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敏
[摘 要]有效提問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要抓住時機,抓住“文眼”,可通過填補空白、創(chuàng)設矛盾的方式來提出問題,讓問題有效地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高年級;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4-0067-01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課堂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它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有效提問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呢?
一、抓住時機,及鋒而試
掌握提問的時機,往往對課堂教學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如《去年的樹》一文中寫道:“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唱完歌兒,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飛走了?!碑攲W習到這里的時候,我抓住第一個“看了一會”問:“此時的鳥兒在想什么?”抓住第二個“看了一會兒”又問:“這時候的鳥兒在想什么?想對已經變成燈火的樹說什么呢?”這時,學生結合故事內容,抓住樹與鳥之間的朋友之情,說出了鳥兒對樹的思念、不舍等,同時也體會到了友誼的珍貴。
二、填補空白,錦上添花
課文的空白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有意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它能夠使讀者產生審美情趣,具有“言雖盡,意未止”的藝術效果。在教學中經常指導學生根據作者所描繪的內容去補充課文中的空白,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當教學到“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在經歷了這場巨大的災難后,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借機向學生發(fā)問:“這對父子重逢時,他們會說些什么呢?”又如《窮人》一課,在分析理解課文之后,我向學生提問:“當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后,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學生通過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思考,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悟出了作者留下此處“空白”的真正用意。也許他們想象的內容會各種各樣,故事的結局會五花八門,但無論怎樣,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求異思維得到了訓練。
三、抓住“文眼”,至關重要
“文眼”是窺看主題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脈絡的章節(jié),是掌握文章各部分內容間關系的關鍵。抓住“文眼”,即抓住了作品中表現(xiàn)作者感情的畫龍點睛之處,從而使學生能夠細細品味,好好體會,感悟到文章濃烈的感情。如《詹天佑》一文一開始便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苯處熆梢宰プ〈它c睛處,進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愛國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進而引領學生去體會全文的主題。再如《絲綢之路》一文中外國使者說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教師可以抓住此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是怎么聯(lián)系在一起的?為什么說這條路偉大?”這樣,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了解了西部的歷史,體會到了絲綢之路的重要價值,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四、創(chuàng)設矛盾,抽絲剝繭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矛盾,使學生形成心理沖突,從而產生解決沖突的欲望,教師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適時提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鄉(xiāng)下人家》文中寫道:“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sháo)藥、鳳仙、雞冠(guān)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痹诮虒W該部分時,我抓住“樸素”“華麗”兩個詞提問:“這是一組反義詞,同時用于對鄉(xiāng)下人家場地上花兒的描寫,不是矛盾了嗎?”又如《有的人》一文的開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教學時,我抓住這節(jié)詩中的兩個“死”和兩個“活”來提問:“明明活著的人,為什么說他死了?已經死了的人,為什么又說他還活著?這不是矛盾了嗎?”這樣的提問勢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迫使他們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求答案。學生順著這一線索,去體會這兩個詞各自的意思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景象,也就掌握了文本的主題。本來一篇看似難以理解的文章就變得簡單易懂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自然獲得了提升。
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積累,我們才能讓問題有效地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服務。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