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大補湯,又名十全飲、十補湯,最早記載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部成藥方典之中。該湯劑主治氣血兩虛、面色萎黃、倦怠食少、頭暈目眩、神疲氣短、心悸怔忡、自汗盜汗、四肢不溫、舌淡、脈細弱,以及婦女崩漏、月經(jīng)不調、瘡瘍不斂等癥。久食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貧血、氣喘、面黃體弱者有一定的療效。
十全大補湯的原方組成包括人參、肉桂、川芎、地黃、茯苓、白術、炙甘草、黃芪、當歸、白芍藥等十味中藥,其中包括了補氣名方四君子湯(茯苓、人參、白術、甘草),還有補血名方四物湯(地黃、芍藥、當歸、川芎),除此之外,黃芪配當歸是補血的重要藥對,而肉桂配人參更是大補氣血的組合。原方在煎煮的時候還要求加入生姜和大棗。
十全大補湯可不是一鍋黑乎乎的藥湯,它能夠在民間流傳甚廣,是因為人們舌頭的選擇。十全大補湯在制作時常加入雞、鴨、鵝、肚、排骨、肘子、墨魚等一同熬湯,再加以佐料調味,算得上是藥與料理的結合,既不失菜肴的美味,又有藥物的功效。
材料組成:白術、茯苓、黨參、黃芪、白芍、熟地各1克,肉桂、川芎各0.6克,當歸、甘草各0.3克,白條雞、白條鴨、豬肘子各50克,白條鵝、豬肚各25克,豬排骨100克,墨魚肉15克,花生米10克,大棗2枚,冬筍1片,蔥段25克,姜片15克,大料3克,醬油25克,蒜瓣10克,香油10克,花椒5克,精鹽6克,味精1克,料酒25克。
做法:1.將雞、鴨、鵝、肚、排骨、肘子剁成核桃塊,同冬筍、墨魚肉一起放入砂鍋內。黨參、紅棗、花生米用紗布包在一起,花椒、大料包在一起,其余9種藥料包在一起,將3個紗包放入砂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及蔥、姜、蒜、醬油,旺火燒開去浮沫,加入鹽、料酒,改小火燉至熟爛。
2.撈出調料和藥料包,把黨參、花生米、大棗拆包后再放回砂鍋內攪勻,其余藥料、調料不要,去凈蔥、姜,加入味精、香油,用紫砂鍋裝上桌。
制作關鍵:十全大補湯作為一種湯羮,一定要采用燉的方法制作,而且必須使用砂鍋慢燉,燉時注意火候并加蓋。主料要選用新鮮不經(jīng)冷凍的精品并沖洗干凈。
特別注意,十全大補湯能大補氣血,性質溫熱滋膩,所以體內有實熱及陰虛火旺患者不適合服用。另外,如果不是氣血大虛,建議不要在氣候炎熱的夏季服用,因為這樣非常容易上火。
(摘自“39健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