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茹
摘要: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不再僅僅只是社會上的個體,而且也是社交網絡中的個體。雖然微博是網絡時代的附屬產品,其實質是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體現。傳統的民俗信仰在社交網絡微博上的體現是人們紛紛轉發(fā)這種祈運類微博,這種微博配圖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內涵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fā),根據社會學和人類學相關理論,通過對轉發(fā)求好運類微博的配圖進行分析,研究網民轉發(fā)微博求好運這一都市網絡民俗事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網絡;新浪微博;民間信仰;民俗學
在微博上,我們經??梢钥吹揭环N現象——各種親朋好友轉發(fā)某一條微博來祈求接下來幾個月內好運不斷。雖然網絡上人們轉發(fā)微博祈求好運這種行為暫時不會對社會的發(fā)展構成什么影響,但是這種現象卻是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且是一個日漸被人們接受的行為。轉發(fā)求好運類微博這種現象充分地適應了現代社會自我和個性發(fā)展的條件,且沒有社會公認的危害或者歧視,而且還可以立即平衡個人的心理需求。因此現代社會,網絡空間的信仰也會逐漸成為一種人們普遍接受的人類意識現象。
一、微博與當代“網絡信仰”
在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傳統信仰不再僅僅只是依附與巫覡,新媒體的產生為信仰媒介增添了新的成員。新浪微博的基本功能是讓人們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發(fā)布、關注、轉發(fā)、以及信息的實時搜索,它具備了博客的自秀功能、媒體的傳播功能,以及實時通訊的溝通功能、交流功能。在微博上,我們經??梢钥吹揭环N現象——各種親朋好友轉發(fā)某一條微博來祈求接下來幾個月內好運不斷。深究這種行為的背后,我們可以發(fā)現其深厚的民俗信仰內涵。傳統民間信仰儀式大多數是將瓜果素食和肉類等食物供奉給祭拜對象,或者是舉辦民間各種娛樂活動來滿足人民大眾的愿望且祈求恩賜福祿,其傳播方式是定期的舉辦各種民俗活動。網絡信仰崇拜對象的儀式并沒有那么明顯,并不會發(fā)生相關的系列儀式活動。網民們在網絡轉發(fā)各種崇拜對象的微博圖片是以虛擬的網絡為媒介來“供廟”,網民們以轉發(fā)的圖片形象為崇拜對象,以文字為主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愿望。除了微博,網絡信仰的傳播方式主要還有貼吧、朋友圈和空間等各種網絡平臺,這一現象將民間信仰的傳承性與變異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二、民間信仰視野下的微博配圖
微博已經成為網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社交網絡工具,在微博上我們經??梢钥吹缴缃缓糜艳D發(fā)一類微博,其博文經常如下:“據說看到這只粉色海豚的十秒之內轉發(fā),一周內會有好事發(fā)生喲!”、“轉走這條錦鯉大王!見者吉祥,轉發(fā)好運!可踢走霉運,快樂相伴,幸福永駐!”、“見佛即轉,佛光普照,驅除邪惡,祈福平安?!边@種微博配圖可以是各種動物、植物、神靈等,而廣大網民們會相信其會為自己帶來好運、吉祥、愛情等。
動物是民俗信仰對象之一,屬于自然神的一種。祈運類微博配圖關于各種動物的形象數不勝數,下面筆者列舉幾種轉發(fā)最為廣泛的動物形象:錦鯉可以說是祈運類微博轉發(fā)最廣泛的一種圖片了,網民們親切的稱之為“錦鯉大王”,年年有余(魚),吉慶有余(魚)的年畫更是數不勝數,人們經常贈鯉來表示尊敬和祝賀。除了“錦鯉大王”,轉發(fā)最為廣泛的另一種圖片可能就是海豚了,這其中以可愛的“粉色海豚”最受廣大網民喜歡。受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我們對海豚有了更多的了解、對這種動物的感知方式和文化本身產生了巨大變化??兹父亲鳛橐环N美麗的動物,成為了他們日常發(fā)微博時候配圖的首選。
植物崇拜由來已久,其在《山海經》里更是有過詳細的記載。祈運類微博關于植物的崇拜主要是各種花草,這其中關于四葉草的微博轉發(fā)為多。在瑞士每年圣誕節(jié)時候,都能夠在商店里買到真正的四葉草盆栽,四葉草的好運氣送給親人,受贈人會從此開始幸福,一切順順利利。每個節(jié)日關于四葉草的飾品銷量都在暴增,情人節(jié)送給愛人、圣誕節(jié)送給朋友、母親節(jié)送給母親等。四葉草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祝愿,為人們所牽掛的人帶去關懷和幸運。對于天體和自然現象的崇拜也是自然崇拜之一,在祈運類微博配圖之中,各種各樣的祥云、流星、彩虹和日光等占據了一大比例。在我國較落后的地區(qū)中,仍按照傳統習俗每年定期祭祀著各種自然神,來祈求人畜平安、風調雨順。
祈運類微博配圖除了以上傳統中國圖案,新時代的網民也腦洞大開,自己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網絡時代獨特的配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和社會工作人員等各行業(yè)的知識分子占據了網絡公民的很大比例?,F實生活中的各種考試不斷,如期末、期中考試、學習證件、生活技能證(如駕照)、語言證(如英語四六級),可以說各種考試貫穿我們的一生。在此背景下,網民自發(fā)創(chuàng)造出了考神,其原型為明星、自己、神仙以及其他原型,形成了一個適應個體要求的信仰,這是一個普遍的網絡現象?!翱忌瘛弊鳛椤胺赀M必考”制度及各種考試壓力的產物,可以說是應局而生?,F今網絡所流行的“拜考神”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正是人們對民間信仰內隱性崇敬的延續(xù)性以及在祭拜時所寄托的功利性?!鞍菘忌瘛被旧隙际窃谝恍┢仍诿冀蘅荚囍鞍?,可見人們“拜考神”現象更多的是傾向于希望可以取得及時的報答,是一種相當具體、實際的現象。
人們實用主義地按照自己的愿望造神,且選擇在考前進行各種形式的祭拜,這與民間信仰的傳承性有很大關系。我國古代俗語有“人在做,天在看”,這個“天”就指的是人們臆想中的天上的神明,也即人們對神明賦予的極大權利和神秘。作為民間信仰“文化之神”的延續(xù)——“考神”,人們對其也是懷著一顆崇敬的心。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表自己的想法。現今很多手機軟件都提供制作圖片表情的功能,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制作屬于自己的表情包,表情包制作的平民化和大眾化是蓬勃發(fā)展的網絡草根文化環(huán)境下的產物。這類配圖的內涵淺顯易懂、簡明扼要,直接表達出了網友的各種心愿。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直接是文字的微博,這種微博占據想當一大部分比例,其配圖上直接是文字,內容一般也是祈運。祈運類微博配圖除了傳統的崇拜對象,也出現了各種夸張的網友自創(chuàng)表情包。其微博互動是社交網絡在虛擬網絡上的映射,其背后的參與者依然是處于社會生活之中的人。在實際使用中,網友們賦予了表情包以新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各種表情包形式、使用頻率和不斷涌現出的各種創(chuàng)新圖片表情,網絡信仰中的這些表情包是傳統民俗文化在歷史中的傳承和發(fā)展。
三、結語
歷史發(fā)展的實踐告訴我們,由于民間信仰的消極落后而釆用強制性手段試圖將其消滅的做法,不僅是難以奏效的并且是不切實際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它積極合理的一面,而對其不加約束規(guī)范、放任自流,這同樣是不可取的。我國民間信仰與傳統文化的發(fā)展與網絡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傳統民間信仰是網絡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思想源泉和文化基礎。對于當前紛雜的網絡事象,我們需要在批判中繼承,在克服中保留。
參考文獻:
[1]周星.民間信仰與文化遺產[J].文化遺產,2013 (02):1-10+157.
[2]劉靜.淺析當代社會中的拜考神現象[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 (04):224-225.
[3]陳彬,陳德強.“民間信仰”的重新界說[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 (04):55-62+67.