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永忠
摘要:小學科學學科是一門觀察、實驗性較強的科學,在教學中要求形象、直觀,有科學性、趣味性。運用電教手段,能較好地做到這一點。小學科學教學既要利用電教手段化靜為動,化小為大,化抽象為具體,還要發(fā)揮其聲光效果,使小學科學課堂富有科學色彩。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電教手段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093-01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所涵蓋的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有的是學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有的是反映生活現象但學生一時解釋不了的。如果在教學中照本宣科,死啃書本,就會導致科學課教法的“不科學”,學法的“不科學”,影響學習效果。為了把科學課上的科學,必須要注重電教手段的應用,切實使小學科學課堂充滿“科學色彩”。
1.化靜為動,使科學課堂富有動態(tài)感
活潑愛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長時間叫他們處于靜態(tài)環(huán)境中,他們就會躁動不安,這是由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決定的。在學習中,經常處于變化狀態(tài)的物體更能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這就猶如動畫片之于“小人書”一樣,動畫片因為“動”而生命力日盛。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在“化靜為動”上多動動腦筋。事實上化靜為動不是教師用嘴說出來了,除了用動態(tài)實物展示以外,更多地依賴于現代電教手段。筆者曾聽過兩節(jié)小學科學公開課,教學內容都是“日蝕”,教學要求是引導學生觀察日蝕現象,了解日食的含義。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日蝕現象又極少,學生根本沒有看見過。鑒于此種情況,第一位教師采用掛圖進行講解。第二位教師則把一個中間剪有圓形的硬紙放在投影儀上,用一相等圓的圓塊作月亮由西向東慢慢移動遮住“太陽”,再配以燈光和錄音進行講解。前者因為沒有動態(tài)感,學生聽得一頭霧水,后者用電教手段動態(tài)呈現,學生仿佛親眼目睹,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講述日蝕的過程與形成的原因,效果極佳。
又如教學《晝夜交替》時,學生不易弄清晝夜現象是地球圍著太陽轉還是地球自轉形成了晝夜。為了不把這節(jié)課上成邏輯推理課,教師先用三球儀演示相關聯的三個天體之間的聯系,再用一個能轉動的地球復合視頻進行播放,通過直觀形象的視頻,讓學生在清清楚楚地看到:因為地球不停地、有規(guī)律的自傳,才有了晝夜交替的奇妙景象,當其被太陽照著時即是白天,沒被太陽照著的那一面即是黑夜。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和它們的內在聯系,不但懂得了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一科學道理,還了解到我國東部地區(qū)先日出也先日沒,西部地區(qū)后日出也后日沒的自然現象。
2.化小為大?;橄鬄榫唧w,變難為易,攻克難點
小學科學研究對象千差萬別,就形體上來說,有大有小,有形象有抽象。小學生在認識它們的時候更多地依靠直觀感知。但有的物體非常小,影響學生的視覺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利用電教設備將其放大,增強可視性。在教《氣溫有多高》時,教師向學生說明溫度計是利用流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但是一般溫度計較小,上面的刻度、數字更小,學生根本看不清,使用溫度計模型演示,又缺乏真實感。教師在教學時可將溫度計放在多媒體視頻展示臺上,用熱水和冷水浸過的濕毛巾接觸溫度計的液泡,可在銀幕上看到放大的紅色液柱受熱上升,受冷下降的過程。因此,采用電化教學這樣的方法,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而且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
有些客觀現象是很抽象的,象水波和聲波的區(qū)別,水波清晰可見,教師可在講桌上放一個裝有水的器皿,用物體敲擊水面,學生即可清楚看到向四周擴散的水波。而聲波是不可見的,無論教師如何用力敲擊,學生只能聽到聲音,無法看到聲波。這種情況只能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模擬圖形進行動態(tài)展示,增強感官效應。此外,把一些概念、科學現象等寫下來,通過投影放出去,既簡潔又省時,學生饒有興趣,還能突破知識與時間上的障礙。
3.發(fā)揮聲光效果。激發(fā)科學興趣
小學科學的知識點比較零碎,但如果就書講書,必然會講的支離破碎,讓學生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教師可以發(fā)揮電化教學的聲光效果,使小學科學的研究對象有聲有色,讓孩子們的視聽感官不斷受到刺激,激發(fā)他們的科學興趣,動腦動手,主動探究科學現象。例如,在教《今天刮什么風》之前,可播放事先錄制的各種風聲,聲音可由小到大,由弱漸強,風速由慢到快,讓學生聽聲辨物,知道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風”,然后播放學校升國旗的視頻,讓學生觀察國旗和旗桿的角度變化以及國旗的飄揚方向,引導學生觀測風向和風力。再比如學習《看月亮》這一課時,可播放李白《靜夜思》的朗讀錄音,引出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然后讓學生分別說說平時晚上看到的月亮都有哪些形狀(盡可能讓學生說全),接下來配樂播放“月相圖”,讓跳動的音符把學生帶人廣袤的夜空中盡情賞月,展開對比想象,使學生倍生情趣,久久難忘。
有些現象我們根本看不到、說不明、想不透,比如:空氣里有什么、熱的傳遞、大腦的結構、地球的內部等。教學中如果只用語言進行講述,學生的學習只能會停留在抽象認知的層面。但如果用多媒體技術繪聲繪色地予以展示,學生們不僅看得清、看得懂、看得透,而且教師還少受口干舌燥講解之苦。
事實證明,采用電教手段上課,學生對科學課特別感興趣,科學課的科學色彩更濃了,教學效率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