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遷民族

      2019-03-12 06:49:30
      青年文學家 2019年4期
      關鍵詞:索倫柯爾克孜塔里

      8月2日,是黑龍江省柯爾克孜族的東遷節(jié)。每逢此日,柯爾克孜族人聚集在一起,以特有的方式予以紀念。節(jié)日的背后,是一段塵封的歷史。

      柯爾克孜

      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zhàn),蘇軍分三路進入中國東北。據說,一支向齊齊哈爾城進發(fā)的蘇軍隊伍途經富??h五家子村,休息時,部隊里的一名吉爾吉斯戰(zhàn)士聽到當地百姓在用吉爾吉斯語交談。驚奇之下請來詢問,才知道這一個村子人都是吉爾吉斯人。這件事傳開后,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1952年,嫩江省省長于毅夫親自到柯爾克孜人集居地一一富??h五家子村一帶進行調查,寫下了第一篇關于黑龍江柯爾克孜族調查報告。回到齊齊哈爾后,他又根據歷史資料寫成《嫩江草原的吉爾吉斯人》,為日后民族鑒別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正是從那時起,柯爾克孜人走進了時人的視線。事實上,此前的1944年,日本學者棲原正人對富裕縣五家子村的柯爾克孜族作過簡要調查,寫成《訪柯爾克孜族》,作為文獻被敖樂奇翻譯出來,發(fā)表在《黑龍江民族叢刊》,此時已經是1986年。

      那么,柯爾克孜族是怎樣來到烏裕爾河流域的呢?

      柯爾克孜,《史記》稱之為“鬲昆”,歷史上有“堅昆”、“紇骨”、“契骨”、“黠戛斯”、“轄戛斯”、“吉利吉斯”、“乞兒吉斯”之稱。清代隸屬于準噶爾部,稱“布魯特”。原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今俄羅斯聯邦哈卡斯共和國境內),后來游牧到阿爾泰山北部喀爾喀特斯河流域,附屬于厄魯特蒙古。

      雍正年間,厄魯特蒙古各部奉清廷之命向東遷徙。在蒙古官兵護送下,布魯特卻反其道向西移動,引起清廷警覺。清廷決定,將其東遷黑龍江。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八日,特斯河流域柯爾克孜族部落276人,被分編成3隊,從喀爾喀蒙古草原向東游牧。八月初二日,抵達嫩江平原烏裕爾河畔。九月一日起,正式分編進入八旗牛錄:安置在齊齊哈爾116名,墨爾根(今嫩江縣)72名,黑龍江(今愛輝縣)88名,給予銀兩和兩年口糧,作為安家資本,享受旗人待遇,直至清朝末年旗制撤廢。

      乾隆十八年(1753),被平定后的準噶爾內部發(fā)生了權力爭斗,達瓦奇在輝特部臺吉阿穆爾撒納的協(xié)助下脅迫包括柯爾克孜族在內的準噶爾部發(fā)動叛亂并割據一方。乾隆十九年(1754),清政府從黑龍江調去索倫、巴爾虎兵丁3000余兵參加平叛。乾隆二十年(1755),清軍在投降的阿穆爾撒納配合下,進軍伊犁。六月,叛軍土崩瓦解,被很快平定。被俘的準噶爾叛軍被有計劃地流戍、安插他處,其中的厄魯特蒙古及布魯特(柯爾克孜)就此踏上了東遷之路。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開始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一部分柯爾克孜人在黑龍江披甲的押解下從南路,即經巴里坤進入河西走廊,沿絲綢之路進入內地,經北京轉入東北,抵達齊齊哈爾;另一部分柯爾克孜人與厄魯特蒙古從北路,即翻越阿爾泰山出疆,經克魯倫河上游至烏里雅蘇臺進入蒙古,沿歸化(今呼和浩特)東行進入黑龍江。

      清代,黑龍江的柯爾克孜族社會身份并不等同。雍正年間遷入者被編入八旗中的正紅、正藍、正白、鑲黃四旗,同其他各族八旗兵丁一樣,社會地位和待遇基本是平等的。而乾隆年間東遷至烏裕爾河的柯爾克孜人被稱為厄魯特,其中的一部分人被留在呼倫貝爾給巴爾虎官兵為奴,一部分隨厄魯特依克明安臺吉巴桑抵達烏裕爾河左岸,依附在依克明安旗下。這一部分柯爾克孜人地位相對較低,行動受到限制,生活條件艱苦,從事的職業(yè)以游牧和漁獵為主。

      黑龍江柯爾克孜族有6個大姓:達本,后成為吳姓;義奇格,后為常姓;嘎博韓,后為韓姓;蔡音德爾,后為蔡姓;博勒特爾。后為郎姓;格爾額斯,后為司姓。清代黑龍江的戶口冊和比丁冊里有滿洲,達呼爾,索倫,鄂倫春,漢軍,蒙古,巴爾虎,瓜勒察,他貴,吉爾吉斯,錫伯,厄魯特,察哈爾,回子等部族名稱,其中的吉爾吉斯和部分厄魯特,是后來的黑龍江柯爾克孜人。

      與新疆克孜勒蘇的柯爾克孜人不同,黑龍江柯爾克孜人并不信奉伊斯蘭教,而與厄魯特蒙古一樣信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并不是他們到東北以后改變了信仰,在中亞突厥語族各民族,柯爾克孜人皈依伊斯蘭教最晚,而這時黑龍江柯爾克孜人早己遷到黑龍江,他們繞過了伊斯蘭化。

      遷入黑龍江的這部分柯爾克孜人因與厄魯特蒙古同時東遷,又長期在一起生活,故當地人曾誤稱其為“厄魯特”或“蒙古”。直到1952年民族成分確認為“吉爾吉斯族”,1960年改為“柯爾克孜族”。到1945年東北光復時,僅存130人。

      依克明安

      依克明安是蒙古語,“依克”為“大”,“明安”為“千”,漢譯為“大干戶”。清代,厄魯特是西部蒙古總稱,由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組成,號稱四厄魯特。

      乾隆十八年(1753),準噶爾部酋長達瓦齊聯合阿睦爾撒納篡取汗位,繼續(xù)與清廷對抗。乾隆十九年(1754),隸屬于達瓦齊的阿卜達什內附于清廷,被安置到烏里雅蘇臺以東鄂爾渾河上游塔密爾河流域,授一等臺吉,并參加了征剿達瓦齊的戰(zhàn)爭,因功入覲熱河,受乾隆皇帝賜宴,賞白金五百兩,詔歸塔密爾游牧。

      巴桑,準噶爾依克明安臺吉,依克明安氏。清廷在征達瓦齊期間,巴桑投誠并獻籍300余戶,被詔封輔國公,賞賜白金1500兩,被遷往塔密爾游牧。乾隆二十一年(1756)阿睦爾撒叛逆過程中,因巴桑與同牧的阿卜達什、克什克特等堅定的站在清廷一邊并提供軍情,清廷將其遷徙到呼倫貝爾游牧。由于巴桑、阿卜達什對駐牧地不滿意,因此,朝廷決定將其遷到通肯、烏裕爾河流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黑龍江將軍派人前去接應,部分留駐呼倫貝爾,大部分到達烏裕爾河流域兩岸。清廷命巴桑、阿卜達什所屬部眾編為一旗。以巴桑的氏族命其旗,稱依克明安旗。阿卜達什為旗札薩克一等臺吉,掌管旗政,巴桑為閑散輔國公,以部族作為管理體制,在旗札薩克下設依和、鄂濟格斯、杜爾伯特、特楞古德四部,歸黑龍江將軍節(jié)制。后來留居呼倫貝爾者也相繼而來,但仍有部分留居呼倫貝爾。

      在很長的時間里,阿卜達什家族一直承襲臺吉職位。道光十五年(1835),毛諾海襲札薩克一等臺吉后,旗民不堪壓迫,向黑龍江將軍衙門陳情,毛諾海遭到罷免。旗札薩克由巴桑系世襲輔國公烏爾圖那遜執(zhí)掌,一直延續(xù)到1948年旗制消失,走過了191年。據統(tǒng)計,依克明安部初建旗時,四部合起來共90余戶300余口。經過150多年的發(fā)展,到清末,依克明安旗厄魯特人達180多戶1000余口人。

      當時的依克明安旗游牧范圍,含今黑龍江省的訥河縣、德都縣南部以及北安縣、克東縣、克山縣、拜泉縣、依安縣、富裕縣的全部和明水縣、林甸縣北部。

      巴桑、阿卜達什初至烏裕爾河時,安置于“莽鼐岡東北,……柞樹岡以西。”建帳于訥漠爾河以南。后來遷至大泉子、小泉子一帶,建立了固定的札薩克王府。在王府兩側駐扎各部酋長,牧民則遠徙烏裕爾河下游,逐水草而游牧。清末,黑龍江將軍程德全批準出放依克明安旗所屬荒地。厄魯特牧民向草原放牧與棚舍飼養(yǎng)相結合的牧業(yè)。農業(yè)告別了粗放經營的漫撒子,向深耕細作邁進。

      厄魯特移民日久,成為土著。他們將固有的西域蒙古風民俗全部帶至黑龍江,經歷200多個春秋依然在傳承。2001年10月,黑龍江省蒙古學研究會組成調查組,對齊齊哈爾市富??h富海鎮(zhèn)大泉子村和小泉子村額魯特蒙古族進行社會調查,進一步揭開了這段隱秘的歷史。

      塔里雅沁

      塔里雅沁是蒙古語“種田者”的意思。準噶爾蒙古統(tǒng)治新疆天山南北時,將世居天山南部和部分遷到伊犁地區(qū)的維吾爾族人統(tǒng)稱“塔里雅沁回子”,清廷沿用了這一稱呼。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在外征戰(zhàn)五年的呼倫貝爾總管瑚爾起率領呼倫貝爾出征官兵凱旋?;貋砗笏l(fā)現,當地索倫、巴爾虎等兵丁生計維艱,不少家庭沒有牲畜,靠捕魚為生,有人甚至乞討度日。為此,瑚爾起前往北京,奏請朝廷從降服的塔里雅沁回子內,挑取會灌溉地畝者,安插到呼倫貝爾,教習索倫、巴爾虎人灌溉種田,以解決呼倫貝爾兵丁生計問題。乾隆皇帝令軍機處大臣等議奏,決定交黑龍江將軍綽爾多調查后,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擬定方案。經調查,綽爾多認為瑚爾起建議切實可行,得到乾隆帝批準。

      十月,陜甘總督吳達善委派肅州鎮(zhèn)屬都司八燕保前王甘、涼、寧夏一帶,在滿漢各營官兵中,將年力精壯、善于耕作的塔里雅沁回子100名及其家屬一并挑出,令地方官按照“送京夷人之例”,給與口糧、車輛,在平涼府集中后,分編為三起押解赴京。第一起戶口由蘭州營把總馮起云押解,第二起戶口由蘭州營把總蕭元璧押解,第三起戶口由河州鎮(zhèn)千總關信押解。

      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月初二、三、四日,三起塔里雅沁回子先后抵達北京。經過短暫的休息后,兵部辦給車輛,委派解送官兵仍分編三起,由北京起赴黑龍江。三月十三日,先后抵達黑龍江將軍所駐齊齊哈爾城。而后,由黑龍江將軍綽爾多酌派官兵解送到呼倫貝爾地方,移交瑚爾起。此前,綽爾多與瑚爾起曾經商議有關“塔里雅沁回子”安置和種田事宜。因此,塔里雅沁回子到達呼倫貝爾后按照先期商議奏準的事項逐項落實進行了妥善安置。

      乾隆二十六年(1761)開春種田,塔里雅沁回子和索倫、巴爾虎、厄魯特分別種地。在開始種田時由墨爾根倉支撥大麥、燕麥、蕎麥、黍子籽種借給索倫、巴爾虎、厄魯特耕種,并規(guī)定兩年后歸還。至年底,100名回子耕種地畝共收獲小麥、大麥、黍子、蕎麥1100倉石。在額布都克布拉克地方開墾種田后,瑚爾起在索倫游牧地帶,開挖渠道30余里,引輝河水至昭額里蘇地方,以備來年將索倫、厄魯特、回子調來此地種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額布都克布拉克和昭額里蘇兩處地方種田共收獲小麥、大麥、黍子、養(yǎng)麥、燕麥1269倉石。3年間,塔里雅沁回子教習索倫、巴爾虎、厄魯特等人耕作墾種地畝起到一定效果。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軍機大臣議奏將此前發(fā)往教習種田的回民撤回,以免索倫、巴爾虎天長日久疏懶“本業(yè)”。后來,清廷決定這一部分遣犯一律免罪,指示由黑龍江將軍國多歡予以籌措路費,送至烏里雅蘇臺將軍衙門,交給成袞扎布,借解送牛羊之便,遣往伊犁“與種地回子,一并安插”(《清實錄中的黑龍江少數民族史料匯編》)。但其中的一部分人沒有返回,選擇留在了齊齊哈爾。

      在黑龍江將軍果多歡的安排下,塔里雅沁回子人口在護送官兵的帶領下乘駕牛車于十月二十日起程,途經喀爾喀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三音諾顏汗部返回伊犁。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柯爾克孜、厄魯特蒙古和部分回族是東遷并定居齊齊哈爾的少數民族。他們長期在齊齊哈爾區(qū)域生活,逐漸成為土著民族之一。

      猜你喜歡
      索倫柯爾克孜塔里
      拿別人當槍打毀自己
      《瑪納斯》音樂國內外研究綜述
      大觀(2019年1期)2019-06-28 08:30:34
      柯爾克孜族歷史的感性講述
      戲劇之家(2017年19期)2017-11-07 01:03:40
      索倫兵遠征廓爾喀
      理論觀察(2017年3期)2017-04-10 22:36:08
      望太平塔
      談談柯爾克孜語中“bay”、“-bay”和“bek”、“-bek”的漢譯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卡先生
      “排排坐,吃果果”
      中外文摘(2015年17期)2015-01-03 08:27:08
      新疆柯爾克孜族的跨國歷程與現狀探析
      無影箭
      讀寫算(中)(2012年6期)2012-03-05 07:27:58
      广安市| 中超| 通化县| 周宁县| 清新县| 信丰县| 车险| 南和县| 雅江县| 江山市| 蓝田县| 昔阳县| 富民县| 武川县| 岑巩县| 秦皇岛市| 三原县| 永康市| 塘沽区| 邵武市| 万源市| 雅江县| 镇江市| 邓州市| 涡阳县| 衡阳县| 涟水县| 永顺县| 桦南县| 长乐市| 玉树县| 西华县| 尼木县| 青浦区| 海南省| 南靖县| 姚安县| 五河县| 金华市| 化隆|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