“有感情地朗讀”,還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他們都是在不斷地模仿中學會的。處于學習階段的他們,在朗讀時,對語調(diào)、語速、語感的把握不到位是很正常的。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藝術(shù)。通過“讀”,我們能夠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文本感情的把握。所以,有時候,他們可能覺得只有拿腔拿調(diào)地讀,才能表達出濃厚的感情。難道不覺得小孩子一本正經(jīng)地“陶醉”在自己的朗讀中,更有情趣嗎?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也在盡力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感,而朗讀一直是培養(yǎng)語感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朱熹先生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苯處熢谌粘=虒W時,其實一直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讓學生敢于張開嘴巴讀,放開聲音讀,是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才能考慮任教授提到的“拿腔拿調(diào)、矯揉造作”,最后才能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特別指出的“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diào)”。其實,到了小學高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朗讀會越來越自然,能夠?qū)⒆约旱睦斫夂透惺苋谌肜首x之中。我們也希望學生一下子就學會朗讀,但要讓學生真正達到“口、耳、心、眼并用,將內(nèi)容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這種可貴的境界需要走很長的路,需要教師付出很多心血。任教授看到小學低段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并將其歸為“歪風邪氣”,對常年從事語文教育的教師來說,是很委屈的。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讀書,我們很期待專家的具體指導。不知道任教授能否“以身試教”,為我們上一上低年級的朗讀指導課,讓我們學習一下如何改變目前令人擔憂的朗讀教學現(xiàn)狀,如何能讓學生讀書不再“拿腔拿調(diào)、矯揉造作”?
(山東省萊州市實驗小學? ?2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