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優(yōu)化英語教學,打造高效英語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學情和終身發(fā)展出發(fā),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打造英語高效課堂:課前引導學生充分預習,提升學習能力;課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思維發(fā)展;課后倡導學生反思,培養(yǎng)文化品格。
[關鍵詞]英語教學;核心素養(yǎng);預習;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23.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6-0074-01
英語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優(yōu)化英語教學,打造英語高效課堂?筆者認為,打造英語高效課堂應還原課堂“學為主導”的本質,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從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出發(fā),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讓課堂因充分的準備而精彩。
一、課前充分預習,提升學習能力
事實證明,學生預習與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預習呢?需要是最好的催化劑,唯有學生需要了,他才會用心、盡力地學習。打造英語高效課堂,需要教師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親近學生、理解學生,通過心靈的呼喚、精神的交流、人格的感召,讓學生愛上英語課程。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發(fā)揮教育智慧,使學生喜歡上英語這門科目,然后帶著興趣認真完成預習作業(yè)。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僅是單純的師生關系,也是朋友關系,甚至在某些地方,學生是教師的老師。當教師真正走近學生、了解學生、融入學生,與學生一起為枝頭盛開的幾朵梅花而歡喜、為墻角枯萎的幾株小草而憂傷時,就會逐漸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就會越來越愛這群折翼的天使,并把這種情感灌注于教學過程?!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碑斍楦腥绱河臧闱娜蛔虧檶W生的心田時,便是教育的開端。
二、課堂積極思考,促進思維發(fā)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眰鹘y(tǒng)的課堂教學往往會呈現(xiàn)這樣的景象:教師站在講臺上聲嘶力竭,臺下學生昏昏欲睡。因為整天忙著講解,大多數(shù)教師患有咽炎。有些學校為了體現(xiàn)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從原本不多的辦學經(jīng)費中擠出些錢來給教師配備耳麥和擴音器,使校園充斥著教師的課堂激情,但在如此嘈雜的校園環(huán)境中,教學效果一般?!皾M堂灌”的英語教學模式、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不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導致英語教學機械、乏味,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制約了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條河流的無限風光,不在于在筆直的河床上平靜流淌,而在于在曲折不平處奮力向前。一堂課中,那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思維波瀾最具魅力。好的教育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它善于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把課堂教學建立在思維的深度上。高效的課堂,不是看教師灌輸了學生多少新知,而是看學生從中習得了什么。筆者認為,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這就需要教師放正心態(tài),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平等的學習者,營造人人想說、人人愛說、人人敢說的語言氛圍,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真正成為英語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要考慮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帶給了學生什么,使學生通過有目的地運用語言,發(fā)展語言能力,滿足學習需要;要多問學生“Why,How,Where”,多了解學生是如何習得新知的,怎么思考的,為什么會出錯;多提一些發(fā)散性問題,如“If you...”“what can you do?”等,使課文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好的問題可以引發(fā)有價值的思考,使學生樂于思考、樂于提問,才能使課堂成為充滿互動的生命課堂。
三、課后倡導反思,培養(yǎng)文化品格
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必須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睂W生的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值得教師學習。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也沒有人是完美的,教師把他們身上的活潑好動看作他們的特點,把偶爾的調皮搗蛋看作他們的天性,用愛的目光激發(fā)童趣,探求童真,塑造童心,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是世上最單純、最天真、最可愛的人,他們是一只只羽翼未豐的雛燕,渴望飛翔,需要教師給他們插上翅膀。
英語絕不是僅憑一本書和一間教室就可以教學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語文的外延即生活”,英語的外延也是生活。為了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從教材文本出發(fā),整合學生的生活資源,把學生從文化牢籠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在大自然、社會尋覓豐富的精神食糧。放飛自我,放飛心靈,放飛夢想,才能讓思維看得見,讓靈魂理性“出走”,讓心“漂洋過?!?,讓每一顆年輕的心,永遠走在“旅行”的路上,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思索,不斷收獲!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