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方
要說我閑暇時最喜歡逛開封的哪條街?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出:書店街。相信很多開封人都會跟我一樣。除了上班、上學的必經(jīng)街道,如果是閑逛的話,都會選擇這條長不過千米的小街。
在我小時候,這條街上聚集了開封市八成的書店和文化用品商店,這些商店都建在一座座木質的二層小樓里。一樓是古樸的朱漆槅扇門,二樓則是緊閉的窗門和一條對著街道的朱漆走廊,無論一樓經(jīng)營何種商品,二樓都不開放,一樓人來人往,二樓清凈無人。讓人對那一個個竹簾低垂、朱欄閑置的二樓充滿幻想。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書店街靠近西大街的那一段,路東的一座小樓改成了飯館,專賣烤鴨,開放二樓作為店堂,我和弟弟專程跑去吃了一頓烤鴨,不為吃,就為坐在二樓臨窗位置,低頭再看看平日熟透的那些風景。透過竹簾子支起來的窗子,看到樓下綠繡球一樣連成片的洋槐樹,漸行漸遠消失在小街盡頭,行人散漫穿行樹下,偶爾抬頭看見樓上的我,在他們驚訝的目光里,我感覺自己終于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初夏的早晨,洋槐樹沉甸甸的雪白花簇將嫩綠的枝條壓彎,累累贅贅的樹葉花影間,朱漆門板被一扇扇打開,露出幽深店堂里的老式柜臺,柜臺里擺放著燙金包裝的一得閣墨汁,柜臺上則摞著幾尺高的宣紙,整個店鋪都散發(fā)著文房四寶的清芬。下午,灑水車敲打著叮當叮當?shù)囊魳窂慕值礼傔^去,一層水霧籠罩在朱欄綠樹之間,為慵懶的店堂帶來一絲潮濕的涼。
我走過這么多城市,還從沒見過哪個城市有這樣一條氣韻悠長的街巷,因為銷售的商品素凈,這條街不是購物熱點,但是卻從來不缺少行人。三兩知己慢慢散步,躲在洋槐樹的蔭護里,任性地沉默,或者有一句沒一句的閑扯,所有的店堂都安靜而嫻雅,不遠不近地跟你保持著距離,眼睛掠過布滿爬墻虎的青磚屋檐和朱欄花窗,忽然就讀懂了它的寂寥,心思一動,走神兒了,話到嘴邊也忘了說。
書店街的店員,也自帶不食人間煙火的濾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如果有誰說在書店街工作,大家都會下意識拉長一聲“哦”,這隱含著對文化的尊敬,還有對那條街的寵溺。全開封的人,像寵溺自己最珍愛的物件一樣寵溺著書店街,它玲瓏、精美,散淡、悠揚,如果說什剎海是北京的核兒,書店街就是開封的核兒。什剎海有恭王府、烤肉季和銀錠觀山,書店街有環(huán)文閣、博古齋和琴行。
一個城市有這樣一條街,就足夠了。
世界上以書店命名的街道只有兩條,一條是日本東京的神田書街,另一條就是開封的書店街。而神田書街是在百年前才成為書店聚集的一條街,開封的書店街則從清朝開始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店街了。書店街起源于北宋,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這里原名為高頭街,與大宋的皇宮相毗鄰,高頭街的店鋪雄偉敞亮,往來的都是達官貴人,商品主要是書籍、字畫、古玩和中藥等,絕對是當時的CBD。被正式命名為書店街,成為專門銷售書籍、筆墨紙硯等文化用品的地方,則是在大清乾隆年間,說起來,距今也有300年的歷史了。
現(xiàn)在的書店街,已經(jīng)沒有了過去的氣韻,大部分店鋪不賣書了,洋槐樹也不復存在。很多店鋪翻新后變成了網(wǎng)紅小吃店,靠著往昔的人緣和知名度,新的店鋪依然人氣高昂。僅有的幾家書店門庭冷落,熱鬧的是那些由書店改成的奶茶店、甜品店。男孩、女孩們坐在高腳凳上,買一杯果汁,對著手機屏幕沉醉、入迷,卻對身邊的世界充耳不聞。 世界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