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
(遼寧省衛(wèi)生健康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6013)
近年來,我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已經進入了黃金時期,有三個顯著的標志:第一,在播出時間上看,最初的紀錄片都是在邊緣時段播出,而現在可以在很多衛(wèi)視的黃金時段看見了。第二,在題材上看,雖然五花八門但是大多是現實題材紀錄片,主要是講述中國各行各業(yè)的奮斗歷程。第三,在受眾群體上看已經不是少數精英人群觀看了,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說一部好的紀錄片會得到口碑和經濟利益的雙贏??梢钥吹靡姷氖恰肮适禄币呀洺蔀榱水斀窦o錄片創(chuàng)作的主要手段,那么紀錄片應該如何講故事呢?
讓故事有吸引力,說難不難,但卻又不容易,發(fā)現并凸顯平凡生活中的戲劇性是慣常的做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制造沖突”。通常我們先要確定主要的角色,圍繞這個主角和中心,來給主角一個非解決不可的難題。那么觀眾就會自然地產生“我真想知道主角怎么解決這個難題”的想法,這樣也就產生了吸引力。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其中一集是講述藏族男子白馬占堆為弟弟采集野蜂蜜,要攀爬相當于10層樓高的大樹,在這里有幾重困難,首先是他如何才能爬上去,其次他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安不安全,再次他爬上去如何對付蜜蜂呢?這些都是主角必選面對的問題,也是最吸引觀眾看下去的沖突。
在設置沖突時,我們通常有這4種做法:
第一,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最普遍和廣泛的,它通常也最直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需要用到反義詞這個概念。在最初構思的時候,可以構建出和主角性格相反的人,比如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勇敢的人和膽小的人、正直的人和邪惡的人、貪婪的人與慷慨的人,當正面特點的主要人物和反面特點的人物相遇后,會產生出最直接的矛盾和沖突。
第二,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沖突。在最初人與自然之間可以說是對立并存的,人要在環(huán)境中索求,所以這種沖突自古就有。比如為了生存或者貪欲去破壞自然,又或者因為大自然的災害讓人去承擔因果關系,這種沖突也是相對好設置的。
第三,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人在社會群體中才能體現出自己價值的,沒有社會就沒有你存在的基礎,而我們在設置這個沖突時候可以是一個大概念,比如主角與社會大環(huán)境的格調、主角在適應大環(huán)境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是非常具體的沖突,比方說醫(yī)生和病人,學生和學校。
第四,人自己的內心沖突,人心本就是最復雜最不可捉摸的,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有時候我們面對喜歡渴望的人或物反而不敢接近,可我們卻不自覺的想靠近,一方面想追尋一方面要克制,這都是最好的沖突載體,而內心的這種沖突也是最吸引人的,因為這也有可能是觀眾心中的矛盾。
在電視里,講故事光好看吸引人還不夠,它要有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才會讓人能回味和欣賞,這種情感可以是對片子本身三觀的認同,可以是精神上的一種共鳴也可以是情懷的表達,總而言之要在故事中建立情感的表達。紀錄片中主人公的情感表露是情感的直接顯現,也是直接感染觀眾的情感力量。劉勰曾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币簿褪钦f,像感動別人要先感動自己,帶著這種情感創(chuàng)作才能把故事的感情確立起來。在紀錄片《哈納斯湖畔的笛聲》中,有這樣一段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生活在哈納斯湖畔的蒙古族牧民鄂爾德什老人想要把最具民族特色的口笛傳承下去的,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老人在湖邊吹出的發(fā)自心靈深處的悠婉笛聲,即是一種宣泄,也是對其情感世界的最好詮釋。
俗話說得好“細節(jié)決定成敗”,對于紀錄片其實也一樣,好的故事一定有打動人的細節(jié),因為故事通常都是發(fā)生在細微之處。同時,作為故事情節(jié)的一部分,細節(jié)可以直接去參與故事本身。觀眾在看紀錄片的時候,最能吸引他目光的,往往不是全景式的壯麗的場面,而是一個個真實感人的細節(jié)。在細節(jié)上做文章更是能夠把枯燥的歷史文獻片變得更生動趣味。陳曉卿談到表現慈禧西逃有多種方式,但最好的一種是從一個細節(jié)講起,說河北的一個縣令正在堂上辦公,突然來了一道圣旨,要他準備一口大鐵鍋,買多少菜,他一下就懵了,說到底出了什么事?然后慈禧來了。這個細節(jié)把當年的氣氛全都找了出來,讓歷史有了風情。
未來紀錄片一定會從傳統(tǒng)的技術思維走向融合思維。如何順應時代的要求,創(chuàng)新“中國敘事”,加快中國紀錄片“走出去”,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精彩、更生動的中國,這應該是廣大紀錄片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