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緒龍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600)
大學生,曾經(jīng)被社會貼上“天之驕子”的標簽,即便在當下高等教育規(guī)模越來越大,大學生仍然是社會中受教育層次較高的群體。 毫無疑問,“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 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1]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與此同理,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體,知識水平、文化素質也就越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對于大學生等高素質群體的期望和要求相較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不僅在知識水平和專業(yè)水準施加要求更高,而且在道德素養(yǎng)、社會責任承擔等角度要求也會更高,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社會訴求。
然而,近些年來,在大學生群體中時常出現(xiàn)一些影響惡劣的犯罪案件,比如陜西西安“藥家鑫交通肇事后滅口殺人案”、“上海浦東機場兒子持刀殺害母親(未遂)案”以及新近發(fā)生的“林森浩殺害舍友案”、“北大學子弒母案”、“中科院研究生被殺案”等,引發(fā)社會公眾對大學生群體的普遍關注。
在法律程序上, 該類案件無疑會成為司法機關處理的對象, 涉案大學生也必將會伴隨司法程序的推進而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案結事了。 然而,這些大學生涉嫌犯罪的案件, 尤其是我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頻頻實施惡性刑事犯罪,留給法學界、教育界無限遺憾。 通常而言, 犯罪是單個的行為人以損害國家、社會、他人利益的反社會行為,存在特定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 并且犯罪的發(fā)生往往是矛盾累積的一種爆發(fā)。 但是,在大學生涉嫌犯罪的案件中,不少行為人根本不具備犯罪學上關于犯罪原因論的界定,被害人往往是其至親至愛的親人、朋友等,比如,在“浦東機場殺害母親案”和“北大學子殺害母親”的案件中, 被害人即為其親生母親; 在“馬加爵殺害室友案”、“林森浩殺害室友案”以及“中科院研究生被殺案”中,被害人與行為人皆為朝夕相處的同學,關系不可謂不親近。
面對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天之驕子不顧一切,走上不歸路?有沒有辦法有效的阻止該類悲劇的發(fā)生?
對于我國當前頻發(fā)的大學生惡性犯罪案件,存在一些理論分析。比如有論者歸納認為,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性格和人格存在缺陷、學校教育不適應現(xiàn)實需要、 家庭教育失敗以及社會犯罪亞文化滲透等。[1]19現(xiàn)階段,學界主要從社會生態(tài)學角度、教育學角度和法學素質教育角度展開, 存在以下幾個觀點。 其一,從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的視角,經(jīng)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與先進文化的要求存在一定脫節(jié)。具體而言,人們在努力實現(xiàn)經(jīng)濟自由、經(jīng)濟獨立的過程中,可能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過于壓抑,這也是當前不少人迷茫、感覺生活枯燥的內在原因。大學生雖然并未深入接觸社會,但是社會中的文化缺失、精神匱乏問題也同樣對其產(chǎn)生影響。 其二, 從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模式、方法可能在實效性角度存在不足。 其三,從法治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層面,除非學習法律專業(yè)的大學生,其他專業(yè)的學生知法、守法的法治意識并不清晰, 高校對于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教育比較薄弱。
應該說,上述幾種觀點的歸納,對于當前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原因作了較全面的解釋, 尤其是教育學視角與法律素養(yǎng)視角的批評, 基本符合社會現(xiàn)實情形。 當然,上述觀點,大多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方向性歸納,并未明確化和具體化。 事實上,導致大學生犯罪,存在著復雜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生態(tài)、意識觀念、價值取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多種交叉混合的因素。
當前, 國家教育部門十分重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在小學、 中學和大學分別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強化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然而,反觀社會現(xiàn)實,我國目前對青少年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取得很好的成效, 但這并不能說明我們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完全沒有問題。 在上文所提及的諸多大學生犯罪,應當引起我們反思。
認真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看出,我們更多的是側重于大學生的“德育”,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 而忽視了大學生的法治教育。 當然,應當承認“德育”教育是基礎性、關鍵性的教育內容,它決定了大學生群體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基階段的思想模式, 德育教育的導向作用、 激勵價值對于我們塑造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人們得以與世界交流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價值多元、文化多元色彩不斷強化,對于廣大青少年和大學生的思想塑造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換言之,在當前社會發(fā)展水平高、文化交流多元的社會背景下,傳統(tǒng)的“德育”觀價值理念不可避免地遭遇沖擊。這無形中對青少年和大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導致以“德育”觀為主要載體或者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的背景下有些力不從心甚至“失語”的味道。 因此,德育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成為教育界研究的一個重大現(xiàn)實問題。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 從不懂事的嬰幼兒到初諳世事的少年,再到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應當有所變化, 這是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基本規(guī)律。
比如,在孩提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然是該或者不該的命令和要求。我們經(jīng)??吹?,小孩子在乘車時吵叫,此時作為教育者的父母一般都會制止,甚至嚴厲斥責。 當然,也有些父母會在制止、命令的同時,輔以解釋,比如“吵鬧會影響到別人,這樣不尊重別人,不禮貌,要做個好孩子”之類。 其實,在控制不住自己吵鬧的小孩子那里, 其在父母斥責命令時能夠做到不吵不鬧,但很難理解吵鬧與尊重、禮貌之間的關系, 甚至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屬于“吵鬧”,屬于影響到別人安寧的“不法”行為。因此,在此階段,父母命令、說教甚至指責的方式雖然帶有家長主義的痕跡,但至少能夠收到良好效果,且不會引起被教育者的逆反, 因為小孩子在這個階段可根本認識不到父母的教育對其行為作了否定性評價;再如,對于初諳世事的少年而言, 其做錯事或者影響到別人的休息,此時作為父母就不應當以要求、命令甚至斥責的方式進行教育。這是因為,此階段的被教育者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自尊意識,即便其行為方式、行為性質尚不成熟,但其心理已經(jīng)在成熟的進程中。在此階段,對其教育方式應該以引導和解釋為主,命令甚至斥責的方式應當慎重。
對于已經(jīng)年滿16 周歲或者18 周歲的大學生而言,其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幾近成熟,自尊心等人格意識基本具備, 此階段的教育如果還延續(xù)少年時段的說教、解釋甚至孩提時代的命令、指責等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 這必然會引起心智成熟的被教育者的思想對抗。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逆反心理是一種相對普遍的社會心理, 尤其是在面對一些不能令人信服的人和物時,單純的正面教導甚至要求,可能會遭遇心理抵觸。 因此, 我們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再沿用說教、灌輸?shù)取昂唵未直钡姆绞?,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p>
因此,現(xiàn)階段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在教育內容上做文章, 更要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下功夫。當然,本文絕非否定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正確性, 絕非否認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必要性。本文所要強調的是,在強調德育觀的同時,也應該強化對大學生教育模式、內容、方向的系統(tǒng)反思,尤其是教育模式的反思。 筆者認為,在堅持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原則和方向的前提下, 對于教育的模式和內容需要進行系統(tǒng)反思, 不斷優(yōu)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成效。
道德,是較低限度的行為規(guī)范,是人類社會永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性要素。 如果每個人都無視道德要求我行我素, 那么很難想象我們這個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 當然,如果在某一領域道德不能有效治理的話,法律必然會出手制止。
比如日本, 在公共場合吐痰、 亂扔垃圾被視為“輕犯罪”,所以只有那些對被處罰、拘留、罰款不在乎的人才會隨意而為。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對道德的遵守絕非與生俱來的高素養(yǎng), 而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客觀要求。但是,遵守道德意味著對自己自由的限制,雖然這種限制是普遍認同的正當限制,但是在經(jīng)濟學視角, 這種對自由的限制畢竟是對自己權利的影響。
對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德育教育而言, 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使得被教育者力爭成為“慎獨”者,即在原本有機會做不道德、違法事情的情況下,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 凡事通過法律甚至刑法規(guī)定這種生活瑣事,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這也是“法律不理會瑣碎之事”格言的要求。那么,道德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 主要應當通過道德教育的方式完成。 然而,道德遵守是自我約束的結果,在理性經(jīng)濟人那里,自我約束意味著利益的損失甚至放棄,那么應該如何才能達成這種價值認同呢? 當前我國“德育”觀的教育方式,大都采用灌輸、說教的方式,正面詮釋道德的價值、道德遵守的要求等,這種教育方式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可能味同嚼蠟, 并無心靈震撼與啟發(fā)效果。 因此,為了達到道德教化目的,我們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將灌輸、說教的方式轉變?yōu)樽晕夜芾砗妥晕艺J同。
從兩則真實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道德需求”會帶有強烈的認知震撼。一名四歲的女孩被壓在車底,看到這一幕的“路人”急忙上前施救。 該路人在施救時并未意識到傷者是何人,直到孩子喊“爸爸”時才猛然意識到自己正在救助的是自己的女兒。 不幸的是,最終沒能挽救小女孩的生命。姚某六歲的兒子玩耍時不慎落水。路過此地的姚某,明明知道有小孩落水,但是卻冷漠地離開,事后才知道落水死亡的小孩就是自己的兒子,追悔莫及。
上述兩起真實案例,一正一反,足以讓我們感受到道德的巨大力量:助人者,可能就是助自己! 即便那名小女孩最終不治, 但其父親不會因為自己不救助而悔恨。 所以,認真對待道德的人,最終也可能被道德溫柔以待。 相反,那種與己無關、高高掛起的道德旁觀者, 或許有一天會因為自己的冷漠和道德失范永遠遺憾甚至遭受到懲罰。社會生活中,大量事實證明,人們在肆意放松道德要求的同時,在另一方面或許就是道德缺失的受害者。 這是因為,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普通人,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麻煩,試想一下,如果社會中每個人都不講道德、無視規(guī)矩,那么每個人又都會成為道德缺失的受害者。再如,在南京彭宇案發(fā)生后,大家都會對老人摔倒的現(xiàn)象不聞不問抑或“有心無力”,因為害怕對方“碰瓷”。雖然碰瓷現(xiàn)象的確存在,但這仍然不是我們逃避道德要求的借口。 因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想、都這樣做,那么等到我們自己年老體衰摔倒在馬路上時, 是否就沒有理由要求別人來救助自己?
由此可見, 道德缺失的危險和實際損害并不針對任何特定、單獨的個體而言,而是會在時空上持續(xù)性的延宕至整個社會以及生活在社會中的不特定個體。 事實上,道德信念及其實踐往往與不特定的、具體的公民之存在樣態(tài)及其生活呈現(xiàn)出不特定的相關性, 道德信念及其實踐在促進社會整體進步發(fā)展與優(yōu)化不特定公民個體生活實踐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和統(tǒng)一性。 因此, 在德育觀教育的模式抑或方法選擇上,要避免空洞的教化與灌輸,改變單純、生硬的教育方法, 已經(jīng)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從灌輸?shù)阶晕艺J同、 從宣教到自我需要的轉變, 將是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成功有效的基本方法和路徑。
就大學生違法犯罪現(xiàn)象而言,道德教育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法治教育。 根據(jù)筆者多年的觀察,在大學生群體中,即便其是成年人,即便其思想成熟穩(wěn)定,即便其道德素養(yǎng)不差甚至高尚,但未經(jīng)法治教育前,其對于法律的理解和運用,幾乎是缺失的。換言之,在我國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法盲”大有人在。 甚至有學者尖銳指出,當前大學生頻繁發(fā)生惡性犯罪,暴露了其對“生命權意識”的缺失。[2]因此,在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過程中,強化對其法律素養(yǎng)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令人欣慰的是,當前高校普遍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對于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教育而言無疑是有益舉措。
但是,法律教育同樣是枯燥乏味,不少大學生對該門課程并不重視, 課程結束后幾乎仍然對法律一無所知。 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教學時間少。作為兩課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基礎課,雖然是必修課程,但不可諱言教學時間難以保證,通常只有一個學期的課程。 然而,法律又是一門體系龐大、內容復雜的課程,因此在短時間內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其二,教學方式機械單一。對于法律的學習,首先需要培養(yǎng)興趣,否則難以應對浩如煙海的資料、理論。即便作為通識教育的其他專業(yè)的大學生不需要對法律知識擁有專業(yè)水平, 但至少應該明白權利、義務、程序等基本概念和價值,明白生命、自由、人格的珍貴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最終培養(yǎng)學生在思想意識中的規(guī)矩意識、 底線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 這種規(guī)矩意識、底線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雖然與道德教育存在部分重合, 但是這與法治素養(yǎng)的教育并不沖突。客觀而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法治社會, 需要公民尤其是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大學生群體具有良好法治素養(yǎng),法治社會建設任重道遠。有學者指出, 大學生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識是整個國家依法治國的重要部分。[3]
應該注意的是,在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與道德素養(yǎng)教育的道理一樣, 應該盡量避免單純的灌輸與說教,多以經(jīng)典案例闡釋相關理念,引導學生對規(guī)則、規(guī)矩的尊重以及權利、義務的認識,并最終形成對法律精神、法律規(guī)范的自我認同和自我需要。
應該說, 對于大學生法治思想和法治素養(yǎng)的教育,能夠讓他們明白規(guī)則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對法律產(chǎn)生興趣和熱情。值得警醒的是,雖然我國現(xiàn)階段的社會形態(tài)已經(jīng)進入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階段, 但是我國目前的社會形態(tài)搭載的包括法律意識、 價值取向等在內的各種思想意識與現(xiàn)代社會所倡導的民主、 法治理念等為基本支撐點的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意識和思想儲備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有些方面還尚未做好準備。 因此,通過“法育”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 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