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 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隨著教育部“探索發(fā)展本科層次職業(yè)教育”、“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的提出,高校應用型課程比例逐步提高。班級規(guī)模是影響應用型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在教授《對外漢語教學法》這門課程時對兩個班級進行了對比實驗,在其中一個班級開展小班試點改革,另一個班級不改變班級規(guī)模(以下稱普通班),最終期末考試時兩個班級的成績呈顯著差異:小班試點班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普通班級。
首先,從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的應用型特點來看,小班授課的優(yōu)勢之一體現(xiàn)在學生實踐機會的增多。由于對外漢語教學法的應用性極強,學生不能止于理論層面的學習,而應該更多地進行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能力。小班授課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以前一個班級只有30%的學生有課堂模擬的機會,但現(xiàn)在能進行課堂模擬的學生人數達到了80%。
在本學期的授課中,我們共安排了3次教學試講和2次課堂活動,以上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次活動每個組員基本都能參與其中。比如每一次的教學試講,每個小組都需提交一份教學設計,一份課件,以及選出一人做教學試講,小組的四人需分配好任務,進行討論溝通,最終整合后由試講的組員將小組成果展示出來。經過三輪教學試講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內成員對教案的設計和撰寫、課件的制作以及教學的流程和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經過3次的教學試講和點評后,在最后一次的課堂活動:對外漢語教學技能大賽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參賽的8位選手對教學流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已經比較熟練和準確,只是在一些細節(jié)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實踐機會的增加對學習效果的增強作用顯著。
其次,由于班級規(guī)模變小,課堂效率明顯提高。課堂效率的提高主要是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由于小班的學生人數在30人左右教師不需要在考勤上花太多時間,同時課堂管理的時間相比于大班大大減少,所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大大增加。在本學期的第一堂課,我們就將小班分成了八個小組,四人為一組,每組設一名小組長。之后的每一次課小組4人都坐在一起,并且課堂中所有的事務都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包括課堂發(fā)言、課堂討論、教學試講、課堂活動等。從座次到課堂任務的完成都以小組為單位之后,小組的自我管理意識提高,教師基本不用進行過多地課堂管理,只需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教學即可。
(二)班級規(guī)模小,師生間有效互動增加,這也是課堂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課堂上,教師基本都能跟每一個學生有至少一次的互動機會,同時本學期的每一次課每一小組都需要填寫“課堂微記錄”,微記錄分為三個板塊,前面兩個板塊是Brainstorming和課堂筆記,這兩個部分的設置是希望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記錄知識要點,第三個板塊是“課堂圈”,所謂的“課堂圈”是仿“朋友圈”而來,是希望給學生提供一個記錄課堂感受、與老師溝通的平臺,學生在“課堂圈”可以自由抒發(fā)自己上課后的感受。通過課上互動和查閱“微記錄”,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加了解,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動向把握得更加準確,同時學生也能及時與教師溝通、解除疑問。比如有同學通過“課堂圈”發(fā)表對小班授課的看法,有同學提出想跟外國學生上課的愿望,也有同學提出對課堂中某個問題的疑問,還有同學提出對“課堂微記錄”的質疑,當教師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可以適當對教學做出調整,或者在下一節(jié)課時進行答疑。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
(三)班級規(guī)模縮小加之實行小組任務式教學,班級凝聚力增強,團隊協(xié)作意識提高,這也是課堂效率提高的助力之一。本學期的課程在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的同時,還非常注重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提升,因為這是漢語老師的必備技能,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漢語課提倡集體備課的形式,如果不具備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很難在這樣的模式中生存下來,而且從漢語教學的特點來看,“孤軍奮戰(zhàn)”意味著“故步自封”,只有團結協(xié)作,才能應對各種類型的漢語課堂。本課程采用的方式是小組任務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小組,同時給每個小組派發(fā)任務,而小組內必須分解任務,將分解的任務分配到每一位組員,做到小組內每位成員每一次都參與到任務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協(xié)作和組長的領導組織能力能得到有效鍛煉。在最后一次的課堂活動中,我們舉辦了一次班內的對外漢語技能大賽,我們將大賽中所有的工作任務分配到個人,讓所有人都參與到比賽中來,各司其職,讓班級的成員共同組織并保證這場比賽的順利完成。最終,在每一位班級的成員的努力下,這次比賽獲得了圓滿成功,每位同學都收獲滿滿。
誠然,小班授課相比于大班來說優(yōu)勢十分明顯,但是這些優(yōu)勢的發(fā)揮是需要教師做出精心的安排和設計的。通過一個學期的小班授課實踐,我認為教師需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堂管理等方面調整和創(chuàng)新。
小班授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與時俱進、與“學”俱進:漢語教學類型眾多,涉及到國內的漢語教學以及國外的漢語教學兩個部分,學科前沿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加之漢語教學受國家政策、世界格局的影響較大,因此對外漢語教學法的教學內容需時刻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其次理論內容應少而精,實踐內容多而細:理論內容應精選重要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生需要引導才能理解的知識,實踐內容的形式要多樣、可選的素材要多樣,同時實踐的任務應細化,讓學生能將任務分配到個人,實行“責任制”。
教學方法方面,首先將團體式教學法和任務式教學法相結合:將學生分成小組,將課堂中的所有事務分解成任務,每一項任務都需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分小組是很多課堂都會采用的方法,但是常常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小組中任務分配不明確,以至于小組成員“出力不均”。因此我在此次小班授課中將小組與任務相結合,小組需運用團隊協(xié)作能力完成任務,同時將任務分解分派到每一個小組成員中,保證每位同學有大致均等的課堂參與度;其次傳統(tǒng)課堂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理論講授以傳統(tǒng)授課模式為主,加入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形式;實踐課堂以翻轉課堂的形式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翻轉課堂打破傳統(tǒng)課堂老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加強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此外,以多元智能為指導實現(xiàn)教學形式多樣化: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fā)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的,他認為過去對人的智力的定義太過狹隘,人的智力至少應分為9個范疇: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和存在。這一理論對教學的影響很大,從教學方法層面來看應實現(xiàn)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yǎng)不同范疇的智力,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課堂管理方面,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學會放手,做到精講多練,課前精心設計任務,并提前做好安排,課上適時引導。在課堂領導方式上,以民主式為主,適時采用權威式;在座位的編排方面,以小組式的基礎上,對小組內成員的座次進行適當地干預;在對待學生的課堂行為上,區(qū)別對待積極性為、中性行為和消極性為,在糾正或制止消極行為時不可操之過急,應注意中性行為的中介作用。
對于應用型課程來說,小班授課本身極具優(yōu)勢,一是體現(xiàn)在學生實踐機會的增多,二是體現(xiàn)在課堂效率的提高。在小班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教學內容的選擇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中心,將小組討論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課堂管理方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