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樂
【摘? ?要】沉浸式閱讀教學追求“沉浸”的閱讀狀態(tài),使學生“入乎其中”感受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出乎其外”體會言語表達的精妙,在出入往復中品味語言,深化感受。沉浸式閱讀教學緊扣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運用批注閱讀、想象閱讀、評價閱讀、對比閱讀、參照閱讀等閱讀方式,打造品質(zhì)課堂,以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支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guān)鍵詞】沉浸式閱讀教學;閱讀能力;品質(zhì)課堂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最重要的學習領(lǐng)域。語文課的絕大部分課時也都用于閱讀教學。因此,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zhì)顯得尤為重要。高品質(zhì)的閱讀教學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豐富的閱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沉浸于語言,如同游泳者暢游于水一樣。我們可稱其為“沉浸式閱讀教學”。它追求“沉浸”的閱讀狀態(tài),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充分調(diào)動感覺、知覺,借助聯(lián)想、想象等方式觸摸言語作品,“入乎其中”感受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出乎其外”體會言語表達的精妙,在出入往復中品味語言,深化感受,從而促進閱讀能力提升。
一、批注閱讀
閱讀時,有些句子讀一遍,我們大概就能知道其主要意思,但靜下心來再想想,又能體會出更多的意義。對于課文中那些淺顯的文字,學生也常常是這樣的:讀一遍以為自己懂了,稍作思考,卻能向前再進一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介紹談遷第一次創(chuàng)作《國榷》的語段中含有一串看似平常的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飽含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批注閱讀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將思考的內(nèi)容固化成文字,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對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大有益處。
二、想象閱讀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閱讀教學應(yīng)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優(yōu)秀的文本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需要讀者調(diào)動自己生活、閱讀的經(jīng)驗去感受、體會。指導學生閱讀一篇文章時,教師要有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點”的眼力。也許,它只是文章中的一小段,但指導學生把它讀通、讀透,對學生深化理解至關(guān)重要。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把談遷痛失書稿后的生活濃縮在“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兩行熱淚”等詞語中。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閱讀。首先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將談遷失去書稿后的悲痛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接著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從旁觀者的角度感受“厄運”對老人的打擊。教師讓學生沉浸于想象之中,欲揚先抑。學生只有切身感受了談遷失去書稿的悲痛,明白為何很多人都認為談遷“再也站不起來”了,才能更真切地體會談遷“打不垮”的精神。
三、評價閱讀
評價閱讀以理解為基礎(chǔ),又高于理解。它要求學生在理解、吸納的基礎(chǔ)上,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解釋。這對學生閱讀能力有較高要求。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閱讀實踐,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閱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有關(guān)談遷在北京尋訪史料的文字,學生一定會遇到某個受感動的“點”,但這個“點”也許稍縱即逝。因此,教師可以請學生以“那是一段 (? ? ? ? ? ? ? ?)的日子”來評價談遷在北京的生活。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抓住可以打動自己的“點”,結(jié)合文本進行理解、分析,形成對該文本的評價。閱讀的魅力在于每個個體都能在文本中讀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體會,積累閱讀經(jīng)驗。這種閱讀經(jīng)驗會隨著閱讀能力的提升越來越豐富。
四、對比閱讀
沉浸式閱讀倡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對文章的表達特點、情感態(tài)度等有深刻的體會。對比閱讀,是強化學生理性思考的有效策略。
對比,可以是同一文本中兩個方面的對比,也可以是多個文本之間的對比?!稘O歌子》與《江雪》,同是寫漁翁垂釣,然而兩首詩的立意迥然不同。兩首詩放在一起讀,更顯得彼此個性鮮明。學生可以先自由讀一讀這兩首詩,讀出它們的畫面,然后說說如果把它們畫下來,會分別用什么顏色?!稘O歌子》色彩艷麗,而《江雪》只有灰白兩色。再對比聲音、氣味,得出結(jié)論:一個“有聲、有色、有味”,一個則“無聲、無色、無味”。意境的不同,折射出的是詩人的心境的差異。這種強烈的感受只有在對比閱讀中才能更好地體驗到。
五、參照閱讀
一個文本往往表現(xiàn)的是作者從某一角度生發(fā)的感受、思考。在沉浸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進行參照閱讀,用多篇文章從不同視角相互補充,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層面的理解。
《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都在《課程標準》推薦學生背誦的七十五首古詩范圍之內(nèi)。學生大多都背過,也基本知道詩意。然而,放在一起參照著讀,卻能帶給學生巨大的情感沖擊力。一邊歌舞升平、醉生夢死,一邊遺民淚盡、望眼欲穿,從不同的角度回顧南宋那段歷史,憤則更憤,悲則更悲。再參照閱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詩詞,感受陸游、辛棄疾等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涼,則理解愈加深刻。參照閱讀,在多文本的組合中,形成內(nèi)容與情感的疊加,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質(zhì)。
沉浸式閱讀教學,依托“沉浸理論”,緊扣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打造品質(zhì)課堂,以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支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2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